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广义的说,系指能生活在盐度为千分之三的淡水中的鱼类就可称为淡水鱼。 狭义的说,系指在其生活史中部分阶段如只有「幼鱼期」或「成鱼期」,或是终其一生都必须在淡水域中渡过的鱼类。世界上已知鱼类约有26000多种,淡水鱼约有8600余种。我国现有鱼类近3千种,其中淡水鱼有1000余种。
世界上已知鱼类约有26000多种,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大类,约占脊椎动物总数的48.1%。它们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里,淡水鱼约有8600余种。我国现有鱼类近3千种,其中淡水鱼有1000余种。
分类
以水中盐份浓度分类
最常用的分类法
初级淡水鱼
一生只能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占总全球鱼类33.1%,约8600种。
例如:鲶鱼、罗汉鱼。
次级淡水鱼
一生大部份时间生活在淡水,偶尔活动或栖息于半淡咸水、海水中的鱼类。占总全球鱼类8.1%,约2100种。
例如:吴郭鱼、大肚鱼。
周缘性淡水鱼
栖息于海水或半淡咸水,其生活史亦会在淡水中生活,或进入半淡咸水中活动的鱼类。包括溯河性鱼类、降海性鱼类及偶然进入河川生活的海水鱼。占总全球鱼类0.6%,约160种。
例如:蛇鳗、牛尾鱼。
按洄游性分类
一生都生活于淡水中且无洄游性的鱼类。
无洄游性纯淡水鱼
例如:鲶鱼、罗汉鱼。
生涯史中,某段时间生活于淡水、海洋等不同盐度的水域。
包括溯河性鱼类、降海性鱼类。
因地理而与海洋隔绝的陆封性洄游鱼类。
例如:樱花钩吻鲑、香鱼。
又可分为两类:淡水域洄游鱼类、河海洄游鱼类。
淡水域洄游鱼类
淡水鱼的生涯史中,包括洄游,都在淡水中进行。
例如:埔里中华爬岩鳅。
河海洄游鱼类
其生活史中,会经过不同盐度的栖息地。河海交界处是它们洄游必经之地。
例如:日本秃头鲨。
河口性鱼
所有生活在淡咸水交会区及海水的鱼类。
例如:棕塘鳢。
根据中国淡水鱼分类
软体鱼类。
低等鱼类。
骨胳全为软骨,鳞片为细小盾鳞,肠内有螺旋瓣。
软骨硬鳞鱼类。
硬骨鱼类。
骨胳系统为软骨性,原始鳞片为骨质菱形,尾鳍为歪形,肠内有螺旋瓣。
真骨鱼类。
现代最普通、最多、最繁盛的鱼类。
中国1050种淡水鱼中,除少数13种外,其余全为真骨鱼类。
构造
鱼鳍
鱼鳍担当著鱼类游泳的必要工具,共有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尾鳍五种。
胸鳍、腹鳍- 帮助变换方向及停止游动,维持身体平衡。有些会很特别:
弹涂鱼的胸鳍可支撑身体,甚至可当脚般走路。
背鳍、臀鳍- 维持平衡和降低阻力。
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
体色
多数淡水鱼有特别的色彩和斑纹,或者体色与周围环境一致,可隐蔽自己,或迷惑敌人及猎物,以保护自己或偷袭猎物。浅水中,鱼的体色通常背为青、绿色,腹为浅白色,这些颜色被称为消灭色,水底望上去,以为是天空,望下去,则觉是海水﹔而深水中,体色非常阴沈,常为深红、黑等色。
喜于水面结队游泳的鱼
