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蚌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09:06 2008年8月21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Foodbk (Talk | 贡献)

←上一个
当前修订版本 (00:40 2016年7月8日) (编辑) (undo)
Lmjiao (Talk | 贡献)

 
第1行: 第1行:
http://www.piaoxiang.org.cn/TmpUpload/Article/200801/bangrou.jpg http://www.piaoxiang.org.cn/TmpUpload/Article/200801/bangrou.jpg
-又名[[河歪]][[河蛤蜊]][[鸟贝]][[西施舌]]。[[蚌肉]],又名河歪、河蛤蜊、鸟贝等,属于软体动物.+[[category:h]][[category:食品]][[category:水产]][[category:贝类]]
-[[category:h]]+  河蚌是软体动物门蚌科(学名:Unionidae)的一类动物统称,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和北非的淡水湖泊、河流、池塘中。
 + 
 +  肉可食,也适作鱼类、禽类的饵料和家禽、家畜的饲料。有的地区用为淡水育珠蚌,用作育珠的主要为三角帆蚌及褶纹冠蚌
 + 
 +  在一些地方称为蚌壳,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半埋在泥沙中。体后端的出入水管外露,水可流入流出外套腔,借以完成摄食、呼吸及排出粪便和代谢产物等机能,滤食水中的微小生物及有机质颗粒等。还吃小型微生物
 + 
 +  '''形态特征'''
 + 
 +  壳形多变化,两壳相等,壳顶部刻纹常为同心圆型或折线型,但多少有些退化。铰合部变化大,有时具拟主齿。具1外韧带。鳃叶间隔膜完好,并与鳃丝平行排列,外鳃的外叶后部与外套膜愈合,有鳃水管。鳃与肛门的开口以隔膜完全区分。
 + 
 +  其外侧有韧带,依靠其弹性,可使二壳张开。壳的内面有肌肉附着的肌痕。与壳腹缘并行的外套痕;壳前上方有3肌痕,最大的一个椭圆形,为前闭壳肌痕;其后上缘为一小角的略呈三角形的前缩足肌痕;其后下缘为伸足肌痕。壳后端近背缘处有二肌痕,大的为后闭壳肌痕,椭圆形,其前上缘一小的是后缩足肌痕。
 + 
 +  雌雄性体形有一些差异,在腹缘有一个凸起, 这凸出部分和繁殖有关, 是幼虫的临时居所。
 + 
 +  '''内部结构'''
 + 
 +  外套膜
 + 
 +  紧贴二壳内面为两片薄的外套膜,包围蚌体,套膜间为外套腔。套膜内面上皮具纤毛,纤毛摆动有一定方向,引起水流。两片套膜于后端处稍突出,相合成出水管和入水管。入水管在腹侧,口呈长形,边缘褶皱,上有许多乳突状感觉器;出水管位背侧,口小,边缘光滑。
 + 
 +  斧足
 + 
 +  呈斧状,左右侧扁,富肌肉,位内脏团腹侧,向前下方伸出。为蚌的运动器官。一般吃的蚌肉就是河蚌的斧足。
 + 
 +  肌肉
 + 
 +  与壳内面肌痕相对应,可见前闭壳肌(anterior adductor)及后闭壳肌(posterior adductor),为粗大的柱状肌,连接左右壳,其收缩可使壳关闭。前缩足肌(antenor retractor),后缩足肌(pposterior retractor)及伸足肌(pprotractor)一端连于足,一端附着在壳内面,可使足缩人和伸出。[5]
 + 
 +  消化系统
 + 
 +  口位前闭完肌下,为一横缝。口的两侧各有一对三角形唇片,大,密生纤毛,有感觉和摄食功能。口后为短而宽的食道,下连膨大的胃,胃周围有一对肝脏,可分泌淀粉酶、蔗糖酶,有导管入胃。胃后为肠,盘曲于内脏团中,后入围心脏,直肠穿过心室,肛门开口于后闭壳肌上,出水管附近。胃肠之间有一晶杆,为一细长的棒状物,前端较粗,顶端形态变异较大,呈细尖、膨大、钩状、盘曲等。晶杆位于肠内,其前端突出于胃中,与胃盾下部相接。晶杆可能为储存的食物,河蚌在缺乏食物条件下,24小时后晶杆即消失,重新喂食,数天后晶杆恢复存在。
 + 
 +  呼吸器官
 + 
