鳙鱼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08:30 2007年5月11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Violin (Talk | 贡献)

←上一个
当前修订版本 (03:29 2016年7月4日) (编辑) (undo)
Lmjiao (Talk | 贡献)

 
(3 intermediate revisions not shown.)
第1行: 第1行:
-+
 +[[category:y]][[category:食品]][[category:水产]][[category:鱼类]][[category:淡水鱼]]
-http://baike.baidu.com/pic/4/1145771834446307_small.jpg 
-鳙(Aristichthys mobilis)属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鳙属。俗称:花鲢,胖头鱼,黑鲢,黄鲢,松鱼,鰫鱼,大头鱼。英文名:Bighead , Bighead carp 。+  鳙鱼(学名:Aristichthys nobilis)又叫花鲢、胖头鱼、包头鱼、大头鱼、黑鲢、麻鲢、也叫雄鱼。是淡水鱼的一种。有“水中清道夫”的雅称,是中国四大家鱼之一。外形似鲢鱼,体型侧扁。头部较大而且宽,口也很宽大,且稍微上翘。眼位比较低。鳙鱼生长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库、池塘里。多分布在水域的中上层。是中国特有鱼类。在中国分布范围很广。是池塘养殖及水库渔业的主要对象之一,经济价值较高。能食用,对人体有提高智商、增强记忆、补充营养、延缓衰老的作用。
-鳙鱼体侧扁,头极肥大。口大,端位,下颌稍向上倾斜。鳃耙细密呈页状,但不联合。口咽腔上部有螺形的鳃上器官,眼小,位置偏低,无须,下咽齿勺形,齿面平滑。鳞小,腹面仅腹鳍甚至肛门具皮质腹棱。胸鳍长,末端远超过腹鳍基部。体侧上半部灰黑色,腹部灰白,两侧杂有许多浅黄色及黑色的不规则小斑点。 +  '''形态特征'''
-鳙喜欢生活于静水的中上层,动作较迟缓,不喜跳跃。以浮游动物为主食,亦食一些藻类。性成熟年龄为4-5龄,亲鱼于5-7月在江河水温为20-27℃时于急流有泡漩水的江段繁殖;幼鱼一般到沿江的湖泊和附属水体中肥育,到性成熟时期至江中繁殖,以后又回到湖泊食物丰富的地方肥育。冬季多栖息于河床和较深的岩坑中越冬。+  测量了42条鳙鱼的标本。鳙鱼体长68—342mm;体长为体高的2.7—3.7倍,为头长的2.5—3.9倍,为尾柄长的5.2—7.6倍,为尾 柄高的7.7—11.6倍。头长为吻长的3.0—4.2倍,为眼径的3.6—7.7倍,为眼间距的1. 8—3.0倍,为头宽的1. 4—1. 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 3—1. 9倍。[1]
-分布于亚洲东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此鱼,但以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为主要产地。+  鳙鱼体侧扁,较高,腹部在腹鳍基部之前较圆,其后部至肛门前有狭窄的腹棱。头极大,前部宽阔,头长大于体高。吻短而圆钝。口大,端位,口裂向上倾斜,下颌稍突出,口角可达眼前缘垂直线之下,上唇中间部分很厚。无须。眼小,位于头前侧中轴的下方;眼间宽阔而隆起。鼻孔近眼缘的上方。下咽齿平扁,表面光滑。鳃耙数目很多,呈页状,排列极为紧密,但不连合。具发达的螺旋形鳃上器。鳞小。侧线完全,在胸鳍末端上方弯向腹侧,向后延伸至尾柄正中。[1]
-鳙生长迅速,3龄鱼可达4-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40公斤,天然产量很高。疾病少,易饲养,我国淡水养殖业中的“四大家鱼”之一,为我国重要经济鱼类。+  鳙鱼背鳍基部短,起点在体后半部,位于腹鳍起点之后,其第1-3根分枝鳍条较长。胸鳍长,末端远超过腹鳍基部。腹鳍末端可达或稍超过肛门,但不达臀鳍。肛门位于臀鳍前方。臀鳍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深分叉,两叶约等大,末端尖。鳔大,分两室,后室大,为前室的1.8倍左右。肠长约为体长的5倍左右。腹膜黑色。雄性成体的胸鳍前面几根鳍条上缘各具有1排角质“栉齿”,雌性无此性状或只在鳍条的基部有少量“栉齿”。背部及体侧上半部微黑,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腹部灰白色。各鳍呈灰色,上有许多黑色小斑点。