鱼体斑纹常有纵纹,游泳时,望上去比实际上快。
例如:斑马鱼。
居住于水草、河流边的鱼鱼体斑纹多为若干深黑色的条纹,具保护色作用。
例如:台湾石。
居住洞穴的鱼
通常无色素细胞,鱼体为肉色。
例如:墨西哥盲鱼。
晚间活动的鱼
大部份鱼体颜非灰即黑,少数为红色。
例如:赤松球。
产卵期间的鱼
某些雄鱼的体色变得鲜艳,这种体色称“婚姻色”(海水鱼极少拥有婚姻色)。
例如:粗首鱲。
成年后的鱼
成年后的体色和小时候的体色有所不同。
例如:樱花钩吻鲑(小时候有明显斑纹为保护色,成年后背部变青黑色,腹部为浅白色,还有约9个椭圆形的蓝色斑点)。
器官
淡水鱼要生存,就要猎食、御敌。并不是所有鱼类都有此类器官。
触
引诱小鱼,吸引足够小鱼时,突然吸入口中。
棘
保护自己免被天敌吃去。
骨板
这种鱼骨板间的皮肤遍布颗粒状细小突起,极为粗糙,头背面在幼体具有明显的小刺。
长喙
以鱼为食,用长喙可捕捉底栖鱼
吸盘
多数由胸鳍进化而成。
让鱼可从容地吸在岩石、海藻、船底上。
发电器官
可发放电流,功效有:
电晕小鱼,再吃掉它。
保护自己,当遇上危险时发电。
联络同伴。
辨别周围情况。
例如:电鳗。
毒棘、毒腺
毒腺通常可在毒棘基部找到。
可有效防御自己,一旦被刺,腺管就会破裂,毒液便会进入伤口。
食物
淡水鱼多为草食性及杂食性,但亦有少量肉食性。
河川上游
多以昆虫、附著性藻类为食。
河川下游
常以浮游生物、有机碎屑为食。
生长习性
基本上只要有淡水的地方,就有淡水鱼居住,上至温暖宜人的温泉,下至冻入心肺的南北极,都可找到淡水鱼的踪迹。
河川上游
约海拔1500米以上,水流急。
有大量大石头构成的池塘、石隙等栖息地。
例如:鲴鱼、鰕虎。
河川中游
约海拔200-1500米。
地形会颇为复杂,有平濑、急濑、平潭、深潭、瀑布、涧道、回水等多种栖息地。
例如:石鲤、香鱼。
河川下游
水势平缓,易受污染,当地鱼常被耐污性高的外来鱼种取代。
例如:大肚鱼、琵琶鼠鱼。
游泳方式
左右摆动身体可以上下左右的自由移动,鱼鳍及鱼标帮助游动功不可没。
纵扁型的鱼
易于水平移动,机动力极佳,便于猎取食物及躲避捕食者。
例如:台湾间爬岩鳅。
线型的鱼
泳速虽慢,但可像蛇般摆动及潜行。
例如:泥鳅、黄鳝。
流线型的鱼
阻力小令到泳速飞快。
例如:剑旗鱼、鲑鱼。
繁殖
鱼的护卵方式和产卵数呈反比。越高明的护卵方式,产卵数越少,反之亦然。
鱼卵
鱼的卵分为浮性卵和沉性卵。
浮性卵- 浮于水面。
沉性卵- 沉于水底。又分为三种:黏著型、附著型、分离型。
黏著型
卵膜黏附于一起。
附著型
卵膜外有丝状物体,可附于其他物体上。
淡水鱼的卵大多为这类型。
分离型
毫无机率般散播在水底。
护卵方式
鱼护卵的方式有四种。
直接产卵于水中,不做任何保护。
守护著鱼卵。
把卵产于水底石上,雄鱼、雌鱼轮流昼夜守护。
把卵置于口中。例如:慈鲷。
把卵置于育婴袋。例如:海马。
卵胎生型。
鱼卵在雄鱼体内成长后直接以小鱼型态生出。
例如:腔棘鱼。
建巢
将产卵场用嘴打扫干净。
用嘴或鳍传送水流以免鱼卵缺氧而死。
雄鱼吐出泡沫,制成泡沫巢,提供孵卵场所。
本能
与生俱来的技能。
攻击行为
雄鱼为争夺雌鱼而互相攻击同类。
和同种或异种争取食物。
制服猎物。
保护鱼卵或幼鱼(雌鱼此时并不差于雄鱼)。
防御方式
淡水鱼的保护色
保护自己。
本有防御机制
避免遇到敌人。
隐藏
生活于洞穴、缝隙内。
