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团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17:07 2010年11月20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Foodbk (Talk | 贡献)

←上一个
当前修订版本 (00:39 2017年5月9日) (编辑) (undo)
Lmjiao (Talk | 贡献)
(新页面: 红团(兴化平话字:án-duán;兴化语城里腔:aŋ˧ tuaŋ˨˦),福建莆仙地区特色小吃,蒸食,由皮和馅两部分构成。红团是莆仙最有特色...)
 
第1行: 第1行:
-<!--请按照以下格式填写,注意只在等号(=)后填写内容,并预览、保存,不要任意修改格式、删除符号--> 
-{{公司介绍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下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介绍 =杭州凯美[[餐饮]]设备有限公司座落在杭州北郊,余杭区仁和镇工业园区,紧靠杭宁[[高速公路]]余杭出口处和京杭大[[运河]],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是各路客商光临惠顾洽谈业务的理想伙伴。<br> &nbsp;公司主要生产商用厨房制冷设备及超市制冷设备。产品系列有厨房[[冰箱]]、卧式冷柜、陈列柜、展示柜、[[海鲜]]柜、[[豆制品]]保鲜柜、蛋糕柜、点菜柜、风幕柜、岛柜及小酒柜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其中部分特色产品远销东南亚、中南[[美洲]]、[[欧洲]]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br> &nbsp;杭州凯美餐饮设备有限公司拥有完整、[[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诚信、互赢&quot;的经营理念,走专业化发展之路,为客户提供完善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br> &nbsp;欢迎各界朋友莅临杭州凯美餐饮设备有限公司参观、指导和业务洽谈。 
-|主营产品或服务= 厨房冰箱;卧式工作台;陈列柜;展示柜;海鲜柜;豆制品保鲜柜;蛋糕柜;点菜柜;风幕柜;岛柜;小酒柜;制冷配件; 
-|主营行业 = 冷冻食品加工设备 保鲜冷藏设备 展示柜 制冷压缩机 冷冻机 
-|企业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 
-|经营模式 =生产加工 
-|注册资本 = 人民币 200 万 
-|公司注册地 = 中国 浙江 杭州 
-|员工人数 = 51 - 100 人 
-|公司成立时间 = 2010 年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程云跃 
-|主要客户 =  
-|年营业额 = 
-|主要经营地点 =余杭区仁和镇工业园区 
-|主要市场 =大陆 
-|经营品牌 =<p>杭松</p> 
-|管理体系认证 = 
-|公司主页 =http://www.hzkmcy.cn 
-}}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上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红团(兴化平话字:án-duán;兴化语城里腔:aŋ˧ tuaŋ˨˦),福建莆仙地区特色小吃,蒸食,由皮和馅两部分构成。红团是莆仙最有特色的传统喜庆节日食品,过年时家家必做。不但是可口的食品,也用于渲染节日气氛,还用于祭祀,而且是寓意深刻的馈赠礼品。
-{{公司联系方式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下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电话 = 86 0571 86391138+  红团的皮一般是以糯米粉为原料,制作时先将糯米粉拌上食红,然后加入适量的温水,揉成糯米面团,再从中撮出一小部分,用手捏成薄饼状,就成了“红团皮”。
-|移动电话 = 13906518970+ 
-|传真 = 86 0571 86393919+  习俗介绍
-|地址 = 中国 浙江 杭州市余杭区 仁和镇工业园区+ 
-|邮编 =311107+  莆田沿海有“做岁”吃“红团”、“番薯起”的习俗。“红团”是沿海人们传统喜庆节日、过年时不可或缺的小吃,过节特别是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做。在莆田沿海,“红团”不但是方便美味的特色食品,也可以作为过年送礼的佳品或是祀神祀祖先的供品。
