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酒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稠酒是陕西陕北特色的农家自酿酒。久为人们传唱的“热腾腾的油糕摆桌上,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说的正是陕北稠酒,呈米糊状,浑浊黄稠,如黄河万里浊水。陕北人也叫它“甜酒”、“浑酒”,又因为制作过程有一个蒸为糕的阶段,也叫做“糕酒”。各家各户,只在过年时做。做得好的,甜;做得不好,酸。各家各户的稠酒味道不同,因为酸甜程度各不相同。既有原料的不同,也有工艺的差异。最好的稠酒是酸甜适度的。

  近来陕北稠酒声名鹊起,以香甜可口绿色保健而走出黄土地,风行于都市之街衢里巷。稠酒之好,首在普及。在陕北,稠酒是家常饭,更是年茶饭。做稠酒是陕北婆姨们展示厨艺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没有“斗酒”之类的评比活动,在一个村子里,自有公认做稠酒最好的婆姨。到腊月做年茶饭的时候,婆姨们常常互相讨教,而淳朴的陕北人总会倾囊相授,更有热心肠婆姨上门指导,甚至越俎代庖。而过年气氛更为热烈。年年如此,使陕北稠酒的工艺更为成熟稳定,浓郁的酒香早已溢出了黄土地,飘向神州四方。

  来历

  陕北稠酒,源远流长,可上溯周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①醴,酒一宿孰(熟)也。

  段注引《周礼·酒正》(郑玄)注曰:“醴犹体也,成而汁滓相将,如今甜酒矣。”

  ②醪,汁滓酒也。

  ③酏,黍酒也。从酉也声,一曰甜也。

  以上三条,正好说明了陕北稠酒的特点:

  ①“汁滓相将”的浑浊形态;

  ②“甜”的味道特点;

  ③以“黍”即今黄米为原料。

  陕北稠酒,酿酒原料,各有差异。大致有软黄米、酒谷米(用于酿酒的软谷米)、香谷米、玉米等,帮助发酵及改善甜度则有麦芽、谷芽、玉米芽等制出的酒曲。原料及酒曲的不同比例,加上工艺细节(发酵温度及时间等)的差异,使各家稠酒风味不同。酿酒全程不加任何化学添加剂。

  历史

  稠酒,见诸史册,始于商周时期,至今已三千多年。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内经》里,曾多次提到“醪醴”,这“醪醴”就是稠酒的前身。原汁不加浆者叫“撇醅”。《诗经·周颂》里有“为酒为醴”的诗句。

  《汉书·楚元王传》也有元王为穆生设醴的记载,北魏高阳郡太守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称为“白醪”。

  盛唐时期,古长安(今西安市)长乐坊出美酒,在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有所反映。而且酿造技艺有了进一步提高,朝野上下,莫不嗜饮。宋陆游曾说:“唐人爱饮甜酒”。《清异录》所载“李太白好饮玉浮梁”,指的就是古代的稠酒。唐代诗人也多有吟咏,如韩愈的“一尊春酒甘如饴”,杜甫的“不放春醪如蜜甜”和他的《饮中八仙歌》里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酒和“贵妃醉酒”的酒,就是没有加浆的“撇醅”稠酒。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