咽喉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咽喉    (1) [throat]∶喉咙,包括咽、食管上部、喉及气管的通向胃和肺的通道   (2) [gula]∶颈的前方上部紧接面颊的部分;上咽头   (3) [strategic passage]∶比喻形势险要的交通孔道   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三国演义》   (1).咽与喉的并称。《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於附子,止渴於酖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 唐 姚合 《寄陕府内兄郭冏端公》诗:“永昼吟不休,咽喉乾无声。”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六:“咽喉的外围肌筋在发音时应是极度紧张的。”   (2).喻指扼要之处或关键部门。《战国策·秦策四》:“ 韩 ,天下之咽喉; 魏 ,天下之胸腹。”《史记·滑稽列传》:“ 洛阳 有武库、 敖仓 ,当关口,天下咽喉。” 宋 陈亮 《酌古论·先主》:“ 夷陵 者, 荆州 之咽喉也。”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三节:“因此,它们就不但在商品竞争上压倒了 中国 的民族资本主义,而且在金融上、财政上扼住了 中国 的咽喉。”   咽喉 :   yān hóu   ①咽和喉的合称:永昼吟不休,咽喉干无声。   ②比喻险要的交通要道:夷陵者,荆州之咽喉也|咽喉要道。   1.结构与命名   咽喉是进饮食、行呼吸、发声音的器官。咽喉上连口鼻,下通肺胃,是连接口腔和肺胃的通路,又为经脉循行的要冲。   咽,古作嚥,与嗌、咽嗌、喉嗌同义。后世又有咽门、咽路之名。喉,古作〓。咽喉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咽与喉。相连而有别。咽在后,下连食道,直贯胃腑,为胃之系;喉在前,下通气道,连于肺脏.属肺之系。《灵枢·忧恚无言》说:“咽喉者,水谷之道路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喉风论·咽喉总论》指出:“函呼吸者曰喉,内饮食者曰咽。经曰喉通天气,呼.吸之道也.俗名气喉;咽通地气,饮食之道也,俗称食喉。”可见咽之与喉,各司其职,其区别所在,古人早有认识。   《灵枢·忧恚无言》在论及人体发音机理时指出:“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声音之扇也;舌者,声音之机也;悬雍垂者,声音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颃颡,即鼻咽部。横骨,相当于舌骨。会厌,《难经·四十四难》称其为“吸门”,意为呼吸之门户。《灵枢集注》说:“在咽喉之前,会厌也;在咽喉之上,乃咽、喉交会之处。凡人饮食,则会厌掩其喉咙后而可入于咽。此喉咙之管,故为‘声音之户’,谓声音之从此而外出也。”《医林改错》更明确指出:“会厌,即舌后之白片,乃遮盖喉门之物也。”会厌位于舌骨体后方,上宽下窄,状如花瓣,呼吸时会厌上启,吞咽或呕吐时会厌下盖,以使水谷与气体,各循其道,不致有误。咽喉部另有喉核,即扁桃体,位于咽前柱(舌腭弓)和咽后柱(咽腭弓)之间,左右各一。悬雍垂,又称帝丁、帝钟,俗称“小舌头”,即张口时软腭后向下后方倾斜的正中一突起部。由扁桃体、悬雍垂和舌根组成喉关,喉关以内为“关内”,喉关以外为“关外”。   2.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喉乃肺系所属。喉为气息出入之要道,又为发声出音之器官。喉下连气道以通肺气,而肺主气、主声,以司呼吸,且肺有经脉通于喉咙,故喉咙的通气和发音直接受制于肺气、肺阴。若肺气宣畅,肺阴充足,则呼吸通利,声音宏亮。若肺气耗损,则鼓动无力,可见声音低微,懒语少言;肺阴不足,则虚火内灼,可见咽喉虚肿微痛,干咳不利,声音嘶哑。因肺虚所致的发音障碍,即所谓“金破不鸣”。若因外邪犯肺,或邪热壅肺,循经上蒸.常见咽喉红肿疼痛、声音重浊、嘶哑,甚则失音。因肺实所致发音障碍,即所谓“金实不鸣”。   咽乃胃腑所系。《重楼玉钥》说:“咽,嚥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所系,乃胃气之通道也。”《医林改错》径称咽“即胃管之上口”。咽为胃之外候,与食管相连,贯连胃腑,足阳明胃经沿咽喉下行。胃属足阳明经。络于脾;脾属足太阳经,络于胃。脾升胃降,枢机灵活,则咽利食下,胃和纳畅。若脾胃失和,升降失常,可见吞咽不利,嗳气呕逆等。若脾胃有热,攻冲上逆,则咽喉肿痛,甚则水浆难以下咽。故有“咽喉为脾胃之候”之说。   咽喉与肝、肾在生理上亦有联系。足厥阴肝经循咽喉,上达颃颡,通过经脉的联系,调和咽喉气血。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又为刚脏,易为七情所伤。若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灼津为痰,肝气挟痰互结于咽喉,则咽喉如有梅核所塞,时轻时重,即发为梅核气(癔病球)。足少阴肾经从肺而上循喉咙挟舌本。若肾阴不足,咽喉失于滋润,加之虚火循经上灼,则咽喉焮红干痛,劳累后多发作。   咽喉为经脉循行之要冲。十二经脉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而外,其余经脉均或直接抵达咽喉,或于咽喉旁经过。至于督脉、任脉、冲脉等奇经,也分别循行于咽喉。借助众多经脉的作用,咽喉与全身的脏腑气血发生联系,维持着咽喉正常的生理功能。《灵枢·经脉》、《灵枢·经别》等对咽喉与经脉的广泛联系有详尽记载。如足阳明胃经,“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咽喉,入缺盆”;足太阴脾经,“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手太阴经别,“上出缺盆,循喉咙”;足少阴肾经,“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足厥阴肝经,“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手少阴经别,“上走喉咙,出于面”;手阳明经别,“上循喉咙,出缺盆”;足少阴经别,“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连目系”。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