-鳙肌肉的营养成分为:每百克可食部分含水分73.2-83.3克,蛋白质14.8-18.5克,脂肪0.9-7.8克,灰分1.0-1.3克,无氮浸出物0.1-1.3克,热量69千卡,钙36毫克,磷187毫克,铁0.6-1.1毫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黄素0.15毫克,尼克酸2.7毫克。而且随着鱼体的生长发育,水分的含量逐渐减少,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则逐渐增加。鳙和鲢的含脂量不同,主要是食物不同而致。鲢、鳙都是滤食浮游生物,但鲢以摄食浮游植物为主,而鳙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在浮游植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它是鱼类机体合成脂肪的主要碳源,因而它们肌肉的脂肪及蛋白质含量显出差异。鲢含脂量比鳙高,而鳙的蛋白质含量一般比鲢高。鳙肌肉脂肪中脂肪酸的组成计有15种,其中8种为饱和酸,3种单烯酸,1种二烯酸,2种三烯酸,1种四烯酸,碳链长度在13-20之间。鱼体的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比不饱和脂肪酸低,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随鱼体的增长而增加,不饱和酸则随鱼体增长而减少。+  '''栖息环境'''
-鳙的精华在于头。被日本棋界誉为“超一流棋手”的聂卫平,嗜食鱼头,一顿可吃5、6个。这既由于味美,也由于他认为鱼头可以补脑。鳙肉性味甘、温,有暖胃益筋骨之功效。用鱼头入药可治风湿头痛,妇女头晕。其胆性味苦、寒,有毒,用以静脉注射有短暂降压作用;加大剂量,则作用持久。由于鳙鱼胆有毒,降压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故临床上使用需要慎重。吞服鱼胆也会发生中毒现象,其症状与草鱼胆、鲤鱼胆相同。目前无特殊疗法,应引起注意;如无必要,不宜滥服鱼胆,以免中毒。 +  鳙鱼生长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库、池塘里。多分布在淡水区域的中上层。为温水性鱼类,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5—30℃,能适应较肥沃的水体环境。幼鱼及未成熟个体一般到沿江湖泊和附属水体中生长。
-[[category:水产]]+ 
-[[category:其他水产]]+  '''生活习性'''
 + 
 +  鳙鱼性温驯,不爱跳跃。
 + 
 +  食物:滤食性,主要吃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如剑水蚤)等浮游动物,也吃部分浮游植物(如硅藻和蓝藻类)和人工饲料。从鱼苗到成鱼阶段都是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兼食浮游植物,是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
 + 
 +  '''分布范围'''
 + 
 +  中国特有。分布水域范围很广,在中国从南方到北方几乎淡水流域都有。
 + 
 +  '''生长繁殖
 +'''
 +  性成熟时到江中产卵,产卵后大多数个体进人沿江湖泊摄食肥育,冬季湖泊水位跌落,它们又回到江河的深水区越冬,翌年春暖时节则上溯繁殖。鳙产漂流性卵。性成熟为4—5龄,雄鱼最小为3龄。繁殖期在4—7月。产卵场多在河床起伏不一。当河水流域降雨,水位陡然上涨、流速加大时进行繁殖活动。[1]
 + 
 +  催产季节多在5月初至6月中旬,成熟 个体也较小,一般3公斤以上的
 + 