-}}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上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 
-{{公司工商注册信息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下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红团”是蒸食,由皮和馅两部分构成。
-|公司名称 = 杭州凯美餐饮设备有限公司+ 
-|注册号 =330184000115055+  主要馅料
-|注册地址 =中国浙江杭州余杭区仁和镇东风村+ 
-|法定代表人 =程云跃+  馅一般有红薯(实心)糯米馅、红豆馅,绿豆馅、糯米绿豆馅、猪五花肉馅(较少)五种:
-|注册资本 =人民币200万元+ 
-|企业类型 = 有限责任公司+  糯米馅是把糯米蒸成干饭后,放入糖水中用文火煮,使它成为又粘又软的饭团;绿豆馅是把绿豆煮烂,放进糖(以文火干),再用勺子把绿豆捣碎,靠糖的黏度黏成团;
-|成立日期 = 2010年03月16日+ 
-|营业期限 = 2010-03-16 至 2030-03-15+  糯米绿豆馅是先把糯米炒熟后碾成粉,再把它与煮熟并捣碎的绿豆、糖混和成团状。
-|经营范围 =组装生产、加工:冷藏、冷冻餐饮设备。 研发、销售:冷藏、冷冻设备。+ 
-|登记机关 = 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红薯的则为把煮熟的红薯捣成薯泥和上等的小麦面揉成团后蒸煮而成。
-|年检时间 = + 
-}}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上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糕点区别
-==分类==+ 
-[[Category:有限责任公司]] [[Category:生产加工]] [[Category:中国]] [[Category:浙江]] [[Category:杭州]]+  “米思盘舍龟”是一种新颖别致的糕点,它是用磨细末的上等糯米和以植物油捏、擀成一块块薄皮,内以去壳的蒸熟绿豆调拌白糖为馅,捏制成扁而薄形如龟状的圆形物,将它垫上“鸡蕉叶”,置笼里蒸熟即成。
 + 
 +  “米思盘舍龟”形体雅脱,其皮甚薄,入口时有兴化“鸡蕉叶”的特殊香味,还有蔗糖的滋滋甜意,又有糯米和去皮绿豆的软感,质量上乘,营养丰富,作为夜宵点心,堪称得上异味佳品。
 + 
 +  历史传说
 + 
 +  传说:莆田古代有个名叫盘舍的富家子弟,因迷恋一名叫“美思”的妓女,后因家道衰落,美思知道深感内疚,就想法教他制作一种新颖的糕点。美味招来云外客,清香引出洞中仙,南来北往,生意兴隆,且薄利多销,声名鹊起,乡亲们称其为“盘舍龟”。但盘舍为感谢美思之恩,又不愿点破她的妓女身份,就在每只龟米团上点一小红印,又撒上几粒白米(莆田方言米与美同音),改此龟米团名为“米思盘舍龟”以谢美人,暗表纪念。
 + 
 +  制作技巧
 + 
 +  红米团,是莆田民间习俗食品,人家每逢过年过节祭神祗、祀祖先或结婚等喜庆时,往往制作实心(有馅)的红米团,它的特点是“红”和“米团”,象征着一家人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平平安安,荣华富贵。
 + 
 +  红米团制作有三种:一种是用糯米舂成细末粉,叫“米祭”,晒干备用,加水一起揉匀,加点食物红成为粉红色米团皮。另一种是用面粉匀揉成米团皮刷红蒸熟时,也成红色米团皮。它的馅大都是甜的,也有咸的,是以糯米加入葱花、香菇、虾皮、花生、肉丝等调味食物。甜的是以绿豆为馅,加入红糖、茴香一点,别具乡土风味。还有一种是以地瓜干丝碾细为馅(过去多在山区沿海),俗叫“番茹干馅”,加点红糖就够好了。
 + 
 +  红米团是用木刻的印模印出来,做红米团时,主妇们围在“大笠孤”四周,工序配合默契,显示家庭妇女多年实践的技巧。结婚时,妇女必须穿红衣来印制,表明喜事。花好月圆,又红又吉。
 + 
 +  主要用途
 + 
 +  红米团的用途广泛,特别是过年时的“做岁米团”更为普遍,家家都分外红火。结婚红米团俗称“成人米团”,制作更为特别,过去是要分给亲友的,所以红米团个大,专用“双孩儿”印模,取早生贵子之兆,衬底的“鸡蕉叶”不能剪断,须两个连在一起,取成双成对、百年偕老之意。莲开并蒂,带结同心。因此红米团是莆田民俗的特殊礼品。
 + 
 +  另一种是用面粉制成的红色面粉团,以及“猪头”、“尾肺”等面食品,那是供寺庙佛事和祭祀之用,孩子出月和乔迁等喜事都用它,这是红米团的变种,制作简易。
 + 
 +  红米团食品是民间一种独特的习俗,它的历史悠久,相沿成风,目前农村办喜事等更为盛行。
 + 
 +  制作方法
 + 