 +  在外套腔内蚌体两侧各具两片状的瓣鳃(Lamina),外瓣鳃短于内瓣鳃。每个瓣鳃由内外二鳃小瓣(lamellae)构成,其前后缘及腹缘愈合成“U”形,背缘为鳃上腔(suprabranchial chamber)。鳃小瓣由许多纵行排列的鳃丝(Branchial filament)构成,表面有纤毛,各鳃丝间有横向排列的丝间隔(interfilamenta junction)相连,鳃丝和丝间隔之间的小孔称鳃孔(ostrium)。二鳃小瓣间有瓣间隔(interlamellar junction),将鳃小瓣间的鳃腔分隔成许多小管称为鳃水管(water tube)。丝间隔与瓣间隔内均有血管分布,鳃丝内也有血管及起支持作用的几个质棍(Chitinous rod)。
 + 
 +  由于鳃及外套膜上纤毛摆动,引起水流,水由入水孔进入外套腔,经鳃水孔到鳃水管内,沿水管上行达鳃上腔,向后流动,经出水管排出体外。水经过鳃时,即进行气体交换。外套膜也有辅助呼吸的功能。每24小时经蚌体内的水可达40L、鳃表面的纤毛可滤食水中的微小食物颗粒,送至唇片再入口。因此鳃尚可辅助摄食。
 + 
 +  循环系统
 + 
 +  由心脏、血管、血窦组成。心脏位脏团背侧椭圆形围心腔内,由一长圆形心室及左右两薄膜三角形心耳构成。心室向前向后各伸出一条大动脉。向前伸的前大动脉(aorta)沿肠的背侧前行,后大动脉沿直肠腹侧伸问后方,以后各分支成小动脉(artery)至套膜及身体各部。最后汇集于血窦(外套窦、足窦、中央窦等〕,入静脉,经肾静脉入肾,排除代谢产物,再经入鳃静脉入鳃,进行氧碳交换,经出鳃静脉回到心耳。部分血液由套膜静脉入心耳,即外套循环。
 + 
 +  无齿蚌血液中含血青蛋白(haemocyanian),氧化时呈蓝色,还原时无色,其与氧结合能力不及血红蛋白,一般软体动物100ml血液中含氧通常不超过3mg。血液中含变形虫状细胞,有吞噬作用。因此血液除输送养分外,尚有排泄功能。变形虫状细胞聚集,其伪足部分互相结合,使血液凝固(蚌血液中无纤维蛋白原)。
 + 
 +  排泄器官
 + 
 +  蚌具一对肾、由后肾管特化形成,又称鲍雅诺氏器(organ of Bojanus);还有围心腔腺,亦称凯伯尔氏器(Kebers organ)。肾位于围心腔腹面左右两侧,各由一海绵状腺体及一具纤毛的薄壁管状体构成,呈“U”形。前者在下,肾口开于围心腔;后者在上,肾孔开口于内瓣鳃的鳃上腔前端。围心腔腺位围心腔的前壁,为一团分支的腺体,由扁平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组成,其中富血液,可收集代谢产物,排入围心腔,经肾排出体外。各组织间的吞噬细胞,也有排泄功能。
 + 
 +  神经系统
 + 
 +  无齿蚌具有3对神经节。前闭壳肌下方,食道两侧为一对脑神经节,很小,实为脑神经节和侧神经节合并形成,可称为脑侧神经节。在足的前缘靠上部埋在足内的为一对长形的足神经节,二者结合在一起。脏神经节一对,已愈合,呈蝶状,位后闭壳肌的腹侧的上皮下面,较大。脑、足、脏3对神经节之间有神经连索相连接,脑脏神经连索较长,明显。
 + 
 +  蚌的感官不发达,位足神经节附近有一平衡囊,为足部上皮下陷形成。内有耳石,司身体的平衡。脏神经节上面的上皮成为感觉上皮,相当于腹足类的嗅检器,为化学感受器。另外在外套膜和唇片及水管周围有感觉细胞的分布。
 + 
 +  '''生活习性'''
 + 
 +  栖息
 + 
 +  在自然环境中,蚌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池沼、小溪等泥质、沙质或石砾之中。冬春寒冷时利用斧足挖掘泥汾,使蚌体部分潜埋在泥沙中,前腹缘向下,后背缘向上;仅露出壳后缘部分进行呼吸摄食。天热时则大部分露在泥外。无齿蚌一般生活在泥质底、pH值在5——9的静水或缓流的较肥的水中。[6]
 + 
 +  摄食
 + 
 +  蚌的食物主要是单胞藻、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等,如轮虫、鞭毛虫、绿眼虫,绿粒藻、栅藻、舟形藻、甲藻、四角藻、纺锤硅藻、杆星藻,甲壳动物的残屑及植物叶片等。易被消化的主要是硅藻。蚌不能主动追逐食物,依靠蚌壳的开闭,外套膜内侧纤毛和鳃纤毛的摆动造成水流,食物便随水进入蚌体。食物随水进入外套腔,颗粒沿鳃丝向上移至鳃的基部,再向前移动至唇瓣,经唇瓣选择后小颗粒进入口中,大颗粒则由内鳃边缘向后移动,在两腮相交处,入外套膜痕至后端,两壳猛闭排出体外。据有人统计,每天流进蚌体的水可达40升。
 + 
 +  行动
 + 
 +  蚌的行动能力很弱,环境平静时,由韧带牵行,徽微张开双壳,徐徐伸出斧足。一般斧足向壳的前方伸出,并固定在泥地上,再收缩蚌体向前移动。这种爬行非常缓慢,通常一分钟只前进数厘米。凡蚌体经过之处均留有一条浅沟。当蚌遇到敌害时,斧足很快缩回,闭壳肌同时急剧收缩,双壳紧闭以御外敌。
 + 