 +  雌鱼便可达到成熟。5公斤左右的雌鱼相对怀卵量约4-5万粒/公斤体重,产卵期与草鱼相近。绝对怀卵量20-25万粒。在天然河流和湖泊等水体中,通常可见到10公斤以上的个体,最大者可达50公斤。池塘养殖在饲料充足的条件下,1岁龄鱼可重达0.8—— 1公斤。初成熟个体体重大;部分地区需10公斤以上,但在广西、广东地区,通常不足10公斤也可产卵。
 + 
 +  '''主要价值'''
 + 
 +  食用
 + 
 +  鳙鱼的鱼脑中含有一种人体所需的鱼油,而鱼油中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可以起到维持、提高、改善大脑机能的作用。鱼鳃下边的肉呈透明的胶状,水分充足,里面富含胶原蛋白,能够对抗人体老化及修补身体细胞组织。
 + 
 +  宜食:鳙鱼,其味甘、性温,一般人都宜食用,体质虚弱、脾胃虚寒、营养不良者食用更佳。经常食用还能够润泽皮肤。上火的人群宜食用。.适宜体质虚弱、脾胃虚寒、营养不良之人食用;咳嗽、水肿、肝炎、眩晕、肾炎和身体虚弱者宜食用。
 + 
 +  忌食
 + 
 +  鳙鱼不宜食用过多,否则容易引发疮疥。此外,患有瘙痒性皮肤病、内热、荨麻疹、癣病等病症者不宜食用。而且,鱼胆有毒不要食用。. 鳙鱼性偏温凉,热病及有内热者、荨麻疹、癣病者、瘙痒性皮肤病应忌食。
 + 
 +  1、鳙鱼性偏温,热病及有内热者、荨麻疹、癣病者、瘙痒性皮肤病应忌食,食用过多容易引发疮疥。
 + 
 +  2、鳙鱼胆性味苦、寒,有毒,用以静脉注射有短暂降压作用,但降压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故临床上使用需要慎重。
 + 
 +  营养
 + 
 +  鳙鱼属于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鱼类,每100克鳙鱼中含蛋白质15.3克、脂肪0.9克。另外,鳙鱼还含有维生素B2、维生素C、钙、磷、铁等营养物质。鳙鱼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富含磷脂及改善记忆力的脑垂体后叶素,特别是脑髓含量很高,常吃能暖胃、祛眩晕、益智商、助记忆、延缓衰老、润泽皮肤。
 + 
 +  营养成分
 + 
 +  热量100大卡
 + 
 +  钾229毫克
 + 
 +  磷180毫克
 + 
 +  钙82毫克
 + 
 +  钠60.6毫克
 + 
 +  维生素A34微克
 + 
 +  镁26毫克
 + 
 +  硒19.47微克
 + 
 +  蛋白质15.3克
 + 
 +  碳水化合物4.7克
 + 
 +  烟酸2.8毫克
 + 
 +  维生素E2.65毫克
 + 
 +  脂肪2.2克
 + 
 +  铁0.8毫克
 + 
 +  锌0.76毫克
 + 
 +  维生素B20.11毫克
 + 
 +  锰0.08毫克
 + 
 +  铜0.07毫克
 + 
 +  维生素B10.04毫克
 + 
 +  医疗
 + 
 +  功效主治:温补脾胃强身,消除赘疣。食多易引发风热和疥疮。
 + 
 +  1、鳙鱼属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鱼类,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起到治疗耳鸣、头晕目眩的作用。
 + 
 +  2、富含磷脂及改善记忆力的脑垂体后叶素,脑髓含量很高,常食能暖胃、祛头眩、益智商、助记忆、延缓衰老,润泽皮肤。[4]
 + 
 +  药用
 + 
 +  鳙鱼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与其他食品搭配用来治疗鼻窦炎、牙龈肿痛。
 + 
 +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 
 +  配方:鳙鱼头500克,川芎5克,白芷3克,葱、姜、胡椒粉、盐各适量。川芎、白芷水煎10分钟,去渣取汁;鱼头去鳃,洗净,连同葱、姜、胡椒粉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再以文火炖半小时,和入药汁,加盐调味,稍煮。分早、晚2次吃鱼肉喝汤。
 + 
 +  经济
 + 
 +  养殖鲢、鳙鱼是一项低投入、中产出、高效益的养殖业。如:广西自治州的凤滩水库开展网箱养鱼始于1980年,经过十多年的试养、示范、推广,已发展到1100只网箱(45亩),饲养品种有鲢、鳙、草、鲤、罗非鱼等年总产量14.9万公斤,亩平4843公斤,经济效益显著。

