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龙眼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拉丁名 Heliciopsis terminalis (Kurz) Sleum

中文名 假山龙眼

拉丁科名 Proteaceae

中文科名 山龙眼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 广东(海南岛崖县、陵水)、广西(百色、十万大山)、云南

现状 渐危种。假山龙眼在我国分布于海南、广西、云南的局部地区。由于森林过度砍伐、雌雄异株受粉困难、果实落地后多被兽食等原因,致使本种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天然更新不良。

海拔下限(米) 500

海拔上限(米) 1500 (1800)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4一8(一15)米;树皮灰绿色。叶互生,薄革质,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0一30厘米,宽4一9厘米,先端短钝尖或钝圆,基部渐狭,两面有光泽,无毛,侧脉每边7一14;柄长8一20毫米。总状花序生于老枝落叶腋内,稀近顶生;总轴幼时疏被锈色伏毛,后变无毛;花梗密被锈色伏毛,稀无毛,通常双生,长达4一8毫米;雄花白色,长约1.2一1.4厘米,花药长2.5毫米,腺体4,分生;雌花子房无毛,果椭圆状球形,长3一4厘米,直径约2.5厘米,外果皮革质,光滑,无毛,成熟时黑色;内果皮近木质状革质,外面具网状凹穴;梗粗壮,长5一8毫米,具明显皮孔。

特性 分布区位于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垂直分布可上达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带。产地的水热条件变幅较大,年平均气温18℃一25℃左右,极端最低温一1.7—5.7℃,年降雨量1100—1 700(一2 7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土壤为砖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生长于疏林或密林中,要求一定的庇荫。单位面积内种群数量少,常单株或三两株零散生长。云南产区常见的伴生树种有思茅木姜子Litseapierreivar.szemaois Liou、倒卵叶黄肉楠Actinodaphne obovata (Nees)B1.、普文楠Phoebe puwenensis Cheng、华南Lithocarpus fenestratus Rehd.浓毛山龙眼Helicia vastita Smith等;在广西产区多见于狭叶坡垒Hopea chinensis Hand.-Mazz.、乌榄 Canarium pimela Koenig、梭子果Eberhardtia aurata (Pierre)Lec.组成的沟谷雨林为下层小乔木。花期3—5月,果期7—11月。开花多而着果少,果实成熟落地后多为兽类所食。自然更新困难,林下幼苗稀少。

保护价值 果可食,茎皮可供药用,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在系统演化上占有比较原始和孤立的位置,属亚洲热带区系成分,对系统演化和我国热带区系研究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保护措施 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有一定数量分布,应加强保护管理,促进天然更新。

栽培要点 根据野外观察,林下有少量幼树生长,且能耐旱耐瘠,说明种子直播林地容易萌发生长,移苗种植效果亦好,但人工栽培尚未尝试。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