 +  '''生长繁殖'''
 + 
 +  蚌为雌雄异体,生殖腺位足部背侧肠的周围,呈葡萄状腺体,精巢乳白色,卵巢淡黄色。生殖导管通,生殖孔开口于肾孔的后下方很小。
 + 
 +  蚌的生殖季节一般在夏季,精卵在外瓣鳃的鳃腔内受精,直至钩介幼虫形成。受精卵由于母体的粘渡作用,不会被水流冲出,而留在鳃腔中发育。故外瓣鳃的鳃腔又称育儿囊(marsupium)。
 + 
 +  受精卵经完全不均等卵裂(属螺旋型),发育成囊胚,以外包和内陷法形成原肠胚,发育成幼体,在鳃腔中越冬。来年春季,幼体孵出,发育成河蚌特有的钩介幼虫(相当于其他瓣鳃类的面盘幼虫)。
 + 
 +  幼虫有发达的闭壳肌,壳的腹缘各生有一强大的约钩,且具齿。腹部中央生有一条有粘性的细丝,称足丝。壳侧缘生刚毛,有感觉作用。幼虫有口无肛门,可借双壳的开闭而游泳。
 + 
 +  淡水中鰟鮍鱼(Rhodaus sinensis)等,以长的产卵管插入蚌的入水管,产卵于蚌的外套腔中。钩介幼虫也趁此接触鰟鮍鱼,寄生在鱼的鳃、鳍等处。鱼皮肤受其刺激而异常增殖,将幼虫包在其中,形成囊状。幼虫通过外套膜上皮吸取鱼的养分。经2一5周,变态成幼蚌,破囊离鱼体,沉入水底生活。经5年方达性成熟。以后仍继续生长。
 + 
 +  观察背角无齿蚌的早期胚胎细胞,确定其染色体2n=38或2n=37(第19号染色体为单个),二者的差异不明,可能与性染色体有关(马庆福等1987)。
 + 
 +  '''分布范围'''
 + 
 +  背角无齿蚌和褶纹冠蚌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 
 +  三角帆蚌主要分布于江苏、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的中大型江河中。
 + 
 +  亚种分化
 + 
 +  蚌目分为两个总科,蚌总科全部淡水产,包括珍珠蚌科和蚌科;三角蛤总科能够用足跳跃,热带海产,仅三角蛤科。
 + 
 +  蚌科
 + 
 +  我国常见的蚌科动物有10余种。如褶纹冠蚌、三角帆蚌、背角无齿蚌、背瘤丽蚌、圆顶珠蚌等。贝壳可作中药珍珠母,其中褶纹冠蚌、三角帆蚌、背角无齿蚌等体内得到的颗粒状珍珠亦可药用。
 + 
 +  三角帆蚌
 + 
 +  贝壳大而扁平,外形略呈不等边三角形。壳质坚硬而厚实,有较发达的铰合齿,壳面呈黑褐色带绿框黄褐色,有明显的生长轮脉。壳顶低而平坦,位于壳前方。壳顶处有皱纹,后背部有数条由结节突起组成的斜肋。后背缘向上突起形成一个帆状的后翼。此翼脆弱易碎,成年蚌的后翼常残缺不全。壳内平滑,珍珠层具有美丽的光泽。该蚌具有很多良好培育珍珠的性状。不仅操作简便,且育珠率高,培育出的珍珠质量好。
 + 
 +  褶纹冠蚌
 + 
 +  壳厚而大,壳质坚硬而膨突,外形略似不等边三角形,个体一般比三角蚌大。前部短而低,前背缘冠突不明显;壳后部长而扁,后背缘向上斜出伸展成大形的冠,成年蚌的冠易破碎。壳后背部自壳顶起向后有10余条逐渐粗大的纵肋。壳表面呈黄绿色至黑褐色。铰合部强大,韧带粗壮。壳内具有珍珠光泽。用该蚌培育珍珠,速度快,产量高,但手术操作没有三角帆蚌方便,且珍珠层质粗糙,珠光淡黄,故培育出的珍珠质量不如三角帆蚌育的珍珠好。
 + 
 +  背角无齿蚌
 + 
 +  壳长达20厘米,具有两瓣卵圆形外壳,左右同形,壳顶突出。前端圆,后端略呈斜截形。腹缘弧形,背缘平直。壳薄,微膨胀,壳面平滑,壳面生长线细但明显,无铰合齿。
 + 
 +  珍珠蚌科
 + 
 +  壳长卵圆形,坚厚,珍珠层发达,壳顶部刻纹常为同心圆型。铰合部有大的中央齿。无鳃水管。鳃与肛门的开口间无明显的区分。二对鳃都形成有育儿囊。钩介幼虫无钩。淡水产。如珍珠蚌,能产珍珠,可供药用,其贝壳亦可作珍珠母药用。
 + 
 +  '''主要价值'''
 + 
 +  '''食用'''
 + 
 +  河蚌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A、B1、B2。河蚌每100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0.9克、钙248毫克、铁26.6 毫克、锌 6.23 毫克、磷305 毫克、维生素A 243微克、硒 20.24微克、胡罗卜素2.3微克 ,还含有较多的核黄素和其他营养物质,总能量可达到20.71兆焦/公斤。河蚌肉对人体有良好的的保健功效,有滋阴平肝、明目防眼疾等作用。
 + 
 +  河蚌也可烧、烹、炖、煮,做成美食供人类享用。
 + 
 +  '''药用'''
 + 
