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虾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09:43 2007年7月30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Violin (Talk | 贡献) ←上一个 |
当前修订版本 (01:27 2016年7月6日) (编辑) (undo) Lmjiao (Talk | 贡献) (→其它) |
||
(5 intermediate revisions not shown.) | |||
第1行: | 第1行: | ||
- | 龙虾 | + | [[Image:Spbaike.jpg]] |
+ | ==食品简介== | ||
http://www.foodmate.net/upimg/allimg/20070505/1522260.jpg | http://www.foodmate.net/upimg/allimg/20070505/1522260.jpg | ||
- | 英文名: Spiny Lobster | ||
- | 俗名: 刺龙虾,岩龙虾,加勒比刺龙虾,佛罗里达刺龙虾,加利福尼亚刺龙虾。 | + | 龙虾(学名:Palinuridae)是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龙虾科下物种的通称。又名大虾、龙头虾、虾魁、海虾等。它头胸部较粗大,外壳坚硬,色彩斑斓,腹部短小,体长一般在20——40厘米之间,重0.5公斤上下,部分无螯,腹肢可后天演变成螯。最重的能达到5公斤以上,人称龙虾虎。体呈粗圆筒状,背腹稍平扁,头胸甲发达,坚厚多棘,前缘中央有一对强大的眼上棘,具封闭的鳃室。主要分布于热带海域,是名贵海产品。龙虾科包括4属:岩龙虾属Jasus、脊龙虾属Linuparus、真龙虾属Palinurus、龙虾属Panulirus,龙虾属共有19种,我国已发现8种:锦绣龙虾Panulirus ornatus、中国龙虾Panulirus stimpsoni、波纹龙虾Panulirus homarus、杂色龙虾Panulirus versicolor、日本龙虾Panulirus japonicus、赤色龙虾Panulirus versicolor、日本脊龙虾Linuparus trigonus。 |
- | 产地及产期: | + | 2014年9月,日本三重县鸟羽市答志岛出现一只雌雄同体的龙虾。其左半身是红褐色,右半身是黑色。 |
- | 佛罗里达,加利福尼亚。 | + | '''形态特征''' |
- | 介绍: | + | 龙虾,原产地在中、南美洲和墨西哥东北部地区。中国分布现状:已扩展至安徽、湖北、上海、江苏、香港、台湾等地,形成数量庞大的自然种群。 |
- | 美国渔民从太平洋和大西洋水域捕捞刺龙虾,亦称岩龙虾。虽然这些龙虾没有可食用的螯足,但它们的尾部比美国龙虾(缅因龙虾)的尾部大且肉更多。 | + | 龙虾的头胸部较粗大,外壳坚硬,色彩斑斓,腹部短小,体长一般在20——40厘米之间,重0.5公斤上下,是虾类中最大的一类。最重的能达到5公斤以上,人称龙虾虎。体呈粗圆筒状,背腹稍平扁,头胸甲发达,坚厚多棘,前缘中央有一对强大的眼上棘,具封闭的鳃室。腹部较短而粗,后部向腹面卷曲,尾扇宽短。龙虾有坚硬、分节的外骨骼。胸博具五对足其中一或多对常变形为螯,一侧的螯通常大于对侧者。眼位于可活动的眼柄上。有两对长触角。腹部形长,有多对游泳足,尾呈鳍状,用以游,尾部和腹部的弯曲活动可推展身体前进。 |
- | 虽然美国不是刺龙虾的主要生产国,但刺龙虾产量仍十分可观,平均年产量为3千至4千吨(全球刺龙虾年产量约为7万吨)。美国出产的两种刺龙虾属于暖水刺龙虾,不同于产自西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的冷水刺龙虾。 | + | ==营养成分== |
+ | 用途与价值 | ||
- | 美国水域出产两种刺龙虾。在佛罗里达以南水域捕捞的称为佛罗里达龙虾(Panulirus argus),其产量占美国刺龙虾总产量的九成以上。这种龙虾与在巴哈马群岛和整个加勒比海水域捕捞的刺龙虾是同一品种,通常又称为加勒比刺龙虾。这种龙虾在背景色为暗棕红色,黄褐色和淡绿色的外壳上有显著的白斑,其背景色可因水底栖息地不同而有差异。所有刺龙虾在烹制后外壳均呈现桔红色。刺龙虾可长至1公斤以上,但多数商业捕捞品个体大小在500至700克之间。法律规定禁止捕捞尾长不足14厘米的佛罗里达刺龙虾。 | + | 龙虾体内很重要的虾青素是科学发现的最强的一种抗氧化剂,颜色越深说明虾青素含量越高。广泛用在化妆品、食品添加剂、以及药品。日本大阪大学的科学家发现,虾体内的虾青素有助于消除因时差反应而产生的“时差症”。 |
