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蚜虫 蚜虫--繁殖最快的昆虫

蚜虫为瓜蚜,又称腻虫或蜜虫等。同翅目的1科。前翅4~5斜脉,触角次生感觉圈圆形,腹管管状的蚜虫。含107 属2280种。分布遍及世界各地。中国已知260种,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小蚜属、黑背蚜属及否蚜属为中国特有属。

蚜虫属同翅目、蚜总科。世界上已知种类近4000种,其中为害蔬菜的蚜虫,上海地区初步查明有16种,隶属于2科11属;日本有40余种。

蚜虫对蔬菜的为害不仅是直接刺吸植株汁液,且其排泄物(蜜露)可诱发霉污病趵发生,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更重要的是还能传播多种蔬菜病毒病。

形态特征

体长1.5~4.9毫米,多数约2毫米。有时被蜡粉,但缺蜡片。触角6节,少数5节,罕见4节,感觉圈圆形,罕见椭圆形,末节端部常长于基部。眼大,多小眼面,常有突出的3小眼面眼瘤。 喙末节短钝至长尖。腹部大于头部与胸部之和。前胸与腹部各节常有缘瘤。腹管通常管状,长常大于宽,基部粗,向端部渐细,中部或端部有时膨大,顶端常有缘突,表面光滑或有瓦纹或端部有网纹,罕见生有或少或多的毛,罕见腹管环状或缺。尾片圆椎形、指形、剑形、三角形、五角形、盔形至半月形。尾板末端圆。表皮光滑、有网纹或皱纹或由微刺或颗粒组成的斑纹。体毛尖锐或顶端膨大为头状或扇状。有翅蚜触角通常6节,第3或3及4或3~5节有次生感觉圈。前翅中脉通常分为3支,少数分为2支。后翅通常有肘脉2支,罕见后翅变小,翅脉退化。翅脉有时镶黑边。

类型

蚜虫分有翅、无翅两种类型,体色为黑色,以成蚜或若蚜群集于植物叶背面、嫩茎、生长点和花上,用针状刺吸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使细胞受到破坏,生长失去平衡,叶片向背面卷曲皱缩,心叶生长受阴,严重时植株停止生长,甚至全株萎蔫枯死。蚜虫为害时排出大量水分和蜜露,滴落在下部叶片上,引起霉菌病发生,使叶片生理机能受到障碍,减少干物质的积累。

繁殖

本科蚜虫的寄生植物几乎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松柏纲的所有的科。有些种类则以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木贼科植物为寄主。部分种类营异寄主全周期生活:在木本寄主与草本寄主间循序转换寄主植物,以木本寄主为第一寄主,在其上以受精卵越冬,春季孵化为干母,孤雌繁殖2或3代。初夏发生有翅迁移蚜转移到草本的第二寄主上孤雌繁殖数代至二十余代,秋末发生有翅的性母蚜和雄蚜从第二寄主迁飞到第一寄主上。有翅性母卵胎生出雌性蚜,雌蚜与有翅雄蚜交配产卵越冬。多数种类为同寄主全周期,没有上述木本与草本寄主间的转移,只在同类寄主植物间转移。雌雄性蚜均无翅,有时雄蚜有翅,以受精卵越冬。许多种类或种以下的单元在热带、亚热带、温室或温暖的小生境全年孤雌生殖,不出现越冬的受精卵。常造成寄主植物组织变形或变色,或节间变短。雌性蚜虫一生下来就能够生育,而且蚜虫不需要雄性就可以怀孕,如果人类以蚜虫的速度繁殖后代,则一个女人一天生下的婴儿可以坐满一个网球场。

蚜虫的繁殖力很强,1年能繁殖10-30个世代,世代重叠现象突出。当5天的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时,便开始繁殖。在气温较低的早春和晚秋,完成1个世代需10天,在夏季温暖条件下,只需4-5天。它以卵在花椒树、石榴树等枝条上越冬,也可保护地内以成虫越冬。气温为16-22℃时最适宜蚜虫繁育,干旱或植株密度过大有利于蚜虫为害。