 +  河蚌清热滋阴,适宜阴虚内热之人食用,诸如消渴,口干舌燥,目赤者;治烦热,适宜甲状腺机能亢进者;消渴,适宜炎夏季节烦热口渴时食用;可治血崩,带下,痔瘘,目赤,湿疹。且养肝凉血,熄风解酒,明目定狂。
 + 
 +  蚌泪,治消渴,赤眼,烫伤。蚌粉,治痰饮咳嗽,胃痛,呕逆,白带,痈肿,湿疮。
 + 
 +  适宜妇女虚劳,以及痔疮之人食用;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红斑性狼疮者食用;适宜胆囊炎,胆石症,泌尿系结石,尿路感染,癌症患者及糖尿病患者食用;适宜小儿水痘者食用;
 + 
 +  蚌肉性寒,感冒风寒者忌食,脾胃虚寒、腹泻便搪之人也忌食。
 + 
 +  '''经济'''
 + 
 +  河蚌是珍珠的摇篮,不仅可以形成天然珍珠,也可人工养育珍珠;珍珠是一种名贵的装饰品,而且还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珍珠可加工制成各种装饰品和工艺品,历来被视为珍宝,深受人们喜爱。珍珠又是名贵的药材,单独制成粉后以其他物质配制而成的珍珠散、丸、丹、液等各种中成药,在医学临床上使用广泛,可治疗人体多种疾病,疗效显著。2000年来,利用珍珠粉为原料配制成的各种高级化妆品和保健品,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 
 +  除育珠外,蚌壳可提制珍珠层粉和珍珠核,珍珠层粉有人体所需要的15种氨基酸,与珍珠的成份和作用大致相同,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益阴、镇心安神、消炎生肌、止咳化痰、止痢消积等功能;将蚌肉和蚌壳分别加工、蒸煮消毒和机械粉碎,即可制成廉价的动物性高蛋白饲料。
 + 
 +  '''相关资料'''
 + 
 +  1.识别新鲜河蚌:新鲜的河蚌,蚌壳盖是紧密关闭,用手不易掰开,闻之无异臭的腥味,用刀打开蚌壳,内部颜色光亮,肉呈白色;如蚌壳关闭不紧,用手一掰就开,有一股腥臭味,肉色灰暗,则是死河蚌,细菌最易繁殖,肉质容易分解产生腐败物,这种河蚌不能食用。
 + 
 +  2.不要食用未熟透的贝类,以免传染上肝炎等疾病。
 + 
 +  3.一日吃河蚌不能多,适宜四分之一河蚌
 + 
 +  4.贝类本身极富鲜味,烹制时千万不要再加味精,也不宜多放盐,以免鲜味反失,贝类中的泥肠不宜食用。
 + 
 +  5.河蚌主要做法:
 + 
 +  第一步:清水养。河蚌买回家以后,不要急于烹调,而是要放在清水里,并在水里放点盐,这样养大约两至三天,待其吐尽沙泥后再烹制,鲜味尤为突出。
 + 
 +  第二步:剖开取肉。把养好的河蚌取出,用清水漂洗干净。
 + 
 +  剖取河蚌肉的窍门:先用左手握紧河蚌,是蚌口朝上,再用右手持小刀由河蚌的出水口处,紧贴一侧的肉壳壁刺入体内,刺进深度约为1/3,用力刮断河蚌的吸壳肌,然后抽出小刀,再用同样方法刮断另一端的吸壳肌,打开蚌壳,蚌肉即可完整无损的取出来。
 + 
 +  如果不喜欢用刀的话,还有一种很省事的方法。就是把河蚌倒在锅里,加水煮沸,这样河蚌的肉和壳就会自动分离了。
 + 
 +  第三步:剔肉。首先要摘除灰黄色的鳃和背后的泥肠。去腮是自然,没有什么要说的。那一大块青黄色的东西是完全可以吃下去的,不必去除。肠子里的青色污浊应该全部去掉,很多人用挤的方法,其实这样是弄不干净的。因为只能挤出靠近小孔的一些污浊,而整个河蚌里边肠子里的污浊却是挤不掉的。
 + 
 +  正确的做法是这样的:
 + 
 +  很多时候,透过河蚌外层,即可看到里边一条条一圈圈黑青色的污泥似的脏东西,这就是留在肠子里的污浊,必须用剪刀把肠子戕开,用清水冲洗,才可洗干净。
 + 
 +  至于肠子沿着怎样的走向,有时,可以在外面看到,但很多时候,整个河蚌外层看上去很光鲜,根本没有什么黑青色条子,直到戕开才发现污浊,对于这样的情况,可以从小孔那儿剪,沿着一定的弯度剪下去,实在摸不透的情况下,就只有乱剪了,总之,得把整个肠子全部剪开,把里边的污浊全部去掉,才算得最干净。
 + 
 +  当然,不仅是蚌肉里层有肠子,从小孔往外面也有,假如在小孔那地方不扯断,则肠子就从里层一直到外层连贯的。这些都应该清洗干净。
 + 
 +  第四步:清洗蚌肉。把剔好的蚌肉用食盐揉搓几下,将粘液洗净,再次漂进水中,用指头刮去腐质,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 
 +  经过上述处理后,会看到洁白的蚌肉丰盈厚实,鲜嫩晶亮。这样,河蚌肉才算是真正的清洗干净了,大家可以放心用它来做菜了。但是,在烹煮蚌肉前,还要将蚌的斧足尽量敲松,敲得发软为宜,以免煮熟后会发硬。

