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鱼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鳜鱼又叫鳌花鱼,肉食性,有鳞鱼类;属于分类学中的脂科鱼类。鳜鱼身体侧扁,背部隆起,身体较厚,尖头。 它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中的一种。鳜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实为鱼中之佳品。唐朝诗人张志和在其《渔歌子》写下的著名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赞美的就是这种鱼。

  介绍

  鳜鱼又名熬花鱼;在鱼类分类学上属鲈形目。属于分类学中的脂科鱼类。鳜鱼是“三花五罗”中最名贵的鱼,即使在过去一般百姓也很难消费得起。那时每斤鳜鱼的售价几乎是鲤鱼的两倍。鳜鱼身体侧扁,背部隆起,身体较厚;尖头,是黑龙江中最美丽的一种鱼。[1] 它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中的一种。鳜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实为鱼中之佳品。

  其中以翘嘴镢生长最快。鳜鱼肉质丰厚坚实,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肉刺少,可补五脏、益脾胃、充气胃、疗虚损,适用于气血虚弱体质,可治虚劳体弱、肠风下血等症。鳜鱼是世界上一种名贵淡水鱼类。身长扁圆,尖头,大嘴,大眼,体青果绿色带金属光泽,体侧有不规则的花黑斑点,小细鳞,尾鳍截形,背鳍前半部为硬棘且有毒素,后半部为软条。鳜鱼肉质细嫩丰满,肥厚鲜美,内部无胆,少刺而著称,故为鱼种之上品。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将鳜鱼誉为“水豚”,意指其味鲜美如河豚。另有人将其比成天上的龙肉,说明鳜鱼的风味的确不凡。鳜鱼与黄河鲤鱼、松江四鳃鲈鱼、兴凯湖大白鱼齐名,同被誉为中国“四大淡水名鱼”。它肉多刺少,肉洁白细嫩,呈蒜瓣状,肉实而味鲜美,是淡水鱼中的上等食用鱼。鳜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主要吃一些经济价值不大的小型鱼类、小虾和小甲壳动物。它的背鳍很发达,几乎占居整个背部,前部有12个锋利的硬刺,臀鳍有3个硬刺;鱼体色为较鲜艳的黄色,并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纹;鳞细小,圆形。它利用身上的花纹为保护色,常常栖息于缓流并有水草丛生的沿岸水域的下层,有时潜伏于泥穴中,窥视摄取食物,一旦发现目标,便悄悄游近,瞅准时机,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袭击。鳜鱼到冬季多在深水中越冬。

  东平湖鳌花鱼(即鳜鱼)一般长到3年,体长达到25厘米时即性成熟,繁殖期在6月份。产卵期间,在稳缓的水流中,可看到雄鱼追逐着雌鱼,雌鱼将卵产于水中,雄鱼也随着排出精子,精子和******在水中相遇而受精。鳌花鱼的卵为浮性卵,但稍重于水,所以可保持在流动的水层中,随波逐流,并继续它的发育生长。当水温在23——25℃时,只需50多个小时,小鱼即可破膜而出。鳜鱼的生长速度较快,吃的又是些经济价值不大的小型鱼类,其本身又是水中珍品,很受消费者欢迎。1965年以前,东平湖里鳌花鱼产量较高,是鱼市上的常见鱼。以后由于过度捕获,资源显著减少。今后有待于保护发展,恢复这一名贵鱼种的群量。

  我国常见的鳜鱼有翘嘴鳜和大眼鳜等 。体侧扁 , 背部隆起,色黄或淡绿 , 有黑色垂直条斑和小斑块 。口大而能伸缩 , 下颌突向前上方 ,两颌和口盖骨上生有绒毛状细齿 , 并有发达的犬齿 。背鳍由根根利刺组成 。 性情凶猛 , 肉食性 , 刚开始摄食的小鳜鱼就可以吞食与其身体几乎等大的其他鱼类 。鳜鱼大多栖息于水中的石洞里或水闸 、乱石丛中 , 吞食过往的其他鱼类 。一般可用手竿钓 、放线钓 、 手线钓等多种技法 。粗线 、 大钩 、 荤饵 , 以小 活饵和泥鳅为宜 , 路亚拟饵钩拖钓亦可 , 鳜鱼一般不食素饵 , 钓点应选择在清水沙石底的流水处或树洞 、 石洞 、 石溪旁。