- | 佛罗里达刺龙虾由诱捕箱捕捞,每日照看,鲜活运输。尽管捕捞季节为每年7月至来年3月,其主要收获期在8月至11月之间。法律允许龙虾经销商将捕捞期内捕捞的活龙虾存养至捕捞期结束以后销售。 | + | 营养价值 |
- | 在加利福尼亚,渔民捕捞加州刺龙虾Panulirus interruptus。这种龙虾生活于从加州中部至墨西哥巴佳加利福尼亚半岛尖端的广阔太平洋水域。加州龙虾大于佛罗里达龙虾,其体重可超过10公斤,但多数商业捕捞龙虾重量小于2公斤。在大多数年份里,加州刺龙虾年产量在250-300吨之间。 | + | 水产品的营养素种类与含量都不亚于畜禽肉,而各种虾体内的营养成分几乎是一致的。各种虾体内含的都是高蛋白、低脂肪,蛋白含量占总体的16%——20%左右,脂肪含量不到0.2%。而且所含的脂肪主要是由不饱合脂肪酸组成的,宜于人体吸收。虾肉内锌、碘、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要高于其它食品,同时,它的肌纤维细嫩,易于消化吸收。 龙虾不仅是肉洁白细嫩,味道鲜美,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还有药用价值,能化痰止咳,促进手术后的伤口生肌愈合。 |
- | 加州刺龙虾颜色呈暗棕红色至淡红色不等。在10月至来年3月中旬的捕捞期由诱捕笼捕捞。合法捕捞龙虾的头胸甲长度不得小于8.25厘米。 | + | 营养元素 含量(每100克) |
- | 过去几乎所有佛罗里达刺龙虾只销售龙虾尾。一只具有饱满丰盈肉质的大龙虾尾,以炉火烤制,是美国流行的海鲜佳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佛罗里达龙虾以鲜活或冷冻整只煮熟的形式销往亚洲市场。 | + | 热量 90大卡 |
- | 加州刺龙虾几乎全部以鲜活形式销售,多数销往当地餐馆。随着亚洲和中国市场对鲜活龙虾的需求不断增加,加州龙虾的出口贸易迅速增长。 | + | 钾 257毫克 |
- | [[category:水产]] | + | 磷 221毫克 |
- | [[category:甲壳类]] | + | |
+ | 钠 190毫克 | ||
+ | |||
+ | 胆固醇 121毫克 | ||
+ | |||
+ | 硒 39.36微克 | ||
+ | |||
+ | 镁 22毫克 | ||
+ | |||
+ | 钙 21毫克 | ||
+ | |||
+ | 蛋白质 18.9克 | ||
+ | |||
+ | 烟酸 4.3毫克 | ||
+ | |||
+ | 维生素 E3.58毫克 | ||
+ | |||
+ | 锌 2.79毫克 | ||
+ | |||
+ | 铁 1.3毫克 | ||
+ | |||
+ | 脂肪 1.1克 | ||
+ | |||
+ | 碳水化合物 1克 | ||
+ | |||
+ | 铜 0.54毫克 | ||
+ | |||
+ | 核黄素 0.03毫克 | ||
+ | |||
+ | ==其它== | ||
+ | '''食用种类''' | ||
+ | |||
+ | '''海水龙虾''' | ||
+ | |||
+ | 对人类食用来说最有意义的龙虾是龙虾属中的大龙虾比如中国南海龙虾(Palinurus versicolor)。这些龙虾的体长可达30至45厘米(不算触角),其最高体重可达5千克。 | ||
+ | |||
+ | 活龙虾的尾部必须稍微卷起,假如其尾部是直的话烧熟后肉不好吃。一般龙虾的肉比海螯虾的干。烧熟后龙虾会变红。 | ||
+ | |||
+ | 龙虾肉是美味的食物,制法是可以白灼、干酪焗,是中国名菜。中国南方沿海也经常用鲜活的龙虾切片后生吃,称为“刺身”。广式海鲜有“龙虾三吃”一说,即龙虾肉分别生吃和熟吃,用龙虾头和外壳熬粥。大龙虾的价格相当高昂,即使在沿海城市,售价往往也达到数千元人民币。 | ||
+ | |||
+ | 除了大龙虾之外,用作食用的还有淡水克氏小龙虾,一般为河鲜,其重量和体积远远小于大龙虾,价格也较为低廉。 | ||
+ | |||
+ | '''淡水龙虾''' | ||
+ | |||
+ | 首先需要说明的一个常见认识误区是,淡水小龙虾并不是龙虾。小龙虾学名叫克氏原螯虾,只是长得比较像龙虾而已。 | ||
