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佛茶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九华佛茶又名九华毛峰、黄石溪毛峰·属绿茶类。其前身是九华毛峰,犹以前山下闵园的闵园毛峰、打鼓峰下的大古岭毛峰,后山黄石溪的黄石毛峰最为著名,而九华毛峰可以追溯到宋明时期的九华茶。

  九华佛茶为历史名茶。历史上称闵园茶、黄石溪茶,现统称九华佛茶,产于佛教圣地九华山及九华山山脉南北邻近地域。主产区位于下闵园、大古岭、黄石溪、庙前等地。

  概述

  为了加快池州市茶叶经济的发展,扩大池州茶叶知名度,提高池州茶叶市场竞争力。2003年成立了池州市茶业协会,对池州市的茶叶进行品牌整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九华佛茶”证明商标,制定了“九华佛茶”的质量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九华佛茶外形扁直呈佛手状,色泽翠绿,内质香高味醇。

  产地

  九华佛茶就产于九华山及其周边地区,它是以地方茶树良种优质鲜叶为原料,按照特定工艺加工而成的,其外形扁直呈佛手状。

  九华山位于长江下游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道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一座以佛教与茶文化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九华山山势雄峻,九座主峰均在海拨千米以上,秀出云表,清奇多姿。山中雨量充沛,清溪细流,涌泉飞瀑。林木葱笼,杂花生树。生态环境良好,茶树资源丰富。

  据明代嘉清《池州府志》和《九华山志》记载,相传东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来九华山创建茅庵。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以后,九华山佛教开始兴起。把唐隐士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所载,九华山佛教圣地的开创者为新罗僧人金乔觉,世称“金地藏”。他于唐开元末(约719)渡海来华,至九子山(今九华山)中,宴然独坐,苦行

  修持,一方善信,悉皆宗仰。并且,他还从新罗带来茶种,在九华山种植、繁衍。据《九华山志》记载,九华山茶中的“金地茶”即金地藏“自西域(误,应为新罗)携来”之种。 随着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发展,山上各大丛林寺院都有各自的庄田,寺院的僧尼过着农禅结合的生活,他们在佛事之余,从事农业生产,如种茶、种稻、种菜。其中,种茶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工作,所产茶叶用于供佛、自用、和待客,除精心招待饮食外,每日还提供“三茶两点”。茶与佛事互相促进,香客品茶能领悟禅机、参悟佛理,僧尼参禅可饮茶以提神,藉茶以清修。

  建国以后,经过土地革命,九华山寺院庄田绝大部分被分给农民,僧尼仍按农民标准分得土地和山林,他们依旧继续着传统的种茶饮的生活。 1962年统计,全山寺院有茶地40亩,1997年,前山寺院有茶地56亩,后山有茶地、山场近400亩。至今,九华山各大丛林寺院仍保留有自己的茶园。故而,九华山茶事始于佛教,在九华山茶文化与佛教 文化有着不可割舍的渊缘。九华山茶事后渐发展为僧俗共事茶业的局面。

  迎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佛教名山九华山开始对外开放,掀起了旅游热潮,带动了佛山各项事业的空前发展,特别是以佛教为特色的旅游业和茶业的日益兴旺。开放之前,在毛主席的“山区宜多多开辟茶园”的号召下,九华山及周边山区大量开辟茶园,大力发展茶业。九华山也开始建立茶厂。为了做佛山茶业文章,1983年至1986年间,由省科委立项,安徽农学院和九华山管理处共同承担课题,在九华山茶厂大力协助下,完成了佛山历史名茶的恢复研制工作,一度濒临失传的佛山历史名茶生产得以恢复和光大。这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即佛山历史名茶“东崖雀舌”、“金地藏”和“九华毛峰”的重新现世,并分别制订了各自生产标准。这项成果一直由九华山佛茶有限责任公司使用。