 +  制作时把馅用手捏成直径5厘米左右的球状,即为“红团馅”。用“皮”把“馅”包起来,放入木质的粿(俗称红团印)内,印成上拱下平球缺状的红团(曲面上花纹,中间一般印有福、禄、寿、喜、财、丁、贵及双孩儿、庆丰收等字样或图样)。印好的红团用洗净的剪成圆形的鸡叶(莆仙人称鸡蕉叶)(姜科类植物艳山姜的叶子)或一种大栲树叶垫底,置入蒸笼内,用大火蒸。约20分钟后,打开蒸笼,红艳艳,香喷喷,亮闪闪的红团便立刻呈现在眼前。
 + 
 +  结构特点
 + 
 +  “红团”是蒸食,由皮和馅两部分构成。以前,红团皮所用的糯米粉是用糯米在清水里浸泡一夜,第二天挑到磨坊去磨成糯米粉。磨好的糯米粉湿嗒嗒的,沥干。现在许多乡民为了图个方便,一般是买袋装的现成糯米粉(现在也有用经过发酵的面粉)拌上食红,然后加入适量的温水和好,压揉成团搓成圆长条,再依次从中撮出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小团块,用手碾压成薄饼状,就成了“红团皮”。擀红团皮的时候力度要掌握好,才能擀得厚薄适度。红团皮太厚了,影响口感,太薄了,容易破皮。
 + 
 +  “红团馅”按照个人的喜好分为甜和咸两种口味。甜的一般是糯米馅、绿豆馅、红豆馅三种。三种馅做法基本一样。(选用绿豆和红豆做馅料时要先去砂和杂质,洗净去壳)就是先把馅料加水浸泡软化,用锅煮透煮烂成干饭(现在为了方便快捷,一般使用高压锅、电饭煲),再按家人的口味决定甜度,按比例添加糖的多少,把糖和馅料搅拌均匀,靠糖和饭的黏度黏成又粘又软的饭团,“红团馅”就做成了。以前乡民较穷,还有用番薯干丝碾成粉的馅,叫“番薯馅”。咸的只有糯米馅的,馅中加入香菇丝、捣碎的花生米和葱花(亦可加入肉丝、虾米等)等调味品,俗叫“咸馅”。
 + 
 +  食用风俗
 + 
 +  红团是一种甜食,长时间存放不易变质,若定期加热可存放20多天,它是过年不可或缺的主食。 做红团一般在腊月廿七、廿八两日内进行,除丧服未满的人家白团外,家家户户都要做红团。红团颜色红,形状圆,寓团团圆圆,红红火火,大吉大利之意。因此,从做红团这天起,过年的气氛便开始浓厚起来。红团用料普通,却是一种品位极高的供品。
 + 
 +  除过年外,逢结婚、谢天地等重大喜庆节日才做。在这种情况下,红团不但是供品,而且又是馈赠的礼品,如婚、嫁、喜庆等,贺喜的亲戚朋友离开时,都要馈赠红团一双或二双,以示感谢,受礼者亦视此为吉物。
 + 
 +  红团不但礼重,而且是一种可口的小吃。它不但甜,而且香,特别是糯米馅或糯米绿豆馅的红团更香、更软。冷却后的红团,表面硬梆梆的,但只要稍微加热,即可变软,口感仍十分好。
 + 
 +  历史起源
 + 
 +  红团在莆仙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它的起源却很难考证,不过从几本宋代笔记可以略知一二。浦江吴氏《中馈录·甜食》“煮沙团方”:“沙团入赤豆或绿豆煮成一团,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团,蒸成或滚汤内煮,亦可”。这蒸成的沙团,其原料和作法与红团相同。只不过红团是用木印印成球冠状,表面着上大红色。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里谈到“澄沙团子”,归在“饭后饮食”内。现在我国北方仍有澄沙馅心,如北京澄沙包。其馅心“澄沙”的做法:把红小豆或红云豆煮熟烂成泥,加糖。今莆仙红团馅心有绿豆、糯米、地瓜干三种(糯米又有甜咸之分),但主流是绿豆(俗说“红团绿豆馅”),是用绿豆加糖煮成的澄沙,可以捏成球状。与《中馈录》中的沙团一样。
 + 
 +  吴自牧《梦粱录》“除夜”条下有澄沙团,归入“市食”类;“夜市”条有澄沙团子,十色沙团;“诸色杂货”条有沙团,归入“沿街叫卖小儿诸般食件”。“分茶酒店”下有麝香豆沙团子,归入“干果子”类。《西湖老人繁胜录·食店》有澄沙团子。周密《武林旧事·果子》有澄沙团子。按杭州旧称武林,果子即餜子,指点心。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食店》有沙团子,与“春饼、旋饼、羊脂韭饼”等归入“夜间顶盘挑架者”类。作者接着写道:“遍路歌叫,都人固自为常,若远方僻土之人乍见之,则以为稀遇”。以上几则宋代笔记资料说明在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浦江(在今浙江省金华以北)一带,“沙团”(即澄沙团子)是饼饵类市食点心,在食店或市场上卖,或沿街叫卖。可能有各种颜色(如上述“十色沙团”)。今莆仙市场上也卖不着色的点心类的红团。
 + 
 +  今上海苏州一带,民间在清明节有做青团的风俗。青团也是用糯米粉包豆沙,然后蒸煮成的。制作时在糯米粉中加入了一种可食用的青草汁,表面是青色的。这与莆仙清明节家家户户做的“清明龟”相比,原料做法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清明龟”是龟状的(这也是它同红团的唯一不同)。
 + 
 + 
 +[[category:食品]][[category:h]][[category:小吃]]