当前修订版本

bangrou.jpg

  河蚌是软体动物门蚌科(学名:Unionidae)的一类动物统称,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和北非的淡水湖泊、河流、池塘中。

  肉可食,也适作鱼类、禽类的饵料和家禽、家畜的饲料。有的地区用为淡水育珠蚌,用作育珠的主要为三角帆蚌及褶纹冠蚌

  在一些地方称为蚌壳,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半埋在泥沙中。体后端的出入水管外露,水可流入流出外套腔,借以完成摄食、呼吸及排出粪便和代谢产物等机能,滤食水中的微小生物及有机质颗粒等。还吃小型微生物

  形态特征

  壳形多变化,两壳相等,壳顶部刻纹常为同心圆型或折线型,但多少有些退化。铰合部变化大,有时具拟主齿。具1外韧带。鳃叶间隔膜完好,并与鳃丝平行排列,外鳃的外叶后部与外套膜愈合,有鳃水管。鳃与肛门的开口以隔膜完全区分。

  其外侧有韧带,依靠其弹性,可使二壳张开。壳的内面有肌肉附着的肌痕。与壳腹缘并行的外套痕;壳前上方有3肌痕,最大的一个椭圆形,为前闭壳肌痕;其后上缘为一小角的略呈三角形的前缩足肌痕;其后下缘为伸足肌痕。壳后端近背缘处有二肌痕,大的为后闭壳肌痕,椭圆形,其前上缘一小的是后缩足肌痕。

  雌雄性体形有一些差异,在腹缘有一个凸起, 这凸出部分和繁殖有关, 是幼虫的临时居所。

  内部结构

  外套膜

  紧贴二壳内面为两片薄的外套膜,包围蚌体,套膜间为外套腔。套膜内面上皮具纤毛,纤毛摆动有一定方向,引起水流。两片套膜于后端处稍突出,相合成出水管和入水管。入水管在腹侧,口呈长形,边缘褶皱,上有许多乳突状感觉器;出水管位背侧,口小,边缘光滑。

  斧足

  呈斧状,左右侧扁,富肌肉,位内脏团腹侧,向前下方伸出。为蚌的运动器官。一般吃的蚌肉就是河蚌的斧足。

  肌肉

  与壳内面肌痕相对应,可见前闭壳肌(anterior adductor)及后闭壳肌(posterior adductor),为粗大的柱状肌,连接左右壳,其收缩可使壳关闭。前缩足肌(antenor retractor),后缩足肌(pposterior retractor)及伸足肌(pprotractor)一端连于足,一端附着在壳内面,可使足缩人和伸出。[5]

  消化系统

  口位前闭完肌下,为一横缝。口的两侧各有一对三角形唇片,大,密生纤毛,有感觉和摄食功能。口后为短而宽的食道,下连膨大的胃,胃周围有一对肝脏,可分泌淀粉酶、蔗糖酶,有导管入胃。胃后为肠,盘曲于内脏团中,后入围心脏,直肠穿过心室,肛门开口于后闭壳肌上,出水管附近。胃肠之间有一晶杆,为一细长的棒状物,前端较粗,顶端形态变异较大,呈细尖、膨大、钩状、盘曲等。晶杆位于肠内,其前端突出于胃中,与胃盾下部相接。晶杆可能为储存的食物,河蚌在缺乏食物条件下,24小时后晶杆即消失,重新喂食,数天后晶杆恢复存在。

  呼吸器官

  在外套腔内蚌体两侧各具两片状的瓣鳃(Lamina),外瓣鳃短于内瓣鳃。每个瓣鳃由内外二鳃小瓣(lamellae)构成,其前后缘及腹缘愈合成“U”形,背缘为鳃上腔(suprabranchial chamber)。鳃小瓣由许多纵行排列的鳃丝(Branchial filament)构成,表面有纤毛,各鳃丝间有横向排列的丝间隔(interfilamenta junction)相连,鳃丝和丝间隔之间的小孔称鳃孔(ostrium)。二鳃小瓣间有瓣间隔(interlamellar junction),将鳃小瓣间的鳃腔分隔成许多小管称为鳃水管(water tube)。丝间隔与瓣间隔内均有血管分布,鳃丝内也有血管及起支持作用的几个质棍(Chitinous rod)。