  药理药性

  性味

  味甘,性平,无毒。

  功效主治

  主治腹内恶血,杀肠道寄生虫,益气力,健身强体魄,补虚劳,另可益胃固脾,治疗肠风泻血。

  治骨鲠竹木刺咽喉:不论深浅用在腊月收获阴干的鳜鱼胆研末冲服。每次用皂荚子大小的鱼胆粉煎后用酒趁热含咽。能吐则鲠随涎沫流出,不吐再服,以吐出为限度。酒随各人的酒量服用,没有不出来的。鲤鱼、鲩鱼、鲫鱼的胆都可以这样使用。

  李时珍说:张杲在《医说》中曾记有:越州有一姓邵的女子,十八岁时就已患痨病多年,偶尔喝了鳜鱼汤病就好了。由此看来,正与它的能补虚劳、益脾胃的说法相吻合。

  生态习性

  平时鳜鱼独居生活,这也是几乎所有食肉鱼的共性。鳜鱼对水温有较强的适应性,在中国南北方的水系里均有分布。鳜鱼生活在水清的江河湖泊中的近底层,特别喜欢藏身于水底石块之后,或繁茂的草丛之中。秋冬水温低的季节,则潜身于深水处越冬,等到春天水温回升后,逐渐游到食物丰富的靠近岸水草丛中寻觅食物。鳜鱼以夜间活动为主,白天一般卧于石缝、树根、底坑中,活动较少。鳜鱼吃食时十分仔细,吞下鱼、虾以后,会吐出鱼刺和虾壳,只把肉留在腹中。这种独特的特点,在其他食肉鱼类中是不多见的。

  外形特征

  鳜鱼体肥肉厚,高而侧扁,口大,端位,口裂略倾斜,上颌骨延伸至眼后缘,下颌稍突出,上、下颌前部的小齿扩大成犬齿状,眼上侧位,前鳃后缘具4——5枚棘,鳃盖骨后部有2个平扁的棘,圆鳞细小,背鳍长,前部为棘,后部为分枝软条,身体呈黄绿色,腹部黄白色,体两侧有大小不规则的褐色条纹和鳜鱼广在喜欢栖息于清洁、透明度较好、有微流水的环境中。常钻入洞穴石缝中或草丛内,夜间喜出来觅食,冬季潜入深水处。鳜鱼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喜食活饵料,常吞食超过自身长度的鲢鱼、青鱼、团头鲂、鳊、细鳞斜颌鲴等活鱼苗。在生长的不同阶段,其摄食对象有所不同。全长15厘米以下的鳜鱼喜食虾类及小型的鱼等,25厘米以上则喜食较大型鱼类鳊、鲤等。长扁圆,尖头,大嘴,大眼,体青果绿色带,体侧有不规则的花黑斑点,小细鳞,截形,前半部为硬棘且有毒素,后半部为软条。肉质细嫩丰满,肥厚鲜美,内部无胆,少刺而著称,故为鱼种之上品。。另有人将其比成天上的,说明风味的确不凡它肉多刺少,肉洁白细嫩,呈蒜瓣状,肉实而味鲜美。鳜鱼是典型的鱼类,性凶猛。刚从鱼卵中孵化出的鳜鱼苗就以别种鱼苗为食。成鱼扑食的对象,主要是一些经济价值不大的小型鱼类。与它的食性相适应,它的嘴长在端位,并且很大,下颔突出,上、下颌骨上有许多犬状齿,几乎占居整个背部,前部有12个锋利的硬刺,有3个硬刺;鱼体色为较鲜艳的黄色,并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纹;鳞细小,圆形它利用身上的花纹为保护色。

