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瓜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别名: 苦瓜、锦荔枝、癞葡萄、癞瓜。

生物学分类:真核域(Eukarya)、植物界(Plantae)、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葫芦目(Cucurbitales)、葫芦科(Cucurbitaceae)、苦瓜属(Momordica)、苦瓜(M. charantia)

学名:Momordica charantiap

凉瓜为葫芦科,苦瓜属一年生攀援草本苦瓜的果实。叶互生,掌状 5-7 深裂。花小,单性,雌雄同株,黄色。长不超过 2 厘米。果实纺锤形,有瘤状凸起,成熟时橙黄色,味苦,瓤鲜红色,味甜。中国各地均有栽培。


特征和特性     根系发达,侧根较多,根群分布范围在1.3米以上,茎为蔓性,五棱,浓绿色,有茸毛,分枝力强,易发生侧蔓,侧蔓又发生孙蔓,形成枝叶繁茂的地上部。子叶出土,初生真生对生,盾形、绿色。真叶互生,掌状深裂,绿色,叶背淡绿色, 5条放射叶脉,叶长18厘米,宽18—24厘米,叶柄长9—10厘米,柄上有沟。花为单性,雌雄异花同株。先发生雄花,后生雌花,单生。果实为浆果,表面有很多瘤状突起,果形有纺缍形,短圆锥形、长圆锥形等。皮色有绿色,绿白色和浓绿色,成熟时为桔黄色,果肉开裂,露出种子,种子盾形、扁、淡黄色,每果含有种子20—30粒,千粒重为150—180克。    苦瓜整个生育过程需80—100天左右,在抽蔓期以前生长缓慢,绝大部分茎蔓在开花结果期形成。各节自下而上发生侧蔓,形成多级茎蔓。随着茎蔓生长,叶数和叶面积不断增加,在单株叶面积中,其开花结果期就占95%,由此可见,同化器官是在开花结果中后期形成。一般植株在第4—6节发生第一雄花;第8—14节发生第一雌花,通常间隔3—6节发生一个雌花,但在主蔓50节之前一般具有6—7个雌花者居多。从调整植株营养来看,除去侧蔓,有利于集中养分,提高主蔓的雌花座果率。    苦瓜性喜温暖,耐热不耐寒,种子发芽适宜温度30-35℃,若在20℃以下,发芽就缓慢,种皮厚,经40一50℃温水浸种4—6小时后,30℃左右下催芽,两天开始发芽,两天半大部分发芽,13℃以下发芽困难。植株生长适温为20—30℃,以25℃为最佳。开花结果期适温为25℃左右。在15—25℃范围内,温度越高,越有利于苦瓜生长发育。多数认为35℃以上和15℃以下的温度不利于苦瓜的生育。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严格,喜光不耐荫,开花结果期需要较强光照,有利于光合作用和座果率提高。苦瓜喜湿而不耐涝,生长期问需要85%的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湿度。对土壤适应性广,但以保水保肥好的、肥沃的壤土为宜。    明代以前医书没有记载苦瓜,明代《救荒本草》、《本草纲目》始列入,疑为三宝太监下西洋时,从南洋群岛移植过来。清代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说:”苦瓜清则苦寒;涤热,明目,清心。可酱可腌。┅┅中寒者(寒底)勿食。熟则色赤,味甘性平,养血滋肝,润脾补肾。” 即是说瓜熟色赤,苦味减,寒性降低,滋养作用显出,与末熟时相对而言,以清为补之。其实吃苦瓜以色青末黄熟时才好吃,更取其清热消暑功效。

苦瓜味苦,南方人多食为蔬。夏秋间都可吃到苦瓜,用作配茉佐膳,只觉可口,不觉其苦。中国粤人以苦瓜切片,晒干贮存,作药用,此即治暑天感冒之苦瓜乾也。

用苦瓜做家常菜式,如"凉瓜炒田鸡"、"凉瓜排骨"、"酿凉瓜",皆滋味隽永。但江浙人不懂得品尝,少吃苦瓜。两广、福建盛产苦瓜,外省则每作盆栽欣赏。

苦瓜以味得名,苦字不好听,粤人又唤做凉瓜。苦瓜形如瘤状突起,又称癞瓜;瓜面起皱纹,似荔枝,遂又称锦荔枝。


性味、归经:

苦,寒。归脾、胃、心、肝经。


功效:

清热祛心火,解毒,明目,补气益精,止渴消暑,治痈。


临床应用:

1. 用於烦热口渴,中暑等。

烦热口渴:鲜苦瓜 1 个,截断去瓤,切片,水煎服;

中暑:取鲜苦瓜 1 个,截断去瓤,纳入茶叶,再接合,悬挂通风处阴乾,每次 6-9 克,水煎或泡开水代茶饮。

2. 用於痈肿,痢疾。

痈肿:取鲜苦瓜捣烂敷患处;

痢疾:取鲜苦瓜捣汁,开水冲服;或鲜苦瓜一个,捣烂绞汁,开水送服或用苦瓜藤晒乾研成般末,每次 3 克,每隔 6 小时服一次,开水送服。

3. 用于肝热目赤或疼痛。

煎汤或捣汁饮;

或苦瓜乾 15 克,菊花 10 克,水煎服。

4. 用于暑天感冒发热、身痛口苦。

苦瓜乾 15 克,连须葱白 10 克,生姜 6 克,水煎服。

5. 用于胃疼。

苦瓜烧成炭研末,每次 1 克,开水送服,一天 2-3 次。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不宜生食,食之令人吐泻腹痛。

孕妇不宜。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