当前修订版本

   红团(兴化平话字:án-duán;兴化语城里腔:aŋ˧ tuaŋ˨˦),福建莆仙地区特色小吃,蒸食,由皮和馅两部分构成。红团是莆仙最有特色的传统喜庆节日食品,过年时家家必做。不但是可口的食品,也用于渲染节日气氛,还用于祭祀,而且是寓意深刻的馈赠礼品。

  红团的皮一般是以糯米粉为原料,制作时先将糯米粉拌上食红,然后加入适量的温水,揉成糯米面团,再从中撮出一小部分,用手捏成薄饼状,就成了“红团皮”。

  习俗介绍

  莆田沿海有“做岁”吃“红团”、“番薯起”的习俗。“红团”是沿海人们传统喜庆节日、过年时不可或缺的小吃,过节特别是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做。在莆田沿海,“红团”不但是方便美味的特色食品,也可以作为过年送礼的佳品或是祀神祀祖先的供品。

  “红团”是蒸食,由皮和馅两部分构成。

  主要馅料

  馅一般有红薯(实心)糯米馅、红豆馅,绿豆馅、糯米绿豆馅、猪五花肉馅(较少)五种:

  糯米馅是把糯米蒸成干饭后,放入糖水中用文火煮,使它成为又粘又软的饭团;绿豆馅是把绿豆煮烂,放进糖(以文火干),再用勺子把绿豆捣碎,靠糖的黏度黏成团;

  糯米绿豆馅是先把糯米炒熟后碾成粉,再把它与煮熟并捣碎的绿豆、糖混和成团状。

  红薯的则为把煮熟的红薯捣成薯泥和上等的小麦面揉成团后蒸煮而成。

  糕点区别

  “米思盘舍龟”是一种新颖别致的糕点,它是用磨细末的上等糯米和以植物油捏、擀成一块块薄皮,内以去壳的蒸熟绿豆调拌白糖为馅,捏制成扁而薄形如龟状的圆形物,将它垫上“鸡蕉叶”,置笼里蒸熟即成。

