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华沙(Warsaw)   

十世纪和十一世纪初已有居民,城市初建于十三世纪中叶,1596年成为首都。十八世纪初起受外国统治达二百多年,1919年起复为波兰首都。1920年人口即超过百万,为当时欧洲大城市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严重破坏,战后迅速重建。工业部门繁多,以机械制造业最著,包括电机、精密机械、机床、飞机、汽车、农机等部门。化学(药品、塑料、化纤)、纺织、食品加工等工业也很发达。又是全国最大印刷工业中心。设有波兰科学院、许多研究机构和学会,全国最大的综合大学等多所高等学校。以高度绿化闻名,市区绿化面积126平方公里,分布着大小公园67个。西北郊热拉佐瓦沃拉是音乐家肖邦的故乡。   

当飞机抵临华沙上空,凭窗俯视,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幅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色。银波粼粼的维斯瓦河,如一条玉带环绕在华沙的腰际,雄伟的华沙古城屹立在河岸上,欧洲中世纪式的红色尖顶建筑群鳞次栉比。横跨维斯瓦河的铁桥上,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条条热闹的大街两侧,房屋高耸,绿树成行,草坪连片,伸向远方,整座城市犹如一艘停泊在绿色海洋之中的巨轮。   

华沙历史 华沙这座世界名城,始建于公元13世纪,当时是维斯瓦河渡口上的一个中世纪市镇。在波兰语中,华沙为华尔沙娃,传说一对叫华尔西和沙娃的男女恋人,勇敢地抗争国王的阻挠,最后终于结成夫妻。人们对这对青年恋人的勇敢精神十分敬佩,便以他们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后来简称为华沙。   

1596年,波兰国王齐格蒙特·瓦萨三世将皇室和中央政府由克拉科夫迁至华沙,始定为首都。在1655年至1657年的一场战争中,华沙遭到严重破坏,在以后几个世纪中又多次被异族占领和统治。1918年华沙再次成为波兰首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华沙这座美丽的古城遭到严重破坏,几乎被夷为平地,全城85%以上的建筑被毁,那些富丽堂皇的古典建筑几乎荡然无存,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焦土。有的西方人士曾经断言:“华沙不会重现在人间,至少100年内是没有希望的。”但事实作出了相反的回答。   

1945年华沙摆脱战争后,便按原样重建城市,不仅保持了中世纪古城的风貌,而且兴建新市区,超过了战前的规模和水平。在重建过程中,保护和修复历史古迹的工作受到格外重视,战前市内900多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几乎都进行了修复和整饰,那些昔日的宫殿、教堂、城堡等更加显得巍峨壮观。   

战后重建初期,波兰政府便制定了把华沙建成一座“满城绿荫的现代化城市”的方案。市内原有的森林和绿地尽可能地得到保护和利用,外围的森林也没有因大规模重建而受到破坏。为了减少城市的工业污染,工厂都避开市中心地带,建在远离住宅的地方。市内的房屋都保持着清淡的色彩,整个城市显得清新雅致。美丽的维斯瓦河由南向北静静地流过市区,沿河两岸树木葱郁,碧草如茵。各街道和各住宅区都大力进行绿化,成片的树木下面都种植了草坪,全市基本上看不到一片裸露的土地。在刮风天里,华沙城内见不到尘土飞扬的现象。市区有大小公园近70座,绿化面积130平方公里,平均每人占有绿地面积78平方米,在世界各国的首都中名列前茅。   

今天的华沙市依然保持着老城和新城的布局。各种历史纪念物、名胜古迹大都集中在老城区,特别是宏伟的宫殿、巨大的教堂,各式各样的箭楼、城堡等,每年吸引着大批来自境外的游客。老城区位于维斯瓦河西岸,中世纪巍峨壮观的红色尖顶建筑群集中在这里,四周环绕着采用红砖砌成的13世纪的内墙和14世纪的外墙,四角有高耸的古式城堡。著名的古老建筑有被誉为“波兰民族文化纪念碑”的昔日皇宫、华沙最美丽壮观的巴罗克式建筑克拉辛斯基宫、波兰古典主义建筑杰出代表作瓦津基宫以及圣十字教堂、圣约翰教堂、罗马教堂、俄罗斯教堂等。城区到处耸立着纪念碑、雕像或铸像,维斯瓦河畔的美人鱼青铜雕像为华沙的城徽图案。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出生的佛里塔大街的寓所已辟为博物馆。   

在新城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幢连着一幢,各种商店、饭馆、旅店、宾馆比比皆是。环境幽雅的居民住宅区,布局合理,生活便利,林木苍郁,花草广植,宛如花园一般。市内交通四通八达,井然有序。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现代艺术馆、影剧院、体育场分布各区,充满生机。登上230米高的文化科学宫顶端,眺望四周,国际著名旅游   

城市华沙美景一览无余。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