  鳜鱼属于分类学中的脂科鱼类。鳜鱼身体侧扁,背部隆起,身体较厚;尖头,口裂大且上位,略呈倾斜状,下颌向前突出,上颌骨延伸至眼的后缘。在上下颌骨和口盖骨上均长有大小不等的锋利牙齿,前鳃盖骨后缘锯齿状,下缘有4——5个大棘,鳃盖后缘有1——2个扁平的棘;鳜鱼的鳞圆而细小,体色为棕黄色,较鲜艳,分布许多不规则斑块。通常自吻端穿过眼部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棕黑色或红褐色条纹。第6——7背棘下有一暗棕色横带。背鳍、尾鳍、臀鳍上都有2——4条棕色圆斑连成条带。背鳍发达,前部为硬刺,后部高大且圆。胸鳍、臀鳍、尾鳍均呈圆形。它的腹鳍、臀鳍前部都长有锋利的硬骨刺,是黑龙江中最美丽的一种鱼。它嘴大牙利,身宽尾短,游动起来五彩斑斓,背鳍状如抻开的皇冠,鳍骨锋利如刀戟,比战场上披挂齐全的一员战将了,长相威猛潇洒,英俊潇洒,雄健无敌。难怪它在水里横冲直撞,有一股势不可挡的霸气。

  食用解说

  营养价值

  鳜鱼含有蛋白质、脂肪、少量维生素、钙、钾、镁、硒等营养元素,肉质细嫩,极易消化,对儿童、老人及体弱、脾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来说,吃鳜鱼既能补虚,又不必担心消化困难

  吃鳜鱼有“痨虫”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利于肺结核病人的康复

  鳜鱼肉的热量不高,而且富含抗氧化成分,对于贪恋美味、想美容又怕肥胖的女士是极佳的选择。

  营养成分

  鳜鱼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及各种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热量117大卡

  钾295毫克

  磷217毫克

  胆固醇124毫克

  钠68.6毫克

  钙63毫克

  镁32毫克

  硒26.5微克

  蛋白质19.9克

  维生素A12微克

  烟酸5.9毫克

  脂肪4.2克

  锌1.07毫克

  铁1毫克

  维生素E0.87毫克

  铜0.1毫克

  核黄素0.07毫克

  锰0.03毫克

  硫胺素0.02毫克

  适用人群

  适宜体质衰弱,虚劳赢瘦,脾胃气虚,饮食不香,营养不良之人食用;老幼、妇女、脾胃虚弱者尤为适合;有哮喘、咯血的病人不宜食用;寒湿盛者不宜食用。

  注意事项

  吃鱼前后忌喝茶。

  用法用量

  鳜鱼红烧、清蒸、炸、炖、熘均可。也是西餐常用鱼之一。

  食用功效:味甘、性平、无毒,归脾、胃经;具有补气血、益脾胃的滋补功效。

  贴士:鳜鱼的脊鳍和臀鳍有尖刺,上有毒腺组织,人被刺伤后有肿痛、发热、畏寒等症状,加工时要特别注意,制作菜肴前要剁掉。制馔时,无须剖腹,先在腹后近尾部处有小眼儿的地方,用刀切一下,使腹内鱼肠与鱼身分离,再从嘴中插入两根筷子至腹内,旋转两圈后,将内脏连带鱼鳃一同拉出即可。

  巧去鱼腥

  将鱼去鳞剖腹洗净后,放入盆中倒一些黄酒,就能除去鱼的腥味,并能使鱼滋味鲜美

  鲜鱼剖开洗净,在牛奶中泡一会儿既可除腥,又能增加鲜味;

  吃过鱼后,口里有味时,嚼上三五片茶叶,立刻口气清新。

  药膳功效

  肺结核、咳嗽、贫血。用鳜鱼1条(500克以上),去肠杂、鱼鳞,百合20克,贝母5克,冰糖适量,隔水蒸熟后,去药渣,鱼肉及百合共食。也可用鳜鱼煮的汤,加人大枣和糯米熬粥食用。