当前修订版本


  鳙鱼(学名:Aristichthys nobilis)又叫花鲢、胖头鱼、包头鱼、大头鱼、黑鲢、麻鲢、也叫雄鱼。是淡水鱼的一种。有“水中清道夫”的雅称,是中国四大家鱼之一。外形似鲢鱼,体型侧扁。头部较大而且宽,口也很宽大,且稍微上翘。眼位比较低。鳙鱼生长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库、池塘里。多分布在水域的中上层。是中国特有鱼类。在中国分布范围很广。是池塘养殖及水库渔业的主要对象之一,经济价值较高。能食用,对人体有提高智商、增强记忆、补充营养、延缓衰老的作用。

  形态特征

  测量了42条鳙鱼的标本。鳙鱼体长68—342mm;体长为体高的2.7—3.7倍,为头长的2.5—3.9倍,为尾柄长的5.2—7.6倍,为尾 柄高的7.7—11.6倍。头长为吻长的3.0—4.2倍,为眼径的3.6—7.7倍,为眼间距的1. 8—3.0倍,为头宽的1. 4—1. 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 3—1. 9倍。[1]

  鳙鱼体侧扁,较高,腹部在腹鳍基部之前较圆,其后部至肛门前有狭窄的腹棱。头极大,前部宽阔,头长大于体高。吻短而圆钝。口大,端位,口裂向上倾斜,下颌稍突出,口角可达眼前缘垂直线之下,上唇中间部分很厚。无须。眼小,位于头前侧中轴的下方;眼间宽阔而隆起。鼻孔近眼缘的上方。下咽齿平扁,表面光滑。鳃耙数目很多,呈页状,排列极为紧密,但不连合。具发达的螺旋形鳃上器。鳞小。侧线完全,在胸鳍末端上方弯向腹侧,向后延伸至尾柄正中。[1]

  鳙鱼背鳍基部短,起点在体后半部,位于腹鳍起点之后,其第1-3根分枝鳍条较长。胸鳍长,末端远超过腹鳍基部。腹鳍末端可达或稍超过肛门,但不达臀鳍。肛门位于臀鳍前方。臀鳍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深分叉,两叶约等大,末端尖。鳔大,分两室,后室大,为前室的1.8倍左右。肠长约为体长的5倍左右。腹膜黑色。雄性成体的胸鳍前面几根鳍条上缘各具有1排角质“栉齿”,雌性无此性状或只在鳍条的基部有少量“栉齿”。背部及体侧上半部微黑,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腹部灰白色。各鳍呈灰色,上有许多黑色小斑点。

  栖息环境

  鳙鱼生长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库、池塘里。多分布在淡水区域的中上层。为温水性鱼类,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5—30℃,能适应较肥沃的水体环境。幼鱼及未成熟个体一般到沿江湖泊和附属水体中生长。

  生活习性

  鳙鱼性温驯,不爱跳跃。

  食物:滤食性,主要吃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如剑水蚤)等浮游动物,也吃部分浮游植物(如硅藻和蓝藻类)和人工饲料。从鱼苗到成鱼阶段都是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兼食浮游植物,是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

  分布范围

  中国特有。分布水域范围很广,在中国从南方到北方几乎淡水流域都有。

  生长繁殖   性成熟时到江中产卵,产卵后大多数个体进人沿江湖泊摄食肥育,冬季湖泊水位跌落,它们又回到江河的深水区越冬,翌年春暖时节则上溯繁殖。鳙产漂流性卵。性成熟为4—5龄,雄鱼最小为3龄。繁殖期在4—7月。产卵场多在河床起伏不一。当河水流域降雨,水位陡然上涨、流速加大时进行繁殖活动。[1]