  1992年元月,池州行署科委又下达了省重点研究项目“九华佛茶研制”及开发研究,该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成果证书。池州名茶开发公司应韵推出九华佛茶系列品牌,共有四个品种,即“金地茶”、“道僧天云”、“西竺云雾”和“双溪早芽”。 九华山佛茶——恢复生产的历史名茶“东崖雀舌”、“金地藏”和“九华毛峰”经过九华山佛茶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九华山茶厂)近二十年的发展与宣传,现已成为比较知名的品牌,产品曾远销韩国、日本、泰国和香港等地。由于自然环境和土壤条件优越,以及生产工艺精湛独特,九华佛茶品质优异。

  品质特征

  九华佛茶外形条索稍曲,匀齐显毫,色泽绿润稍泛黄,香气高长,火功饱满,汤色绿黄明亮,滋味鲜醇回甘,叶底柔软匀亮成朵。

  工艺

  九华佛茶一般在4月中下旬进行采摘,只对一芽二叶初展的进行采摘,要求无表面水,无鱼叶、茶果等杂质;采摘后按叶片老嫩程度和采摘先后顺序摊放待制,制作工序为杀青、揉捻及烘焙,火候温度是这三道工序中最关键的,只有把握得当,才能制造出顶级的九华佛茶。

  等级

  九华佛茶被誉为“圣茶”,分一、二、三级,购买时需仔细挑选;一级最好,为一芽一、二叶占80%以上,且无对夹叶,二级次之,为一芽一、二叶占60-80%,允许有少量的对夹叶,三级最次,为一芽一、二叶占40-60%,并有少量初展的一芽三叶。

  九华佛茶制作工艺流程

  鲜叶采摘、摊青、杀青、摊凉、做形、烘干、拣剔、包装。其独特之处是做形,利用理条机分二次理条,期间摊凉加压,手工压扁,理条机理直,达到九华佛茶独特外形。

  杀青:杀青用桶锅,投叶前锅温上升到 150——160℃,要求锅温稳定,先高后低,出叶时保持 125——135℃左右。投叶量 0.5公斤左右,嫩叶适当减少。杀青时间约 6——7分钟。杀青以抖为主,抖闷结合,要杀透杀匀,无焦叶红梗。杀青过程减重率 35——40%。杀青叶出锅后放在小簸箕内,撼簸二三下,散热去湿,簸除焦叶、碎片。

  揉捻:轻揉 1——2分钟,待茶汁溢出,有粘手感,基本成条即可。揉捻时,结合解块散热2——3次。每锅杀青叶,单揉单烘,及时烘焙。

  烘焙:烘干分毛火和足火。毛火用三只烘笼,按温度90℃、80℃、70℃,先高后低,顺序移动。第一、二只烘笼投叶量为一锅杀青叶,第三只烘笼为二锅杀青叶。掌握高温、勤翻,翻匀摊平的原则。毛火叶含水率不低于 8——10%,下烘后摊凉。足火文火慢烘,温度 60——50℃,每烘笼投叶 3——4公斤,烘 6——8小时,干茶含水率 3——5%,下烘后趁热装筒。

  在池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池州市茶业协会如何在茶叶产业化中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在茶园基地建设、茶叶加工、产后服务和管理中,促进九华佛茶发展,将是应该关注的新课题。

  相关故事

  传说,唐末时,有一僧一道因慕地藏菩萨之名从四川来九华山修行,修行期间不食米粮,仅以野草、野果等为食,日子一久,出现了头晕身肿的病症,无奈,二人只好自寻草药医治,结果发现将采回的茶叶煮饮后,病症有逐渐减轻的趋向,一段时间后居然“药”到病除。此种茶叶即是九华毛峰。

  话说金乔觉——金地藏的化身,从新罗国渡海来,入唐求法,吃尽千辛万苦,才找到这仙气悠悠的九华山。“袈裟借地”,得山主闵公让和的施舍,将这九华九十九峰做了他的道场。那年春天,春雨连绵,一连半个多月,九华山沉浸在浓雾细雨之中。金地藏坐岩洞中,诵经不歇。忽儿,隐隐听到耳边听见起“辟叭、辟叭”的声音,原来是茶籽,是新罗国王子金地藏来唐的前一天深夜,遭父王废弃的母后,含泪将她亲手采来的王家香茶籽,缝在金地藏的衣襟里的。来之不易,后来,金地藏将发了芽的茶籽取出,种在他禅修的南台(神光岭)向阳的山坡上。茶籽入土,日日见长。不出三月,竟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茶园,满山飘香。