  虚劳羸瘦,肠风便血。取鳜鱼1条去肠杂、鱼鳞,单独清蒸或与豆腐共煮食用。

  目刺粳喉。用鳜鱼胆汁加入米酒中化温呷下,可使卡人咽喉的骨刺、异物随涎而出。

  老年体弱无力。取鳜鱼1条,黄芪、党参各15克,淮山药30克,当归头12克。把药物煎后取汁,再放人鳜鱼共煮熟食用,可调补气血。

  肠风泻血。取鳜鱼肉100克、猪肉50克,切丝后入油锅,加适量生姜、蒜、盐、料酒、味精炒一下,再把浸泡6小时的糯米100克加入煮成粥,撒些胡椒粉即可食用。鳜鱼为虚劳食疗要品,患寒湿病者不宜食用。

  苗种培育

  鳜鱼苗种培育是鳜养殖的基础。鳜鱼苗种培育还不能像其他淡水鱼那样在池塘中直接投喂商品饲料或用肥水法等培育,因此,鳜鱼苗种培育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鳜鱼养殖效益的高低。

  鳜鱼苗种培育包括夏花培育和1龄鱼种培育两部分。

  夏花

  刚孵化出膜的鱼苗身体柔软细嫩,个体比家鱼小,体长仅4毫米左右。经50——60小时的培育后,体长即达4——5毫米,心动次数平均为3次/秒,此时的鳜鱼苗开始摄食,即进入夏花培育阶段。

  I、鱼苗培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鳜鱼苗培育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培育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生产中归纳为流水和静水培育两种方式,流水育苗又分用孵化缸和环道;静水育苗又分在鱼塘、水泥池和网箱中培育。流水育苗成活率比静水育苗高,但生长速度比静水稍慢。

  (l)流水培育 具有水质新鲜、水体交换量大、水温均衡、温差小、溶氧丰富等优点,符合鳜鱼苗生长对环境的要求。生产单位多数采用此种方法。即将在孵化缸(环道)中孵化出膜的鳜鱼苗继续留在人工控制水流的原缸(环道)中培育。育苗初期,鳜鱼苗放养密度一般为0.5万——l万尾/米²,随鳜鱼个体的增大而逐渐减少。

  在鳜鱼苗培育过程中,每5天左右应结合分规格转换环道1次,同时将环道底部两侧的沉积物清除。鳜鱼苗贪食,最好在转环道前数小时停止投喂饵料鱼,以避免鳜鱼苗暴食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静水培育 培育鳜鱼苗的池塘一般以水泥池为好,面积30——50平方米,水深保持在0.8——1米,在池底可设置一些模拟自然水域的人工礁,为鳜鱼苗创造一个良好的捕食环境;鱼苗放养前,培育池必须彻底清理消毒,放养密度一般每立方米水体放养鳜鱼苗7000尾左右,当鳜鱼长走1.5厘米左右时。移入网箱培育,效果会更好。

  2、饵料投喂 鳜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开口即食活鱼苗,饥饿时互相残食,这是由其生物学特性决定的;因此,准确掌握鳜鱼苗开口摄食时间、选择好饵料鱼、及时供应适口饵料是鳜鱼苗培育成败的关键措施之一。

  (1)开食时间的确定 鳜鱼苗的器官分化发育与水温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水温23.5——25℃、24——26.5℃、26——29℃时,受精卵至鳜苗开食时间相隔分别为112——120小时、105——115小时和90——98小时。此时,鳜苗运动活泼,能够主动摄食。

  (2)开口饵料鱼的选择 开口饵料鱼苗的大小是否适宜,直接影响鳜鱼苗摄食及成活率。生产中宜选择体型扁长、游泳能力较弱的鲂、鳊、鲴等鱼苗为开口饵料,尤以刚脱膜8小时的活鱼苗为最佳,此时的饵料鱼易被鳜整尾吞食。如果投喂老口鱼苗,鳜苗只能利用饵料鱼尾部一小部分,剩余部分常挂在鳜苗嘴边上,不仅影响运动,而且容易在水体中腐烂、分解,恶化水质,甚至暴发鱼病。在鳜苗开食的3——5天内得不到适口的饵料鱼,则活动能力骤然降低,感觉迟钝,便因此渐渐消瘦而死,甚至发生相互残食、并因吞食不下而卡死的现象。