+ | |||
+ | 小龙虾原产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腐食性动物,20世纪初随国外货轮压仓水等生物入侵途径进入我国境 | ||
+ | |||
+ | 内。所谓是日本人用来清理尸体的生物,那是不实的。另一面,当时日本人养小龙虾,是充当牛蛙养殖的饵料(但有资料显示,它是日本人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带入我国南京。见《中国生物入侵研究》科学出版社万方浩、郭建英等 )。由于自然界里天敌在我国范围内还没有形成,经几十年的扩散,已形成全国性的最常见的淡水经济虾类,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各省市。 | ||
+ | |||
+ | 小龙虾体内蛋白质含量较高,占总体的16%——20%左右,脂肪含量不到0.2%,虾肉内锌、碘、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要高于其它食品。不过小龙虾的有一项很重要的营养可能很多人都忽视了,那就是虾青素,主要存在于虾头的虾黄和虾壳上的红色物质,大多数的烹调方法可能都损失掉了,因为虾青素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因此也容易被氧化掉。另外,小龙虾还可以入药,能化痰止咳,促进手术后的伤口生肌愈合。 | ||
+ | |||
+ | '''生存能力''' | ||
+ | |||
+ | 小龙虾的生存能力非常强,除了日本和中国,欧洲和非洲也有它占领的地盘,因此成为了世界级的生物入侵物种,也因此成为了世界级的美食。在欧洲、非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都有人食用,美国的路易斯安娜州号称生产了世界上90%的小龙虾,而当地人就吃了其中的七成。 | ||
+ | |||
+ | 小龙虾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除却一些形态和习性上的优势,还得部分归功于它对污染环境的耐受能力。在科学研究上,对污染物非常敏感,或者非常耐受的生物,往往用作环境有无受到污染的指示生物。小龙虾就是这样的一种潜在指示生物。网络上有人因为听闻小龙虾是污染环境的指示生物而感到害怕,这要特别提醒的是,指示生物和富集生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即使是非常耐受污染物的生物,如果它拥有一个良好的排出减毒机制,其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可能也非常低。 | ||
+ | |||
+ | '''重金属毒性''' | ||
+ | |||
+ | 考虑到小龙虾喜欢生活在浅滩淤泥这些容易富集重金属污染物的地方,早在1995年,上海的科研人员就对生活在上海地区部分中的小龙虾进行了重金属含量的调查。汞、铜、铅、锌、镉等重金属在小龙虾体内均有检出,但全部低于国家卫生标准,而且大部分的重金属集中于虾鳃和内脏中,肌肉的含量很低。 | ||
+ | |||
+ | 这个结果,在之后十多年陆陆续续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03年,苏州大学科研人员对苏州地区的小龙虾进行调查,得到类似结果;06年,江西农大的科研人员考察了重金属污染水体中的小龙虾的重金属富集情况,同样发现虾肌肉中有毒重金属镉和铅很少,选择性富集了锌和铜等相对危害小的重金属(锌和铜是人体必需矿质元素,但是过量摄取也有健康风险)。08年,安徽大学科研人员对合肥附近的小龙虾进行调查,同样发现几丁质外骨骼和内脏中的重金属要高于肌肉中,并猜测克氏原螯虾把重金属转移到外壳,然后通过不断蜕皮把毒素转移出体内,正是它可以耐受重金属污染的原因之一。 | ||
+ | |||
+ | 有意思的是,上海的一个中学生,还跟科研单位一起,研究了小龙虾“吐”重金属的真实性。她发现有些商贩自己饲养一段时间的小龙虾,然后宣称体内的污染物已经“吐”清,可以放心食用。于是通过市场采样,并设计了一个实验来考察。她的研究表明,熟制小龙虾中的重金属镉和铬的量都踩在国家标准线上,而所谓清水饲养能“吐”重金属的事情,也是子虚乌有,不可相信的事情。 | ||
+ | |||
