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皮锥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拉丁名 Castanopsis kawadamii Hayata

中文名 吊皮锥

拉丁科名 Fagaceae

中文科名 壳斗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 台湾、福建、江西、广东

现状 稀有种。吊皮锥又名格氏栲、青钩栲,星散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至台湾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是第三纪子遗植物。由于坚果大,富含淀粉,味甜美,果熟时,大多被鸟、鼠搬食,因此林中幼苗稀少,天然更新困难。目前除福建三明苇口有一小片近于衰老的天然林及少量人工林外,即使在森林保存较好的山区吊皮锥也罕见。

海拔下限(米)

海拔上限(米) 1000

形态特征 常绿大乔木,高可达28米,胸径达80厘米;树皮暗灰褐色,纵向浅裂,成大片蓑衣状剥离;枝暗紫色,散生灰白色皮孔,无毛。叶革质,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5一)7一13厘米,宽(1.7一)2.5一4.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近圆形,略下延或少有宽楔形,通常全缘,干后栗褐色,两面无毛,侧脉6-13对;叶柄长1一1.5厘米。雌花序长5一8厘米,花序轴无毛;雌花单生于总苞内;雄花序圆锥状或穗状,直立。成熟壳斗近圆球形,连刺直径6-8厘米,整齐四瓣开裂,壁厚约4毫米,外壁为密生的刺完全遮盖,刺长2一3厘米,4-5次分叉,未级分叉长1一1.5厘米,刺基部合生成束,粗2-5毫米;每壳斗有坚果1;坚果扁圆锥形,高1.2一1.5厘米,直径1.7-2厘米,密被金黄色至锈褐色短柔毛,果脐与果基部近等大。

特性 吊皮锥所在地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即使在分布区北界,霜期也很短暂,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土壤为酸性红壤或黄壤。通常星散生长在以壳斗科和樟科为主要树种的照叶林中。福建三明莘口有一片以吊皮锥为主的天然林,但目前林子已近衰老,林相稀疏,林中很难找到幼苗和幼树。成年大树基部常有宽大的板状根,可适应雨季及台风的环境。花期3---4月,果第二年秋后成熟。常年仅少量结果,并为鸟、鼠搬食殆尽,只有每隔3—5年大量结实的年份,才有部分果实萌发长成幼苗。

保护价值 残存于台湾及大陆东南沿海的吊皮锥与分布于加里曼丹的CastanopsisborneensisKing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形态特征与栗属Castanea相近,对植物区系和植物地理和壳斗科分类的研究有科学价值。果大,味甜,可食用;木材坚实耐腐,纹理美观,是良好用材树种。

保护措施 已在福建三明市莘口建立以保护吊皮锥为主的天然栲槠林自然保护区,目前也在附近营造人工林。

栽培要点 坚果成熟后立即采收,应沙埋保鲜,否则种子失水后失去发芽力。宜选择肥沃湿润的腐殖土作苗床,直接播种,保持适当的光照条件。本种幼苗主根很长,侧根稀少,如欲移植,则应注意不要挖断主根,并要深挖树穴,保持主根的直立状态。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