  由于鳃及外套膜上纤毛摆动,引起水流,水由入水孔进入外套腔,经鳃水孔到鳃水管内,沿水管上行达鳃上腔,向后流动,经出水管排出体外。水经过鳃时,即进行气体交换。外套膜也有辅助呼吸的功能。每24小时经蚌体内的水可达40L、鳃表面的纤毛可滤食水中的微小食物颗粒,送至唇片再入口。因此鳃尚可辅助摄食。

  循环系统

  由心脏、血管、血窦组成。心脏位脏团背侧椭圆形围心腔内,由一长圆形心室及左右两薄膜三角形心耳构成。心室向前向后各伸出一条大动脉。向前伸的前大动脉(aorta)沿肠的背侧前行,后大动脉沿直肠腹侧伸问后方,以后各分支成小动脉(artery)至套膜及身体各部。最后汇集于血窦(外套窦、足窦、中央窦等〕,入静脉,经肾静脉入肾,排除代谢产物,再经入鳃静脉入鳃,进行氧碳交换,经出鳃静脉回到心耳。部分血液由套膜静脉入心耳,即外套循环。

  无齿蚌血液中含血青蛋白(haemocyanian),氧化时呈蓝色,还原时无色,其与氧结合能力不及血红蛋白,一般软体动物100ml血液中含氧通常不超过3mg。血液中含变形虫状细胞,有吞噬作用。因此血液除输送养分外,尚有排泄功能。变形虫状细胞聚集,其伪足部分互相结合,使血液凝固(蚌血液中无纤维蛋白原)。

  排泄器官

  蚌具一对肾、由后肾管特化形成,又称鲍雅诺氏器(organ of Bojanus);还有围心腔腺,亦称凯伯尔氏器(Kebers organ)。肾位于围心腔腹面左右两侧,各由一海绵状腺体及一具纤毛的薄壁管状体构成,呈“U”形。前者在下,肾口开于围心腔;后者在上,肾孔开口于内瓣鳃的鳃上腔前端。围心腔腺位围心腔的前壁,为一团分支的腺体,由扁平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组成,其中富血液,可收集代谢产物,排入围心腔,经肾排出体外。各组织间的吞噬细胞,也有排泄功能。

  神经系统

  无齿蚌具有3对神经节。前闭壳肌下方,食道两侧为一对脑神经节,很小,实为脑神经节和侧神经节合并形成,可称为脑侧神经节。在足的前缘靠上部埋在足内的为一对长形的足神经节,二者结合在一起。脏神经节一对,已愈合,呈蝶状,位后闭壳肌的腹侧的上皮下面,较大。脑、足、脏3对神经节之间有神经连索相连接,脑脏神经连索较长,明显。

  蚌的感官不发达,位足神经节附近有一平衡囊,为足部上皮下陷形成。内有耳石,司身体的平衡。脏神经节上面的上皮成为感觉上皮,相当于腹足类的嗅检器,为化学感受器。另外在外套膜和唇片及水管周围有感觉细胞的分布。

  生活习性

  栖息

  在自然环境中,蚌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池沼、小溪等泥质、沙质或石砾之中。冬春寒冷时利用斧足挖掘泥汾,使蚌体部分潜埋在泥沙中,前腹缘向下,后背缘向上;仅露出壳后缘部分进行呼吸摄食。天热时则大部分露在泥外。无齿蚌一般生活在泥质底、pH值在5——9的静水或缓流的较肥的水中。[6]

  摄食

  蚌的食物主要是单胞藻、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等,如轮虫、鞭毛虫、绿眼虫,绿粒藻、栅藻、舟形藻、甲藻、四角藻、纺锤硅藻、杆星藻,甲壳动物的残屑及植物叶片等。易被消化的主要是硅藻。蚌不能主动追逐食物,依靠蚌壳的开闭,外套膜内侧纤毛和鳃纤毛的摆动造成水流,食物便随水进入蚌体。食物随水进入外套腔,颗粒沿鳃丝向上移至鳃的基部,再向前移动至唇瓣,经唇瓣选择后小颗粒进入口中,大颗粒则由内鳃边缘向后移动,在两腮相交处,入外套膜痕至后端,两壳猛闭排出体外。据有人统计,每天流进蚌体的水可达40升。

  行动

  蚌的行动能力很弱,环境平静时,由韧带牵行,徽微张开双壳,徐徐伸出斧足。一般斧足向壳的前方伸出,并固定在泥地上,再收缩蚌体向前移动。这种爬行非常缓慢,通常一分钟只前进数厘米。凡蚌体经过之处均留有一条浅沟。当蚌遇到敌害时,斧足很快缩回,闭壳肌同时急剧收缩,双壳紧闭以御外敌。