  这里所产的九华佛茶朝夕吸纳高山雾露之滋润,独吮奇花异草之灵气,条索匀整紧细,色泽嫩绿微黄,满披白毫,汤色碧绿,回味甘爽,叶底匀嫩。同时由于高山气候之缘故,昼夜温差大,而方圆百里人烟稀少,茶园无病虫害,无农药和工业污染,是天然有机生态茶园。

  九华佛茶与金地藏的渊源

  在中国唐代中叶,即金乔觉渡海来华前后,中国僧人与茶结缘是极普遍的现象。中国人,从饮茶到品茶差不多是在寺院完成的,,我国茶圣之称的陆羽, 自幼长在寺院,好茶的竞陵龙盖寺智积师就带陆羽采茶、煮茶,学习禅学,研习佛经,后在湖州乌程杼山好善寺皎大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茶经》;中禅宗史上有名“赵州和尚郝从谂,幼年出家,后参谒南泉普愿禅师,学到南宗禅的奇峭,凭借自己的悟性更加发展。大部时间住河北m音院,弘扬佛法,人称“赵州古佛”,其法语“吃茶去”名扬四海。“吃茶去”,实际上是则禅林法语。遇茶吃茶,遇饭吃饭,平常自然。这是参禅的第一步。饮茶与悟道有着可了悟而不可言传的性质,所谓“佛法们平常,莫作奇特想,若想悟道,当不假外力,全凭自家,忽地心花开发,便打通一片新天地。即达到物我两忘的终极境,这便心灵的、 自由,自然之美便是禅意。”从赵州和尚“吃茶去”公案来来看,争,这位高僧禅茶已到了极高的境界,一时风靡中华。“禅茶一味”如果追索开去,还有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甘露禅师吴理真于四川蒙山亲自种茶:东晋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单道开在河北昭德寺饮茶防睡,念诵经文。这两位禅师对茶都有研究,许多名茶渊出其手。唐代大诗人李白不仅为荆州玉泉寺茶题诗,而且为荆州茶命名为“仙人掌”,,遂使其成名茶。列举上述事例,旨在说明,处在唐中叶来华的金乔觉,卓锡九华植茶、制茶、品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正因为金僧禅农兼修,使水稻、茶叶在九华山得以发展,不仅普通百姓受益,还受到了官府的表彰和支持。唐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中有这样的表述:“建中初,张公岩(时任池州太守)典是邦,仰师高风,施舍甚厚,因移旧额,奏置寺焉”。正是郡守支持,九华山佛茶得到发展,佛教得以光大。

  金乔觉不仅禅农兼修,还奋力研读佛经,儒学。同诗人交往。后据学者考据,金僧并请江南诗人俞荡抄写禅林四部经即《华严经》、《宝积经》、《涅槃经》和《槃若经》。可见金乔觉是同诗人有来往的。大诗人自居易一生写茶诗六十多,.常出游寺院,与四川僧韬光一起出游游,品茗吟诗,酬答唱和,结为诗友,又为茶友。正是诗人常出没寺院,“禅茶一味”变成禅、茶、诗一味莹金地藏正是一位集禅宗大师,茶叶大师,诗人的圣僧。但由于禅宗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见佛”为宗旨。故信仰禅宗并身体力的金僧,在地藏菩萨“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藏精神的感召下,为民众造福,留痕迹。这是九华山所存金僧茶叶信史、诗文、佛学著作极少的原因。但金僧却留下了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二百里的满目青山、富有传奇色彩的九华佛茶,所有这些,是无字的金地藏全书。

  从《送童子下山》诗和“金地茶、梗空如筱,金地藏携来种”这两则信史,足以说明九华佛茶与金地藏渊源之深。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