  (3)饵料鱼生产 鳜鱼的口裂和饵料鱼的体高随生长而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鳜鱼需投喂一定发育阶段的饵料鱼苗,才能为鳜鱼所吞食。如60时龄的鳜鱼苗,仅能吞食60——216时龄的细鳞斜颌蝈苗;84时龄的鳜鱼苗能吞食60——216时龄的团头鲂苗;108时龄的鳜鱼苗,则能吞进216时龄之前各阶段的鲴和鲂苗,同时还能吞进36——108时龄的草鱼苗;144时龄的鳜鱼则能吞进36——108时龄的草鱼苗;144时龄的鳜鱼则能吞进216时龄前的鲴、鲂、草鱼、丰鲤、鲤以及l2——216时龄的鲢和24——108时龄的鳙鱼苗为食。因此,及时供给适口、充足的饵料鱼是鳜鱼苗培育的重要保证。饵料鱼生产应按鳜鱼苗生产时间、生长发育状况和数量多少分批进行配套生产;并在保证开食饵料鱼苗出膜与鳜鱼开食同步的同时;安排好鳜鱼苗后期饵料鱼的生产,及时在池塘中培育好不同规格的饵料鱼。

  (4)日粮 不同日龄的鳜苗种其日粮和适口饵料鱼规格是不一致的,每尾鳜鱼苗进食初期,2天内,日粮为2——3尾,进食缓慢;2——4日龄;口粮为4——5尾;25——8日龄,日粮为8——12尾;8——12日龄,日粮为10——16尾;14——15日龄,日粮为15——20尾,进食速度随鱼体长大而加快。

  饱食的鳜鱼苗,腹部膨大,呈棱形,尾柄微弓,在流水情况下,靠在内壁静止不动或随水漂流;饥饿的鳜鱼苗身体扁平,在环道内散开觅食,据此,可判断饵料鱼是否充足。

  (5)摄食方式 在鳜鱼夏花培育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鳜鱼是从尾部开始吞食饵料鱼的;常常是半条鱼含在嘴里,半条鱼露在嘴外。边吃边游边消化,最后把鱼头吐掉;有时还会看到饵料鱼的头挂在鳜鱼仔鱼鳃盖后的棘刺上,而这又往往会被误认为是寄生虫,此时应注意,遇到这种情况不需作药物处理,过一段时间鱼头会自然脱落。

  鳜鱼苗从尾部开始吞食饵料鱼,是由鳜鱼仔鱼发育的内在因素引起的,刚孵化出膜的仔鱼,虽然色素沉着早已发生,但眼的活动还没有开始。因此,它捕食饵料鱼主要靠触觉来进行,而细小饵料鱼的运动又主要是尾部的振动,故都是从尾部被鳜鱼苗吞食的。鳜鱼苗经7——10天培育后,全长达16毫米以上时,便具有成鱼外形,尚未长出鳞片,但其眼的功能和侧线系统逐步发育完善,对外界的反应日趋敏感。此时的鳜鱼仔鱼就能同时依靠触觉和视觉来捕食饵料鱼,摄食方式发生变化,从开始吃饵料鱼尾部改为从头部开始吞食。这时就可投喂鲢、鳙的出膜鱼苗;但由于鳜鱼苗的发育规格不整齐,仍应投喂部分团头鲂或鲴鱼鱼苗等,供小规格的鳜鱼苗摄食,以达到均衡生长的要求。

  3、管理 在鳜鱼苗培育夏花期间,必须实行精细管理,彻底消毒水体,杜绝病原体带入育苗池;严格控制水质,及时排污清污;适时繁殖饵料鱼,注意与鳜鱼苗培育需求相衔接;饵料鱼投喂前必须严格消毒;定期向培育池泼洒药物,切实做好防治鱼病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鳜鱼苗成活率。