  生长繁殖

  蚌为雌雄异体,生殖腺位足部背侧肠的周围,呈葡萄状腺体,精巢乳白色,卵巢淡黄色。生殖导管通,生殖孔开口于肾孔的后下方很小。

  蚌的生殖季节一般在夏季,精卵在外瓣鳃的鳃腔内受精,直至钩介幼虫形成。受精卵由于母体的粘渡作用,不会被水流冲出,而留在鳃腔中发育。故外瓣鳃的鳃腔又称育儿囊(marsupium)。

  受精卵经完全不均等卵裂(属螺旋型),发育成囊胚,以外包和内陷法形成原肠胚,发育成幼体,在鳃腔中越冬。来年春季,幼体孵出,发育成河蚌特有的钩介幼虫(相当于其他瓣鳃类的面盘幼虫)。

  幼虫有发达的闭壳肌,壳的腹缘各生有一强大的约钩,且具齿。腹部中央生有一条有粘性的细丝,称足丝。壳侧缘生刚毛,有感觉作用。幼虫有口无肛门,可借双壳的开闭而游泳。

  淡水中鰟鮍鱼(Rhodaus sinensis)等,以长的产卵管插入蚌的入水管,产卵于蚌的外套腔中。钩介幼虫也趁此接触鰟鮍鱼,寄生在鱼的鳃、鳍等处。鱼皮肤受其刺激而异常增殖,将幼虫包在其中,形成囊状。幼虫通过外套膜上皮吸取鱼的养分。经2一5周,变态成幼蚌,破囊离鱼体,沉入水底生活。经5年方达性成熟。以后仍继续生长。

  观察背角无齿蚌的早期胚胎细胞,确定其染色体2n=38或2n=37(第19号染色体为单个),二者的差异不明,可能与性染色体有关(马庆福等1987)。

  分布范围

  背角无齿蚌和褶纹冠蚌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三角帆蚌主要分布于江苏、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的中大型江河中。

  亚种分化

  蚌目分为两个总科,蚌总科全部淡水产,包括珍珠蚌科和蚌科;三角蛤总科能够用足跳跃,热带海产,仅三角蛤科。

  蚌科

  我国常见的蚌科动物有10余种。如褶纹冠蚌、三角帆蚌、背角无齿蚌、背瘤丽蚌、圆顶珠蚌等。贝壳可作中药珍珠母,其中褶纹冠蚌、三角帆蚌、背角无齿蚌等体内得到的颗粒状珍珠亦可药用。

  三角帆蚌

  贝壳大而扁平,外形略呈不等边三角形。壳质坚硬而厚实,有较发达的铰合齿,壳面呈黑褐色带绿框黄褐色,有明显的生长轮脉。壳顶低而平坦,位于壳前方。壳顶处有皱纹,后背部有数条由结节突起组成的斜肋。后背缘向上突起形成一个帆状的后翼。此翼脆弱易碎,成年蚌的后翼常残缺不全。壳内平滑,珍珠层具有美丽的光泽。该蚌具有很多良好培育珍珠的性状。不仅操作简便,且育珠率高,培育出的珍珠质量好。

  褶纹冠蚌

  壳厚而大,壳质坚硬而膨突,外形略似不等边三角形,个体一般比三角蚌大。前部短而低,前背缘冠突不明显;壳后部长而扁,后背缘向上斜出伸展成大形的冠,成年蚌的冠易破碎。壳后背部自壳顶起向后有10余条逐渐粗大的纵肋。壳表面呈黄绿色至黑褐色。铰合部强大,韧带粗壮。壳内具有珍珠光泽。用该蚌培育珍珠,速度快,产量高,但手术操作没有三角帆蚌方便,且珍珠层质粗糙,珠光淡黄,故培育出的珍珠质量不如三角帆蚌育的珍珠好。

  背角无齿蚌

  壳长达20厘米,具有两瓣卵圆形外壳,左右同形,壳顶突出。前端圆,后端略呈斜截形。腹缘弧形,背缘平直。壳薄,微膨胀,壳面平滑,壳面生长线细但明显,无铰合齿。

  珍珠蚌科

  壳长卵圆形,坚厚,珍珠层发达,壳顶部刻纹常为同心圆型。铰合部有大的中央齿。无鳃水管。鳃与肛门的开口间无明显的区分。二对鳃都形成有育儿囊。钩介幼虫无钩。淡水产。如珍珠蚌,能产珍珠,可供药用,其贝壳亦可作珍珠母药用。

  主要价值

  食用

  河蚌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A、B1、B2。河蚌每100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0.9克、钙248毫克、铁26.6 毫克、锌 6.23 毫克、磷305 毫克、维生素A 243微克、硒 20.24微克、胡罗卜素2.3微克 ,还含有较多的核黄素和其他营养物质,总能量可达到20.71兆焦/公斤。河蚌肉对人体有良好的的保健功效,有滋阴平肝、明目防眼疾等作用。