  催产季节多在5月初至6月中旬,成熟 个体也较小,一般3公斤以上的

  雌鱼便可达到成熟。5公斤左右的雌鱼相对怀卵量约4-5万粒/公斤体重,产卵期与草鱼相近。绝对怀卵量20-25万粒。在天然河流和湖泊等水体中,通常可见到10公斤以上的个体,最大者可达50公斤。池塘养殖在饲料充足的条件下,1岁龄鱼可重达0.8—— 1公斤。初成熟个体体重大;部分地区需10公斤以上,但在广西、广东地区,通常不足10公斤也可产卵。

  主要价值

  食用

  鳙鱼的鱼脑中含有一种人体所需的鱼油,而鱼油中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可以起到维持、提高、改善大脑机能的作用。鱼鳃下边的肉呈透明的胶状,水分充足,里面富含胶原蛋白,能够对抗人体老化及修补身体细胞组织。

  宜食:鳙鱼,其味甘、性温,一般人都宜食用,体质虚弱、脾胃虚寒、营养不良者食用更佳。经常食用还能够润泽皮肤。上火的人群宜食用。.适宜体质虚弱、脾胃虚寒、营养不良之人食用;咳嗽、水肿、肝炎、眩晕、肾炎和身体虚弱者宜食用。

  忌食

  鳙鱼不宜食用过多,否则容易引发疮疥。此外,患有瘙痒性皮肤病、内热、荨麻疹、癣病等病症者不宜食用。而且,鱼胆有毒不要食用。. 鳙鱼性偏温凉,热病及有内热者、荨麻疹、癣病者、瘙痒性皮肤病应忌食。

  1、鳙鱼性偏温,热病及有内热者、荨麻疹、癣病者、瘙痒性皮肤病应忌食,食用过多容易引发疮疥。

  2、鳙鱼胆性味苦、寒,有毒,用以静脉注射有短暂降压作用,但降压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故临床上使用需要慎重。

  营养

  鳙鱼属于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鱼类,每100克鳙鱼中含蛋白质15.3克、脂肪0.9克。另外,鳙鱼还含有维生素B2、维生素C、钙、磷、铁等营养物质。鳙鱼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富含磷脂及改善记忆力的脑垂体后叶素,特别是脑髓含量很高,常吃能暖胃、祛眩晕、益智商、助记忆、延缓衰老、润泽皮肤。

  营养成分

  热量100大卡

  钾229毫克

  磷180毫克

  钙82毫克

  钠60.6毫克

  维生素A34微克

  镁26毫克

  硒19.47微克

  蛋白质15.3克

  碳水化合物4.7克

  烟酸2.8毫克

  维生素E2.65毫克

  脂肪2.2克

  铁0.8毫克

  锌0.76毫克

  维生素B20.11毫克

  锰0.08毫克

  铜0.07毫克

  维生素B10.04毫克

  医疗

  功效主治:温补脾胃强身,消除赘疣。食多易引发风热和疥疮。

  1、鳙鱼属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鱼类,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起到治疗耳鸣、头晕目眩的作用。

  2、富含磷脂及改善记忆力的脑垂体后叶素,脑髓含量很高,常食能暖胃、祛头眩、益智商、助记忆、延缓衰老,润泽皮肤。[4]

  药用

  鳙鱼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与其他食品搭配用来治疗鼻窦炎、牙龈肿痛。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配方:鳙鱼头500克,川芎5克,白芷3克,葱、姜、胡椒粉、盐各适量。川芎、白芷水煎10分钟,去渣取汁;鱼头去鳃,洗净,连同葱、姜、胡椒粉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再以文火炖半小时,和入药汁,加盐调味,稍煮。分早、晚2次吃鱼肉喝汤。

  经济

  养殖鲢、鳙鱼是一项低投入、中产出、高效益的养殖业。如:广西自治州的凤滩水库开展网箱养鱼始于1980年,经过十多年的试养、示范、推广,已发展到1100只网箱(45亩),饲养品种有鲢、鳙、草、鲤、罗非鱼等年总产量14.9万公斤,亩平4843公斤,经济效益显著。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