+ | 总的来说,尽管小龙虾对重金属有一定的富集能力,但是大多集中在我们不爱吃的虾鳃,内脏和虾壳中,对于吃虾肉的我们来说,它让人重金属中毒的可能非常小。 | ||
+ | |||
+ | 中国淡水克氏小龙虾主要分布在江苏、湖北、江西、安徽等长江中下游地区,生长在江、河、湖泊等水体中,资量在6万吨以上。 | ||
+ | [[Category:l]][[Category:食品]][[category:水产]][[category:甲壳类]] |
当前修订版本
[编辑] 食品简介
龙虾(学名:Palinuridae)是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龙虾科下物种的通称。又名大虾、龙头虾、虾魁、海虾等。它头胸部较粗大,外壳坚硬,色彩斑斓,腹部短小,体长一般在20——40厘米之间,重0.5公斤上下,部分无螯,腹肢可后天演变成螯。最重的能达到5公斤以上,人称龙虾虎。体呈粗圆筒状,背腹稍平扁,头胸甲发达,坚厚多棘,前缘中央有一对强大的眼上棘,具封闭的鳃室。主要分布于热带海域,是名贵海产品。龙虾科包括4属:岩龙虾属Jasus、脊龙虾属Linuparus、真龙虾属Palinurus、龙虾属Panulirus,龙虾属共有19种,我国已发现8种:锦绣龙虾Panulirus ornatus、中国龙虾Panulirus stimpsoni、波纹龙虾Panulirus homarus、杂色龙虾Panulirus versicolor、日本龙虾Panulirus japonicus、赤色龙虾Panulirus versicolor、日本脊龙虾Linuparus trigonus。
2014年9月,日本三重县鸟羽市答志岛出现一只雌雄同体的龙虾。其左半身是红褐色,右半身是黑色。
形态特征
龙虾,原产地在中、南美洲和墨西哥东北部地区。中国分布现状:已扩展至安徽、湖北、上海、江苏、香港、台湾等地,形成数量庞大的自然种群。
龙虾的头胸部较粗大,外壳坚硬,色彩斑斓,腹部短小,体长一般在20——40厘米之间,重0.5公斤上下,是虾类中最大的一类。最重的能达到5公斤以上,人称龙虾虎。体呈粗圆筒状,背腹稍平扁,头胸甲发达,坚厚多棘,前缘中央有一对强大的眼上棘,具封闭的鳃室。腹部较短而粗,后部向腹面卷曲,尾扇宽短。龙虾有坚硬、分节的外骨骼。胸博具五对足其中一或多对常变形为螯,一侧的螯通常大于对侧者。眼位于可活动的眼柄上。有两对长触角。腹部形长,有多对游泳足,尾呈鳍状,用以游,尾部和腹部的弯曲活动可推展身体前进。
[编辑] 营养成分
用途与价值
龙虾体内很重要的虾青素是科学发现的最强的一种抗氧化剂,颜色越深说明虾青素含量越高。广泛用在化妆品、食品添加剂、以及药品。日本大阪大学的科学家发现,虾体内的虾青素有助于消除因时差反应而产生的“时差症”。
营养价值
水产品的营养素种类与含量都不亚于畜禽肉,而各种虾体内的营养成分几乎是一致的。各种虾体内含的都是高蛋白、低脂肪,蛋白含量占总体的16%——20%左右,脂肪含量不到0.2%。而且所含的脂肪主要是由不饱合脂肪酸组成的,宜于人体吸收。虾肉内锌、碘、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要高于其它食品,同时,它的肌纤维细嫩,易于消化吸收。 龙虾不仅是肉洁白细嫩,味道鲜美,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还有药用价值,能化痰止咳,促进手术后的伤口生肌愈合。
营养元素 含量(每100克)
热量 90大卡
钾 257毫克
磷 221毫克
钠 190毫克
胆固醇 121毫克
硒 39.36微克
镁 22毫克
钙 21毫克
蛋白质 18.9克
烟酸 4.3毫克
维生素 E3.58毫克
锌 2.79毫克
铁 1.3毫克
脂肪 1.1克
碳水化合物 1克
铜 0.54毫克
核黄素 0.03毫克
[编辑] 其它
食用种类
海水龙虾
对人类食用来说最有意义的龙虾是龙虾属中的大龙虾比如中国南海龙虾(Palinurus versicolor)。这些龙虾的体长可达30至45厘米(不算触角),其最高体重可达5千克。
活龙虾的尾部必须稍微卷起,假如其尾部是直的话烧熟后肉不好吃。一般龙虾的肉比海螯虾的干。烧熟后龙虾会变红。
龙虾肉是美味的食物,制法是可以白灼、干酪焗,是中国名菜。中国南方沿海也经常用鲜活的龙虾切片后生吃,称为“刺身”。广式海鲜有“龙虾三吃”一说,即龙虾肉分别生吃和熟吃,用龙虾头和外壳熬粥。大龙虾的价格相当高昂,即使在沿海城市,售价往往也达到数千元人民币。
除了大龙虾之外,用作食用的还有淡水克氏小龙虾,一般为河鲜,其重量和体积远远小于大龙虾,价格也较为低廉。
淡水龙虾