  “米思盘舍龟”形体雅脱,其皮甚薄,入口时有兴化“鸡蕉叶”的特殊香味,还有蔗糖的滋滋甜意,又有糯米和去皮绿豆的软感,质量上乘,营养丰富,作为夜宵点心,堪称得上异味佳品。

  历史传说

  传说:莆田古代有个名叫盘舍的富家子弟,因迷恋一名叫“美思”的妓女,后因家道衰落,美思知道深感内疚,就想法教他制作一种新颖的糕点。美味招来云外客,清香引出洞中仙,南来北往,生意兴隆,且薄利多销,声名鹊起,乡亲们称其为“盘舍龟”。但盘舍为感谢美思之恩,又不愿点破她的妓女身份,就在每只龟米团上点一小红印,又撒上几粒白米(莆田方言米与美同音),改此龟米团名为“米思盘舍龟”以谢美人,暗表纪念。

  制作技巧

  红米团,是莆田民间习俗食品,人家每逢过年过节祭神祗、祀祖先或结婚等喜庆时,往往制作实心(有馅)的红米团,它的特点是“红”和“米团”,象征着一家人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平平安安,荣华富贵。

  红米团制作有三种:一种是用糯米舂成细末粉,叫“米祭”,晒干备用,加水一起揉匀,加点食物红成为粉红色米团皮。另一种是用面粉匀揉成米团皮刷红蒸熟时,也成红色米团皮。它的馅大都是甜的,也有咸的,是以糯米加入葱花、香菇、虾皮、花生、肉丝等调味食物。甜的是以绿豆为馅,加入红糖、茴香一点,别具乡土风味。还有一种是以地瓜干丝碾细为馅(过去多在山区沿海),俗叫“番茹干馅”,加点红糖就够好了。

  红米团是用木刻的印模印出来,做红米团时,主妇们围在“大笠孤”四周,工序配合默契,显示家庭妇女多年实践的技巧。结婚时,妇女必须穿红衣来印制,表明喜事。花好月圆,又红又吉。

  主要用途

  红米团的用途广泛,特别是过年时的“做岁米团”更为普遍,家家都分外红火。结婚红米团俗称“成人米团”,制作更为特别,过去是要分给亲友的,所以红米团个大,专用“双孩儿”印模,取早生贵子之兆,衬底的“鸡蕉叶”不能剪断,须两个连在一起,取成双成对、百年偕老之意。莲开并蒂,带结同心。因此红米团是莆田民俗的特殊礼品。

  另一种是用面粉制成的红色面粉团,以及“猪头”、“尾肺”等面食品,那是供寺庙佛事和祭祀之用,孩子出月和乔迁等喜事都用它,这是红米团的变种,制作简易。

  红米团食品是民间一种独特的习俗,它的历史悠久,相沿成风,目前农村办喜事等更为盛行。

  制作方法

  制作时把馅用手捏成直径5厘米左右的球状,即为“红团馅”。用“皮”把“馅”包起来,放入木质的粿(俗称红团印)内,印成上拱下平球缺状的红团(曲面上花纹,中间一般印有福、禄、寿、喜、财、丁、贵及双孩儿、庆丰收等字样或图样)。印好的红团用洗净的剪成圆形的鸡叶(莆仙人称鸡蕉叶)(姜科类植物艳山姜的叶子)或一种大栲树叶垫底,置入蒸笼内,用大火蒸。约20分钟后,打开蒸笼,红艳艳,香喷喷,亮闪闪的红团便立刻呈现在眼前。

  结构特点

  “红团”是蒸食,由皮和馅两部分构成。以前,红团皮所用的糯米粉是用糯米在清水里浸泡一夜,第二天挑到磨坊去磨成糯米粉。磨好的糯米粉湿嗒嗒的,沥干。现在许多乡民为了图个方便,一般是买袋装的现成糯米粉(现在也有用经过发酵的面粉)拌上食红,然后加入适量的温水和好,压揉成团搓成圆长条,再依次从中撮出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小团块,用手碾压成薄饼状,就成了“红团皮”。擀红团皮的时候力度要掌握好,才能擀得厚薄适度。红团皮太厚了,影响口感,太薄了,容易破皮。