将身体藏于沙中。
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体外。
吸附在其他大型物体下。
保护色- 拥有和环境一样或相近的颜色。
比目鱼为其中的表表者,处身于任何环境,即使眼盲,体色都可变得和环境一模一样。
展示警戒色
体色极为鲜艳、美丽时,通常是非常危险、适口性不佳。
用以警戒敌人不要吃用它,否则吃力不讨好。
拟态
具保护色功能,但连型态也和环境相似。
例如:杨枝鱼摇摆的动作会和身边的海藻极为相似。
次生防御行为
当遇到猎食者后的逃生机制。
退避
最普通、基本的次生防御行为。
通常躲入石隙、水草丛、海藻等地中。
十分有效,同时亦妨碍自身的活动,也不能得知猎食者何时离去。
逃逸
快速游泳。
跳出水面。
恐吓
恐吓敌人。
例如:鲀会使身体膨胀,变成一大刺球。
假死
大部份猎食者只猎取活著的生物,假死可有效躲过猎杀。
分散攻击者注意力。
某些鱼类在尾部有一大圆点,可使猎食者判断方向错误。
其他防御方式
相对地,鱼类还有很多各种千奇百怪的防御方式。
群居
遇到猎食者时,虽有部分个体被猎食,但分散时会被猎食更多的个体。
一个个体发现危险时,可立刻发出警戒信号,通知整个群体,警觉性奇高。
洄游
鱼类洄游有不少原因。可分三种﹕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
生殖洄游
为了产卵,不少鱼类都会洄游到出生地,距离可长可短。可以是﹕
外海→沿岸
溪河→河口
江河/湖泊→江河/湖泊
湖中央→湖边
……
沿岸海域有大量浮游生物可供幼鱼食用。
河口则是孵化幼鱼的良好场所。
部份鱼类于此段时间停止进食。
索饵洄游
洄游目的地有食物比较丰盛。
幼鱼成长时需大量营养,于是游到食物丰盛地方摄取食物。
有些在洄游过程中就已达到目的(索饵)。
越冬洄游
水温降低,寻找适合水温水域。
水温越低,游速越快。
水温越温,游速越慢。
其他洄游
水流量改变。
几种洄游可同时进行,主要取决于鱼类种类。
趋性
鱼儿对单向环境的刺激,动物的定向行动反应,定型反应。有:
趋光性
趋电性
趋触性(趋固性)
趋化性
趋流性
保护
淡水鱼通常居住于内陆水域,然而最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环境污染、滥垦、滥建、筑坝、任意引进非本地品种、过度捕获等问题,已令到淡水鱼的自然栖息地及水质遭受到不可弥补的破坏,令到水生动物物种及数量大幅度锐减,其中约1800种淡水鱼处于濒危状态,某些物种甚致经已绝种。若一个物种绝种,还会破坏食物链,严重影响生态平衡。
近亲繁殖会影响人类后代,这一定律同样适用于鱼类,鱼若近亲繁殖,会造成鱼类小型化。此情况常见于养鱼场。
因此,人们需积极关心保护余下饱受威胁的淡水鱼品种。
中国状况
总述
我国淡水鱼类约有800余种。其中,鲤科属种最多,有400余种,约占全部淡水鱼的二分之一;鲶科和鳅科的属种也不少,两科共有200余种,约占全部淡水鱼的四分之一;其它科如虾虎科、鳢科合鳃科等科共有200余种,约占全部淡水鱼的四分之一。
在我国的淡水鱼中,有些种类分布很广,几乎到处可见。如以水草为主要食料的草鱼、鳊鱼、三角鲂、赤眼鳟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鳙等;杂食性的鲤、鲫等;其他如花麦穗鱼、达氏蛇、银鲴、条鱼、棒花鱼、黄鳝、白鳝、花鳅、泥鳅、鲶鱼以及常见凶猛鱼类乌鳢、鳜鱼、鳡等;此外还有性情温和的肉食性鱼类翘嘴红鲌、蒙古红鲌和青鱼等。