首先需要说明的一个常见认识误区是,淡水小龙虾并不是龙虾。小龙虾学名叫克氏原螯虾,只是长得比较像龙虾而已。
小龙虾原产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腐食性动物,20世纪初随国外货轮压仓水等生物入侵途径进入我国境
内。所谓是日本人用来清理尸体的生物,那是不实的。另一面,当时日本人养小龙虾,是充当牛蛙养殖的饵料(但有资料显示,它是日本人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带入我国南京。见《中国生物入侵研究》科学出版社万方浩、郭建英等 )。由于自然界里天敌在我国范围内还没有形成,经几十年的扩散,已形成全国性的最常见的淡水经济虾类,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各省市。
小龙虾体内蛋白质含量较高,占总体的16%——20%左右,脂肪含量不到0.2%,虾肉内锌、碘、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要高于其它食品。不过小龙虾的有一项很重要的营养可能很多人都忽视了,那就是虾青素,主要存在于虾头的虾黄和虾壳上的红色物质,大多数的烹调方法可能都损失掉了,因为虾青素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因此也容易被氧化掉。另外,小龙虾还可以入药,能化痰止咳,促进手术后的伤口生肌愈合。
生存能力
小龙虾的生存能力非常强,除了日本和中国,欧洲和非洲也有它占领的地盘,因此成为了世界级的生物入侵物种,也因此成为了世界级的美食。在欧洲、非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都有人食用,美国的路易斯安娜州号称生产了世界上90%的小龙虾,而当地人就吃了其中的七成。
小龙虾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除却一些形态和习性上的优势,还得部分归功于它对污染环境的耐受能力。在科学研究上,对污染物非常敏感,或者非常耐受的生物,往往用作环境有无受到污染的指示生物。小龙虾就是这样的一种潜在指示生物。网络上有人因为听闻小龙虾是污染环境的指示生物而感到害怕,这要特别提醒的是,指示生物和富集生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即使是非常耐受污染物的生物,如果它拥有一个良好的排出减毒机制,其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可能也非常低。
重金属毒性
考虑到小龙虾喜欢生活在浅滩淤泥这些容易富集重金属污染物的地方,早在1995年,上海的科研人员就对生活在上海地区部分中的小龙虾进行了重金属含量的调查。汞、铜、铅、锌、镉等重金属在小龙虾体内均有检出,但全部低于国家卫生标准,而且大部分的重金属集中于虾鳃和内脏中,肌肉的含量很低。
这个结果,在之后十多年陆陆续续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03年,苏州大学科研人员对苏州地区的小龙虾进行调查,得到类似结果;06年,江西农大的科研人员考察了重金属污染水体中的小龙虾的重金属富集情况,同样发现虾肌肉中有毒重金属镉和铅很少,选择性富集了锌和铜等相对危害小的重金属(锌和铜是人体必需矿质元素,但是过量摄取也有健康风险)。08年,安徽大学科研人员对合肥附近的小龙虾进行调查,同样发现几丁质外骨骼和内脏中的重金属要高于肌肉中,并猜测克氏原螯虾把重金属转移到外壳,然后通过不断蜕皮把毒素转移出体内,正是它可以耐受重金属污染的原因之一。
有意思的是,上海的一个中学生,还跟科研单位一起,研究了小龙虾“吐”重金属的真实性。她发现有些商贩自己饲养一段时间的小龙虾,然后宣称体内的污染物已经“吐”清,可以放心食用。于是通过市场采样,并设计了一个实验来考察。她的研究表明,熟制小龙虾中的重金属镉和铬的量都踩在国家标准线上,而所谓清水饲养能“吐”重金属的事情,也是子虚乌有,不可相信的事情。
总的来说,尽管小龙虾对重金属有一定的富集能力,但是大多集中在我们不爱吃的虾鳃,内脏和虾壳中,对于吃虾肉的我们来说,它让人重金属中毒的可能非常小。
中国淡水克氏小龙虾主要分布在江苏、湖北、江西、安徽等长江中下游地区,生长在江、河、湖泊等水体中,资量在6万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