食物

本科多数种类为寡食性或单食性,少数为多食性,部分种类是粮、棉、油、麻、茶、糖、菜、烟、果、药和树木等经济植物的重要害虫。由于迁飞扩散寻找寄主植物时要反复转移尝食,所以可以传播许多种植物病毒病,造成更大的为害。其中包括麦长管蚜、麦二岔蚜、棉蚜、桃蚜及萝卜蚜等重要害虫。

本科蚜斑石蚜属化石发现于苏联泰梅尔半岛的中生代白垩纪地层,随后瘤矽藻蚜属及毛波石蚜属出现于波罗的海附近地区的第三纪。

防治

在蚜虫的防治上,应利用各种手段,停止其危害活动,主要有以下各点:

一、消灭蚜虫,要从花卉越冬期开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单纯依靠在蚜害最严重的春、秋季进行,防治效果并不显著。

二、对新引进的花种、花苗,应严格检查,防止外地新害虫的侵入,对土壤及旧花盆进行消毒,以杀死残留的虫卵。

三、结合修剪,将蚜虫栖居或虫卵潜伏过的残花、病枯枝叶,彻底清除,集中烧毁。

四、花卉的品种不同,其抗虫性也有所不同,应选用抗病虫品种,既减轻蚜虫危害又可节省药物费用。

五、发现少量蚜虫时,可用毛笔蘸水刷净,或将盆花倾斜放于自来水下旋转冲洗,既灭了蚜,又洗净叶片,提高了观赏价值和促进叶面呼吸作用;有条件的还可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进行防治。

六、发现大量蚜虫时,应及时隔离,并立即选用药物或土法消灭虫害,其具体措施如下:

1、用1:15的比例配制烟叶水,泡制4小时后喷洒。

2、用1:4:400的比例,配制洗衣粉、尿素、水的溶液喷洒。

3、用10%氧化乐果乳剂1000倍液或马拉硫磺乳剂1000至1500倍液或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洒。

4、对桃粉蚜一类本身披有蜡粉的蚜虫,施用任何药剂时,均应加1‰中性肥皂水或洗衣粉。

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和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是蔬菜蚜虫中的重要种类,在莱区全年为害。分布几乎遍及全世界,国内也普遍发生。江淮流域以南十字花科蔬菜上以萝卜蚜发生较多,桃蚜次之。萝卜蚜的寄主已知有30余种,但以十字花科为主,且偏嗜萝卜、白菜等叶上有毛的种类。桃蚜的食性很广,全世界已记录其寄主350种以上,除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外,还为害茄科、黎科、蔷薇科等植物,也是烟草花叶病毒(TMV)的传播者。

形态特征

萝卜蚜

有翅孤雌蚜 长卵形。长2.1毫米,宽1.0毫米。头部和胸部黑色,腹部绿至深绿色。额瘤不显著。触角6节,长1.5毫米,第3、4节淡黑色,第3节有次生感觉圈21~29个用F列不规则;第4节有7~14个,排成1行;第5节有0~4个。翅透明,翅脉黑褐色。腹部第1、2节背面及腹管后有2条淡黑色横带(前者有时不明显)。老龄虫体有的被薄粉,腹管较短,约与触角第5节等长,中后部膨大,末端稍有缢缩。尾片圆锥形,灰黑色,两侧各有长毛2~3根。

无翅孤雌蚜 卵圆形。长2.3毫米,宽L 3毫米。灰绿至黑绿色,被薄粉。额瘤不明显。触角6节,较体短,约为体长的%,第1、2节暗黄绿色,第3节端部至第6节末端黑色,无次生感觉圈。腹管和尾片与有翅蚜相似。