  河蚌也可烧、烹、炖、煮,做成美食供人类享用。

  药用

  河蚌清热滋阴,适宜阴虚内热之人食用,诸如消渴,口干舌燥,目赤者;治烦热,适宜甲状腺机能亢进者;消渴,适宜炎夏季节烦热口渴时食用;可治血崩,带下,痔瘘,目赤,湿疹。且养肝凉血,熄风解酒,明目定狂。

  蚌泪,治消渴,赤眼,烫伤。蚌粉,治痰饮咳嗽,胃痛,呕逆,白带,痈肿,湿疮。

  适宜妇女虚劳,以及痔疮之人食用;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红斑性狼疮者食用;适宜胆囊炎,胆石症,泌尿系结石,尿路感染,癌症患者及糖尿病患者食用;适宜小儿水痘者食用;

  蚌肉性寒,感冒风寒者忌食,脾胃虚寒、腹泻便搪之人也忌食。

  经济

  河蚌是珍珠的摇篮,不仅可以形成天然珍珠,也可人工养育珍珠;珍珠是一种名贵的装饰品,而且还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珍珠可加工制成各种装饰品和工艺品,历来被视为珍宝,深受人们喜爱。珍珠又是名贵的药材,单独制成粉后以其他物质配制而成的珍珠散、丸、丹、液等各种中成药,在医学临床上使用广泛,可治疗人体多种疾病,疗效显著。2000年来,利用珍珠粉为原料配制成的各种高级化妆品和保健品,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除育珠外,蚌壳可提制珍珠层粉和珍珠核,珍珠层粉有人体所需要的15种氨基酸,与珍珠的成份和作用大致相同,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益阴、镇心安神、消炎生肌、止咳化痰、止痢消积等功能;将蚌肉和蚌壳分别加工、蒸煮消毒和机械粉碎,即可制成廉价的动物性高蛋白饲料。

  相关资料

  1.识别新鲜河蚌:新鲜的河蚌,蚌壳盖是紧密关闭,用手不易掰开,闻之无异臭的腥味,用刀打开蚌壳,内部颜色光亮,肉呈白色;如蚌壳关闭不紧,用手一掰就开,有一股腥臭味,肉色灰暗,则是死河蚌,细菌最易繁殖,肉质容易分解产生腐败物,这种河蚌不能食用。

  2.不要食用未熟透的贝类,以免传染上肝炎等疾病。

  3.一日吃河蚌不能多,适宜四分之一河蚌

  4.贝类本身极富鲜味,烹制时千万不要再加味精,也不宜多放盐,以免鲜味反失,贝类中的泥肠不宜食用。

  5.河蚌主要做法:

  第一步:清水养。河蚌买回家以后,不要急于烹调,而是要放在清水里,并在水里放点盐,这样养大约两至三天,待其吐尽沙泥后再烹制,鲜味尤为突出。

  第二步:剖开取肉。把养好的河蚌取出,用清水漂洗干净。

  剖取河蚌肉的窍门:先用左手握紧河蚌,是蚌口朝上,再用右手持小刀由河蚌的出水口处,紧贴一侧的肉壳壁刺入体内,刺进深度约为1/3,用力刮断河蚌的吸壳肌,然后抽出小刀,再用同样方法刮断另一端的吸壳肌,打开蚌壳,蚌肉即可完整无损的取出来。

  如果不喜欢用刀的话,还有一种很省事的方法。就是把河蚌倒在锅里,加水煮沸,这样河蚌的肉和壳就会自动分离了。

  第三步:剔肉。首先要摘除灰黄色的鳃和背后的泥肠。去腮是自然,没有什么要说的。那一大块青黄色的东西是完全可以吃下去的,不必去除。肠子里的青色污浊应该全部去掉,很多人用挤的方法,其实这样是弄不干净的。因为只能挤出靠近小孔的一些污浊,而整个河蚌里边肠子里的污浊却是挤不掉的。

  正确的做法是这样的:

  很多时候,透过河蚌外层,即可看到里边一条条一圈圈黑青色的污泥似的脏东西,这就是留在肠子里的污浊,必须用剪刀把肠子戕开,用清水冲洗,才可洗干净。

  至于肠子沿着怎样的走向,有时,可以在外面看到,但很多时候,整个河蚌外层看上去很光鲜,根本没有什么黑青色条子,直到戕开才发现污浊,对于这样的情况,可以从小孔那儿剪,沿着一定的弯度剪下去,实在摸不透的情况下,就只有乱剪了,总之,得把整个肠子全部剪开,把里边的污浊全部去掉,才算得最干净。

  当然,不仅是蚌肉里层有肠子,从小孔往外面也有,假如在小孔那地方不扯断,则肠子就从里层一直到外层连贯的。这些都应该清洗干净。

  第四步:清洗蚌肉。把剔好的蚌肉用食盐揉搓几下,将粘液洗净,再次漂进水中,用指头刮去腐质,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经过上述处理后,会看到洁白的蚌肉丰盈厚实,鲜嫩晶亮。这样,河蚌肉才算是真正的清洗干净了,大家可以放心用它来做菜了。但是,在烹煮蚌肉前,还要将蚌的斧足尽量敲松,敲得发软为宜,以免煮熟后会发硬。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