  经过13——15天的饲养,鳜鱼苗长至2.5——3.5厘米,这时的鳜鱼苗已为夏花,可用来培育鳜鱼种了。

  鱼种

  鱼种培育阶段是紧接鱼苗培育阶段进行的,生产上将3厘米左右的鳜鱼夏花继续培育成6——10厘米或50——100克/尾的鱼种,称鳜鱼种培育阶段。

  从鱼苗育成夏花后,鱼体已增长了几十倍;如仍留在原地培育,密度过大,将影响生长,亦增加了管理等方面的难度。但如直接放入水面养成商品鱼,由于夏花仍幼小,觅食及防御改害的能力薄弱,将会降低成活率。因此,有必要将夏花进一步培育成较大规格的鱼种。

  鳜鱼种的养殖方式分专池主养、套养、拦养、网箱养殖四种,一般用专池培育的鳜鱼种成活率较高,有的可达90%以上;套养池鳜鱼种成活率较低。一般在20%——40%。套养池放养密度低;生长速度较快,而专池培育虽然成活率较高,但由于放养密度较大而影响鳜鱼的生长速度。

  1、专池培育

  (l)鱼池条件与放养 面积不宜过大,以0.05——0.2公顷为宜,水深1.5米以上。灌排水方便,能经常保持微流水为最佳,采用人工投喂饵料的方法饲养,放养密度一般为每1000平方米放养3000——4500尾。夏花放养前彻底清塘,严格消毒。

  (2)饵料投喂 鳜鱼种的日常饵料要求比较产格,一要活、二要适口、三要无硬棘、四要供应及时。

  ①投喂量 鳜鱼放养后,应定期抽样测定塘中鳜鱼的生长速度、成活率及存塘量,并以此为依据,同时参考气温变化等因素,按池养鳜鱼总量的5%——10%为投饵量;计算投放饵料鱼的数量。也可根据检查鳜鱼池中剩余饵料鱼密度,推算出将要吃完的前2——3天,即需补充投放对鳜鱼平均规格适口(为鳜鱼体长1/3——1/2)的饵料鱼的量,在投喂的饵料鱼总量中,要注意大小规格不同的饵料鱼配比,以供生长速度不一的鳜鱼选择适口饵料。

  ②投喂间隔 饵料鱼采敢5天一投的方法为好,因为投放饵料鱼后2——3天内,饵料鱼的活动比较迟钝,鳜鱼的食欲特别旺盛,有利于捕食,时间间隔太长,易造成鳜鱼捕食困难和增加体能消耗,还必须投放更多的饵料鱼,增大池中溶氧消耗,一方面增加了鱼池的实际承受力,另一方面对鳜鱼生长不利。

  ③饵料鱼的解决途径 培育鳜鱼种突出的向题就是需要大量的饵料鱼。解决的渠道通常有4个:

  原池培育:利用鳜鱼鱼种原池培育,可解决鳜鱼种初期的。饵料鱼。方法是在放养鳜鱼县花10——15天,先分批放入鲂、鲢、鳙、草鱼等鱼苗,每公顷放养密度为300万——500万尾,以肥水发塘,并每天泼洒豆浆,当饵料鱼规格长至1.5厘米左右时,正好为鳜鱼夏花下塘时的适口饵料。

  配备饵料鱼培育池:以至1:1——2准备饵料鱼培育池,放养易繁殖、易捕获、鳜鱼又喜食的白鲫、团头鲂、鲢、鳙等品种,每公顷放养75万尾夏花;其他池养的夏花品种按常规放养投放,然后以分期拉网、少量多次为原则,将适口规格的鱼种筛出投喂给鳜鱼。一般每半月拉网1次,每次10——20千克为宜,10月是上旬后不再拉网,最后一次可多捕出一些,保证鳜鱼饲养后期有充足饵料,又使饵料池中的鱼种后期生长良好,此法显示了养殖系统中各品种间的生态平衡和协调,提高了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

  培育小规格的家鱼鱼种:有计划地在1龄家鱼种培育池中适当加大放养密度,在不同时期分批留大捕小取出一定数量的小规格鱼种投喂给鳜鱼,此法既可保证鳜鱼饵料鱼供应,又可充分利用鱼池;提高鱼种池的效率。