有翅孤雌蚜 体长2.2毫米,宽0.94毫米。头、胸部黑色,额瘤明显,向内倾斜。触角6节,较体短,除第3节基部淡黄色外,均为黑色,仅第3节有小圆次生感觉圈9~11个,在外缘全长排列成1行。翅透明,翅脉微黄。腹部淡绿色,第l节背面有1横行零星狭小横斑,第2节有1背中窄横带,第3~6节各横带融合为l背中大斑,第7、8节各有l背中横带,各节间斑明显。腹管圆筒形,向端部渐细,有瓦纹,端部有缘突。尾片圆锥形,具3对侧毛。 无翅孤雌蚜 体长2.2毫米,宽0.94毫米,卵圆形。体呈绿、黄绿、桔黄或赭赤色,有光泽。额瘤显著,内倾。触角6节,较体短,无次生感觉圈。腹管、尾片与有翅蚜相似。

发生规律

生活史和习性 萝卜蚜在国内实际发生世代数记载不十分明确。据上海市农科院植保所1962年饲养观察,自3月15日至1963年1月“日共繁殖30个世代。全年以孤雌胎生方式繁殖,无明显越冬现象。而在北京11月上旬则发生无翅的雌、雄性蚜,交配后在莱叶反面产卵越冬;亦有部分成、若蚜在菜窖内越冬或在温室牛继续繁殖。在夏季五十字花科疏莱的情况下,则寄生在十字花科杂草薄柒Roripl~a mon~tama (Wall.) Small.上。具趋嫩的习性,常聚集在十字花科蔬菜的心叶及花序上为害。

萝卜蚜每年春、秋两季发生,春季发生量较秋季小,除留种菜和迟收的十字花科蔬菜外,一般不致造成严重为害毒秋季9~10月份是一年中的为害高峰期。桃蚜在华北一年发生10余代,南方可达30余代。北方以成蚜在靠近风障下的菠菜心里和接近地面的主根上越冬,也可在菠菜心里及随秋菜收获进入菜窖内在大白菜上产卵越冬。上海莱区冬季在十字花科蔬菜或菠菜上能继续繁殖。并出现有翅蚜,无明显越冬现象。

萝卜蚜和桃蚜在菜田常混合发生。成•、若蚜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植株的汁液。幼苗受害,叶片卷曲发黄,植株矮小;成长菜株受害,造成严重失水、萎蔫,大白菜、甘蓝往往不能包心结球;花蕾和果实受害,影响开花和籽粒不能充实;留种莱受害,常造成不能抽苔、开花和结荚。

蔬菜蚜虫能传播多种蔬菜病毒病,所传播的病毒多数为非持久性病毒,这类病毒在植株内分布较浅,刚好是蚜虫试探取食口针铲dU达的部位。蚜虫非持久性病毒具有吸毒、传毒快,病毒在蚜虫体内消失的时间也快的特性。蚜虫具有试探性取食的习性,因此,出现了豆蚜能传播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的现象。

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温度 萝卜蚜和桃蚜具有季节性消长的特点,即春、秋季发生量大,夏季发生量小。形成这个规律,温度是一个重要因素。

萝卜蚜适宜繁殖的温度为“~25C,相对湿度为75~80%。当候平均温度在30℃以上或6℃以下.相对湿度小于40%,会引起蚜量迅速下降。候平均温度高于28℃和相对湿度大于80%的共同作用下,亦会引起蚜量的下降。据报道:在9.3C时仔蚜至成蚜的发育期为17.5天;27,9时为4.7天。每头雌虫平均能产仔蚜60~100头,最多产143头。 桃蚜夏季孤雌蚜的发育起点温度为4.3℃,有效积温为137日度,发育最快温度为24℃,高于28℃则对其发育不利。温度自9.9℃上升至25℃时,平均发育期由24。5天降至8天,每天平均产蚜量由1.1头增至3.3头,但寿命由69天减至21天。 萝卜蚜比桃蚜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更广,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发育也比桃蚜快。春季为害十字花科蔬菜以桃蚜为主,在秋莱上两种蚜虫虽混合发生,但以萝卜蚜占优势。

2.雨量 夏季雨量大,可促进病原菌对蚜虫的寄生,此外大雨对蚜虫还有机械冲刷作用。

上海地区秋菜上萝卜蚜常年于8月下旬开始迁入,随着气温逐渐下降,繁殖量逐渐增加,到9月中旬就出现蚜量高峰。如在9月上旬出现暴雨,能直接抑制蚜量上升,压低虫口的基数,使蚜量高峰推迟出现,高峰期的蚜量亦显著减少。