  “红团馅”按照个人的喜好分为甜和咸两种口味。甜的一般是糯米馅、绿豆馅、红豆馅三种。三种馅做法基本一样。(选用绿豆和红豆做馅料时要先去砂和杂质,洗净去壳)就是先把馅料加水浸泡软化,用锅煮透煮烂成干饭(现在为了方便快捷,一般使用高压锅、电饭煲),再按家人的口味决定甜度,按比例添加糖的多少,把糖和馅料搅拌均匀,靠糖和饭的黏度黏成又粘又软的饭团,“红团馅”就做成了。以前乡民较穷,还有用番薯干丝碾成粉的馅,叫“番薯馅”。咸的只有糯米馅的,馅中加入香菇丝、捣碎的花生米和葱花(亦可加入肉丝、虾米等)等调味品,俗叫“咸馅”。

  食用风俗

  红团是一种甜食,长时间存放不易变质,若定期加热可存放20多天,它是过年不可或缺的主食。 做红团一般在腊月廿七、廿八两日内进行,除丧服未满的人家白团外,家家户户都要做红团。红团颜色红,形状圆,寓团团圆圆,红红火火,大吉大利之意。因此,从做红团这天起,过年的气氛便开始浓厚起来。红团用料普通,却是一种品位极高的供品。

  除过年外,逢结婚、谢天地等重大喜庆节日才做。在这种情况下,红团不但是供品,而且又是馈赠的礼品,如婚、嫁、喜庆等,贺喜的亲戚朋友离开时,都要馈赠红团一双或二双,以示感谢,受礼者亦视此为吉物。

  红团不但礼重,而且是一种可口的小吃。它不但甜,而且香,特别是糯米馅或糯米绿豆馅的红团更香、更软。冷却后的红团,表面硬梆梆的,但只要稍微加热,即可变软,口感仍十分好。

  历史起源

  红团在莆仙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它的起源却很难考证,不过从几本宋代笔记可以略知一二。浦江吴氏《中馈录·甜食》“煮沙团方”:“沙团入赤豆或绿豆煮成一团,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团,蒸成或滚汤内煮,亦可”。这蒸成的沙团,其原料和作法与红团相同。只不过红团是用木印印成球冠状,表面着上大红色。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里谈到“澄沙团子”,归在“饭后饮食”内。现在我国北方仍有澄沙馅心,如北京澄沙包。其馅心“澄沙”的做法:把红小豆或红云豆煮熟烂成泥,加糖。今莆仙红团馅心有绿豆、糯米、地瓜干三种(糯米又有甜咸之分),但主流是绿豆(俗说“红团绿豆馅”),是用绿豆加糖煮成的澄沙,可以捏成球状。与《中馈录》中的沙团一样。

  吴自牧《梦粱录》“除夜”条下有澄沙团,归入“市食”类;“夜市”条有澄沙团子,十色沙团;“诸色杂货”条有沙团,归入“沿街叫卖小儿诸般食件”。“分茶酒店”下有麝香豆沙团子,归入“干果子”类。《西湖老人繁胜录·食店》有澄沙团子。周密《武林旧事·果子》有澄沙团子。按杭州旧称武林,果子即餜子,指点心。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食店》有沙团子,与“春饼、旋饼、羊脂韭饼”等归入“夜间顶盘挑架者”类。作者接着写道:“遍路歌叫,都人固自为常,若远方僻土之人乍见之,则以为稀遇”。以上几则宋代笔记资料说明在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浦江(在今浙江省金华以北)一带,“沙团”(即澄沙团子)是饼饵类市食点心,在食店或市场上卖,或沿街叫卖。可能有各种颜色(如上述“十色沙团”)。今莆仙市场上也卖不着色的点心类的红团。

  今上海苏州一带,民间在清明节有做青团的风俗。青团也是用糯米粉包豆沙,然后蒸煮成的。制作时在糯米粉中加入了一种可食用的青草汁,表面是青色的。这与莆仙清明节家家户户做的“清明龟”相比,原料做法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清明龟”是龟状的(这也是它同红团的唯一不同)。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