  利用野杂鱼:这种方法可在不增加任何成本情况下收获鳜鱼,提高池塘效益。

  (3)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各1次,观察鱼类活动、摄食、水质变化等情况;并定时测定水温、PH,做好记录,饲养鳜鱼的池塘,初期水位应浅一些,50——70厘米水深为好,因为这时鱼体较小;活动能力较弱,而低水位有利于提高池水温度。相对增加饵料鱼的密度,经过若干天生长以后,采取分期注水的方法,逐步提高池塘水位,以增加水中溶氧量和鱼的活动空间,一般每周注新水2次,每2周换水1次,保持水质清新;控制透明度在40厘米左右,具体注水的次数和每次注水量多少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鳜鱼对酸性水质十分敏感,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施放生石灰水以调节PH。鳜鱼不耐低氧,塘中最好配备增氧机。天气闷热时,坚持中午开机1——2个小时,半夜2:00——5:00时开机2个小时左右。保证溶氧充足是提高鳜鱼种生长率和成活率的重要措施。在培育过程中,还必须遵循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定期泼洒药物,做好灭菌杀虫工作。

  (4)鳜鱼种的并塘越冬 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左右时;即可开始并塘。并塘的目的主要是把不同规格的鳜鱼种进行分类、计数囤养,以便销售或放养。通过并塘,全面了解当年的鱼种生产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下年度生产计划,并囤出鱼池及时清整,为来年生产作好准备。

  鱼种并塘时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鱼种并塘一般在水温10℃左右的晴天下进行。水温偏高,鱼类活动能力强;耗氧大;操作过程中鱼体易受伤;水温过低,封冻和下雪天不宜并塘,以免鱼因冻伤而发生死亡。二是拉网前半个月应逐渐控制池塘中饵料鱼类的数量。拉网、捕鱼、选鱼、运输等操作应小心细致,避免鱼体受伤。成鱼池(或亲鱼池)套养的鳜鱼种可随成鱼的捕捞(或亲鱼池清塘)而及时并塘。在拉网时应特别注意防止缺氧造成鳜鱼种死亡。三是选择背风向阳、面积0.1——0.2公顷、水深2米以上的鱼池作为越冬地。规格10——15厘米的鳜鱼种每公顷可囤养4.5万——7.5万尾。

  鳜鱼种并塘后仍应加强管理,使水质保持一定的肥度,并在塘中投放一定数量的饵料鱼供其摄食。在长江以北地区,严冬冰封季节长;还应采取增氧措施,防止鱼种池缺氧。

  2、其他育种方式

  (1)套养 包括成鱼池和亲鱼池套养2种,放养时间一般在每年6——7月,套养2.5——3.5厘米规格的鳜鱼夏花,每公顷放养密度为4000——7000尾。套养池平常一般不需专门投饵,利用成鱼池或亲鱼池中野杂鱼就行了,因而在夏花放养前,应对池塘中野杂鱼的数量大小作一次调查检测,如果塘内野杂鱼数量较多,则放养量可适当加大。在饲养过程中,必须注意三点:一是套养池内不宜再套养其他品种夏花,以防止小规格鱼种被其吞食;二是鳜鱼对药物较为敏感,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鳜鱼种全军覆没。因此,在使用鱼药时,要选择使用,并要精确地计算药物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温季节,更要谨慎用药,通常采用低剂量或者停止使用;三是鳜鱼对溶氧的要求比家鱼高;容易发生浮头,因而套养池的水质要求不宜过肥,特别是以肥水鱼为主的成鱼塘更要注意。因此,定期加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新、高溶氧量也是套养成败的关键措施之一。

  (2)拦养 利用小型河沟中野杂鱼较多,水质、溶氧条件比池塘优越等特点,在小到河沟的适宜地段用网截一段水面;放养一定数量的鳜鱼夏花,既可利用河沟中野杂鱼,又可获得经济价值高的鳜鱼,一般每公顷放养3000——5000尾。

  (3)网箱饲养 网箱大小以50——100平方米为宜,网目规格应根据鳜鱼夏花规格和饵料鱼大小而定。设置地点要求是避风。向阳、水面宽阔、有一定微流水的水域,网箱的箱底距水底至少在0.5米以上。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0——40尾。

  这些方式的饲养管理基本与专池培育相似。

个人工具
工具箱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