除上述全国的广布种外,各地水域中也有不少本地区的常见种类。我国东北黑龙江及其支流中的鱼类约有90种,其中鲤科鱼类约有50种。黑龙江由于地处温带和亚寒带,多产冷水性鱼类,经济意义较大的常见种类有哲罗鱼、细鳞鱼、乌苏里白鲑、北极茴鱼、鲟鱼、达氏鳇、狗鱼及洄游性的大麻哈鱼等。此外尚有北方的特有种类亚洲胡瓜鱼、北鳅、黑龙江杜文鱼、杂色杜文鱼等。
随着地理位置南移,江河中的温带鱼类越来越多,冷水性鱼类则逐渐减少。辽河水系约有鱼类70种,其上游尚有北方种类;黄河水系约有140种,长江水系约有300种,二者的冷水鱼类极少,除常见的青、草、鲢、鳙、鳊、鲂、鳤、赤眼鳟、胭脂鱼等重要经济鱼类外,还有鲥鱼等特有种。
黄河、长江水系的上游和西北高原的一些河流,由于地形的原因,鱼的种类很是特殊,如鲤科的裂腹鱼属有13种,裸裂尻鱼属有8种。本地特有种有花斑裸鲤、新疆重唇角、中华锯倒刺鲃及白甲鱼等。
珠江水系的鱼类资源丰富,共约260余种,除全国广布种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鱼,如波鱼属、大海鲢等,华南地区特有的种属如鲮鱼、傜山鱼、四须盘、直口鲮、唐鱼、华南鲤等。
我国西南部的高原河流,如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许多地段水流湍急,鱼类资源一般。如鲤科的野鲮属、东坡鲤属、鲮属等,鳅科的平鳍鳅属、沙鳅属、科的外口鮡属等,这些都与印度、缅甸、越南、泰国的种类相同。另外裂腹鱼属、裸裂尻鱼属,巴鳅属都与西北高原的种类相同。
台湾状况
曾经面临濒临绝种的樱花钩吻鲑,历经二十年复育,全台已有六千多只,「国宝鱼」保住了。学者却发现台湾还有五十一种淡水鱼类,危急程度甚至胜于樱花钩吻鲑,前五大包括大鳞梅氏鳊、巴氏银鮈、饭岛氏银鮈、黄鳍石鲋和尾鳞微笑虾虎。
「大鳞梅氏鳊栖息地严重遭受破坏,最危急。」曾晴贤说,大鳞梅氏鳊在台湾早已绝迹,剩下金门金沙溪一小段河域可见,数量比樱花钩吻鲑还少。近来金门县府固定河床工程,让情况更加恶化,下月将以生态工法抢救。
此外,巴氏银鮈首度被纳入台湾特有种,却同时被认定「极度危急」,生存范围仅限台中乌溪,却位于鸟嘴潭工程周围,危机重重。分布在头前溪、后龙溪的饭岛氏银鮈也面临外来种侵袭。同样受到外来种威胁的还有黄鳍石鳆;看似正在微笑的尾鳞微笑虾虎,住在东南部溪流及兰屿,也面临生存危机,它们都急需保育。
林务局昨天发表国内首部《台湾淡水鱼类红皮书》,由中研院研究员邵广昭、清华大学教授曾晴贤、海洋大学教授陈义雄三人耗时五年蒐集资讯与实地探勘完成,列出五十二种受威胁淡水鱼。
另人忧心的是,湖泊、野塘鱼种正急遽下降。「日月潭已九成被外来种攻占」,曾晴贤说,危机除了外来种威胁、埤塘快速消逝,主要还是国人对鱼类认知不足,外来种大多来自宗教团体放生、钓客放流。他感叹,埤塘内青鱂鱼都不见了,许多曾是工程单位复育指标的明星物种也被纳进威胁名单,包括国道六号草屯交流道的条纹式须鲃。
不过,这次调查也发现部分族群恢复生机,包括高身铲颔鱼、鲈鳗和台湾斗鱼等。另外,也首度将包括高屏马口鱲、巴氏银鮈、沈世间爬岩鳅、屏东纵纹鱲列入台湾特有种。
