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00:25 2007年9月12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Relaxing (Talk | 贡献)

←上一个
06:05 2016年5月27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undo)
Lmjiao (Talk | 贡献)

下一个→
第1行: 第1行:
-酱 ──酱是[[豆]]、[[麦]]发酵后加上盐制成的糊状[[调味品]]。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麦类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也含有一定的蛋白质。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菌]]产生的[[蛋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等水解产物,淀粉可发生[[糖化]],既可加速发酵过程,又可为酱增添甜味,[[淀粉]]还可使酱更加粘稠。 
-酱是由中国人首先发明的。据有史书称:“周公作酱”。周公是周朝初期人,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酱是否是由周公一人发明的?现在很难说清。但据春秋和战国的文献记载,周朝时确已有酱。如此说来,中国人制酱的历史已有3500─4000年之久,甚至更长。+[[category:j]][[category:食品]][[category:调味品]]
- + 
-最初的酱可能是偶然产生的。由于存放不当,黄豆受潮发酵了,而人们舍不得将其丢弃,于是加盐煮食,但意外地发现它的味道甚好。此后,人们便探索用人工方法使黄豆发酵,并掌握好发酵程度,选择合适的发酵菌种,适当添加辅料,结果便制得了鲜美的酱。到汉代时,酱已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流行开来。公元753年,唐朝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把酱和制酱技术也带到了日本。+==食品简介==
- + 酱是以豆类、小麦粉、水果、肉类或鱼虾等物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糊状调味品,它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中国人常见的调味酱分为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的甜面酱,和以豆类为主要原料的豆瓣酱两大类;现在还发展还有肉酱、鱼酱和果酱等调味品。随着酱制作工艺的进步,后来制酱之法也用于烹制其他非佐料菜肴,逐渐发展出一种烹调菜肴的方法,即酱法。
-[[category:j]][[category:调味品]]+==营养成分==
 +  酱的成分可概括如次:含氮物质有蛋白质、多肽、肽。氨基酸有酪氨酸、胱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谷氨酸等;此外,尚有腐胺、尸胺、腺嘌呤、胆碱、甜菜碱、酪醇、酪胺和氨。糖类以糊精、葡萄糖为主,也含少量戊糖、戊聚糖。大豆约含18%脂肪,在制酱过程中,基本上无变化,故酱中所含脂肪,基本上都存于豆瓣中。酱中所含酸类,其挥发者有甲酸、乙酸、丙酸等;不挥发者有乳酸、琥珀酸、曲酸等。其他有机物有乙醇、甘油、维生素、有机色素等;无机物除多量的水、食盐外,尚有随原料带入的硫酸盐、磷酸盐、钙、镁、钾、铁等。

06:05 2016年5月27日的修订版本

 

食品简介

 酱是以豆类、小麦粉、水果、肉类或鱼虾等物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糊状调味品,它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中国人常见的调味酱分为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的甜面酱,和以豆类为主要原料的豆瓣酱两大类;现在还发展还有肉酱、鱼酱和果酱等调味品。随着酱制作工艺的进步,后来制酱之法也用于烹制其他非佐料菜肴,逐渐发展出一种烹调菜肴的方法,即酱法。

营养成分

  酱的成分可概括如次:含氮物质有蛋白质、多肽、肽。氨基酸有酪氨酸、胱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谷氨酸等;此外,尚有腐胺、尸胺、腺嘌呤、胆碱、甜菜碱、酪醇、酪胺和氨。糖类以糊精、葡萄糖为主,也含少量戊糖、戊聚糖。大豆约含18%脂肪,在制酱过程中,基本上无变化,故酱中所含脂肪,基本上都存于豆瓣中。酱中所含酸类,其挥发者有甲酸、乙酸、丙酸等;不挥发者有乳酸、琥珀酸、曲酸等。其他有机物有乙醇、甘油、维生素、有机色素等;无机物除多量的水、食盐外,尚有随原料带入的硫酸盐、磷酸盐、钙、镁、钾、铁等。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