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疣梭子蟹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地方名]梭子蟹、枪蟹、海螃蟹、海蟹、海虫、水蟹、门蟹、小门子、蝎子、盖鱼、三点蟹、童蟹、飞蟹、烟蟀。

  [形态特征]头胸甲呈梭形,稍隆起。表面有3个显著的疣状隆起,回个在胃区,2个在心区。两前侧缘各具9个锯齿,第9锯齿特别长大,向左右伸延。额缘具4枚小齿。额部两侧有1对能转动的带柄复眼。有胸足5对。螫足发达,长节呈棱柱形,内缘具钝齿。第4对步足指节扁平宽薄如桨,适于游泳。腹部扁平(俗称蟹脐),雄蟹腹部呈三角形,雌蟹呈圆形。雄蟹背面茶绿色,雌蟹紫色,腹面均为灰白色。

  [产地、产季]分布于我国南北各海域。一般从南到北,3~5月和9~10月为生产旺季,渤海湾辽东半岛4~5月产量较多。

  [经济价值]肉多,脂膏肥满,味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蟹内含蛋白质14克、脂肪2.6克。鲜食以蒸食为主,还可盐渍加工“枪蟹”、蟹酱,蟹卵经漂洗晒干即成为“蟹籽”,均是海味品中之上品。

  三疣梭子蟹是我国重要的出口畅销品之一,英文名为Swimming crab,出口输往国别和地区:日本,香港、澳门。出口口岸: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

  梭子蟹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强,经常栖息于近海水深15米~50米的海域,白天多潜伏在海底泥沙岩礁海藻丛中,夜间浮游到上层觅食,以小鱼小虾和小贝类等作为饵料。梭子蟹也是海上一霸,它仗着一身硬骨、锋利的刺棘、强劲的双螯、矫健的八足而横行沧海。小鱼小虾遇到它,免不了丧生在它的螯下,连1公斤左右重的大鱼遇见它,也得退避三舍,否则就会被它强劲的双螯钳住,成为它的丰盛美餐。而更奇特的是,在食物匮缺的情况下,母梭子蟹也会用螯足从自己腹部取卵充饥。

  梭子蟹生长快,补充群体也快,大多是在春夏之交产卵,也有秋生个体。据研究,每只母蟹每年可产卵2次~3次,产卵量随个体的增大而增加,一般在5万粒~10万粒不等。受精卵离开母体后便粘附在腹部附肢的刚毛上,在适当水温下,经过一段时间,幼蟹便脱壳逐渐长大。梭子蟹是一个脱壳专家,每次长大几乎都要靠脱壳来完成。在春季破壳而出的幼蟹,当年就需脱壳8次~10次,方可达到性成熟而进行交尾活动。梭子蟹每次脱壳约需15分钟~30分钟,这时敌害生物往往乘机侵食,体弱有病的也会在脱壳中自我淘汰。所以对梭子蟹来说,每脱壳一次都是一次生与死的严峻考验。

  不过,梭子蟹脱壳虽艰辛,但却有好报应。幼蟹每脱壳一次,甲长和甲宽约可增加30%,体重可增加一倍左右。到了中秋前后,幼蟹便长成200克左右重的肥蟹,肉多膏腴,正是俗话说的“秋风起,蟹儿肥”了。

  在产卵季节和越冬前大都是梭子蟹的捕捞生产旺季,这时进行捕捞往往可获得较好收成。渔民的捕捞工具多以拖网、流刺网为主,也有用诱饵钓捕的,后者往往能捕到大蟹、活蟹。但由于过度捕捞,梭子蟹自然资源也正日益减少。为适应市场需要和适当保护资源,近年沿海有的地方已开展人工养殖。据介绍,养殖以土池为佳,池塘结构同精养对虾土池相似,面积以中小型为宜,水深1.5米~2米,并保持良好水质,池底铺设粗砂及隐蔽场所,让其栖息。同一养殖池必须放养同规格苗种,避免自相残杀。另一方法是秋季交尾后,将捕获的瘦蟹放入土池内蓄养,投喂小杂鱼、小贝类等,促使增肥,初冬时收获供应市场。

  梭子蟹肉质细嫩,脂膏肥满,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蟹肉含蛋白质14克,脂肪2.6克,并可烹制多种菜肴,还可加工蟹酱和海味珍品“蟹籽”等,因而很受消费者欢迎,一向售价较好并节节上升。如目前在广州水产市场,梭子蟹每公斤价格已高达70元~76元。梭子蟹还是出口创汇品种,除可出口活蟹外,还可加工成蟹肉罐头、冷冻蟹肉和蟹肉干品等产品销往国际市场,所以发展梭子蟹养殖既有作为且前景看好。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