3.天敌 蔬菜蚜虫的天敌种类很多,作用较大的有蚜茧蜂Diaeretiella rapae Mintosh、Ephedrus spp.、Aphidius spp.、草蛉Chrysopa spp.、食蚜蝇Syrphus sp.,以及多种肉食性瓢虫和天敌微生物蚜霉菌等。田间天敌数量的多寡能直接影响蚜量的消长。因此,在治蚜时要注意保护天敌,以利于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控制作用。 虫情调查和预测采用田间定期调查蚜虫数量及诱集有翅蚜的方法来预测蚜虫发生情况。利用蚜虫对黄色具有趋性的特点,在菜田内设30X30X10厘米的黄色水盘1—2只,盘的设置高度露出菜株即行。每日收集盘中的有翅蚜,作种类鉴定,并记载数量。当盘中有翅孤雌蚜开始出现时,立即在田间调查莱株蚜量,每3~5天查1次,每次查5点(双对角线5点取样),根据菜株大小和蚜量多少,共查20—100株。当10%植株发生有蚜虫,平均每株幼苗有蚜1—2头或成株有蚜5~10头即可用药防治。留种十字花科蔬菜当10%花蕾内有蚜虫,平均每个花蕾有蚜虫3—5头,可用药防治。

当环境条件恶化时,蚜虫繁殖率降低,若蚜占总蚜量的比例显著下降,当降到一定比值时,蚜群中即将出现有翅若蚜,表明蚜虫即将迁飞。据北京市蔬莱研究所的调查资料,萝卜蚜若蚜占成蚜的数量为8.56~9.76%(95%置信限)或8.29—10.03%(99%置信限),过5—6天有翅若蚜即出现;桃蚜若蚜占成蚜的数量为2.2~2.9%或2.0~3.1%时,过4~6天即出现有翅若蚜。因此,可通过系统调查若蚜占成蚜的数量比作蚜虫迁飞期的短期预测,掌握防治适期,将蚜虫消灭在有翅蚜迁飞之前,可起到治蚜防病的作用。

防治方法

防治蔬菜上的蚜虫应掌握好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及时喷药压低基数,控制为害,如果考虑到防病毒病,则必须将蚜虫消灭在毒源植物上,有翅蚜迁飞之前。在叶莱类上喷药防治,必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品种,以防引起公害。

1.农业措施防治中,包括及时多次清除田间杂草(尤其是秋末到初春),选用抗虫品种(例如多毛番茄),及时除治大棚、温室蚜虫,有条件时利用喷灌,及时清理越冬场所等。

2.冷纱育苗 在早春和秋季进行蔬菜育苗时。播种后在育苗畦上覆盖40-45筛目的白色或银灰色网纱,可杜绝蚜虫接触菜苗,减少青菜的蚜害,对秋季白菜减轻病毒病也有明显效果。

3.天敌的利用 在田间自然存在的天敌不少,例如:数种食蚜瓢虫、蚜茧蜂、食蚜蝇、草蛉等。蚜虫的天敌昆虫和蚜霉菌的利用不可忽视。

4.银灰膜驱蚜 田间蔬菜生长季节,可利用剪裁成5厘米宽的银灰塑料膜条,拉挂于田间架杆或辅放于行间,有明显减少蚜量的效果,四川重庆科研单位曾设计制成银灰反光塑料球体置放田间,也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可结合田间银灰色驱蚜,在地头地边设置刷有不干胶的黄板(黄塑膜或黄纸箱片)进行诱蚜粘杀,其效果更加良好。

5.主动药杀 800至1000倍液的敌敌畏、3000至4000倍液的杀灭菊酯、5000倍液的氯氰菊酯,都可喷杀蚜虫。应该强调的是,要努力把蚜虫消灭在越冬寄主和动迁的有虫株上。将以上农药的浓度提高2-4倍,涂抹桃树等越冬寄主树干或枝条,也有良好杀虫、杀卵效果。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