《台湾淡水鱼类红皮书》五十二种受威胁鱼种中,尚有四十二种未列入保育名单,林务局表示,虽然「红皮书」不具法定犟制效力,下次野生动物保育名录检讨修订时,将优先纳入讨论,更急切需地方政府配合,别让台湾淡水鱼消失。
四大家鱼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淡水鱼王
虹鳟鱼,鲑科,是鱼类珍品。因体侧有彩虹般色素带,故名。它原产于北美洲的河流、湖泊和太平洋沿岸的水域中,经过人工驯化饲养后,成为世界上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素有淡水“鱼王”之称。
分布种类
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统计结果差异较大。据最近出版的《中国脊椎动物大全》和正在编印的《中国动物志》粗略统计,分布在中国的淡水(包括沿海河口)的鱼类共有1050种,分属于18目52科294属。其中纯淡水鱼类967种,海河洄游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68种。在这一千零五十种鱼类中,大体可分属下列四大类:
1.圆口类:这一类鱼是最原始的鱼形脊椎动物。鱼口没有真正的上下颚,口器形成吸盘,过着寄生或半寄生生活。身上没有真正的脊椎,祗有脊索。
圆口类淡水鱼
圆口类淡水鱼
从进化的时期而论,圆口类首先发见于中奥陶纪,在志留纪及下泥盆纪最为发达,至下泥盆纪则渐趋绝灭,仅有少数种类遗留至今。在我国淡水中,仅七鳃鳗属的3个种生活于东北地区黑龙江至辽河诸河流中。
2.软骨鱼类:软骨鱼类从上泥盆纪发现,至石炭纪最为发达,随着再继续进化以成为现代的鲨类与鳐类。此类鱼全身骨胳均为软骨,鳞片为细小盾鳞,肠内有螺旋瓣。这是一群低等的真正鱼类,现生软骨鱼类几乎都是生活在海洋中,仅有极个别种类生活于淡水中,其中赤魟除大量生活于海洋外,有一小群体定居于我国广西南宁至龙州的西江水系左江中,从其进化史看,赤魟为海产鱼类。据古地质考证,广西原为海洋,由于地壳的造山运动,均在新生代上第三纪上新世末期,当海水退出广西而被"陆封"定居于内陆水体中。
3.软骨硬鳞鱼类:此类鱼属硬骨鱼类,但骨胳系统为软骨性。体表鳞片表现为骨质菱形的原始鳞片,尾鳍为歪形,肠内具螺旋瓣。原始软骨硬鳞鱼类出现于泥盆纪,在地球上生存了相当长时间,到中生代大部分种类绝灭。现生的鲟鱼类出现于白垩纪,现在生存的种类不多,仅分布于高纬度的北冰洋区,我国淡水中生活着白鲟科的一种和鲟科2属8种。
4、真骨鱼类:这是现生的普通习见、真正的鱼类,为现代最蘩盛的鱼类,中国的一千另五十种淡水鱼类中,除少数种(13种)外,几乎都属真骨鱼类。中国的淡水鱼类以鲤形目为主,尤其是鲤科鱼类约占总数的一半。其中鲱形目1科3属5种,鲑形目6科17属32种,鳗鲡目1科1属2种,鲤形目6科170属740种,鲇形目10种27属110种,鳉形目2科3属4种,颌针鱼目1科1属4种,鳕形目1科1属1种,刺形目1科2属2种,鲻形目1科3属7种,合鳃鱼目1科1属1种,鲈形目12科51属110种,鲉形目1科4属8种,鲽形目3科3属5种,鲀形目1科2属6种,总数为15目49科1037种。
真骨鱼类出现于侏罗纪,在白垩纪时,古代真骨鱼类进化为现代真骨鱼类其形态结构起了较大变化。头骨的上下颌普遍缩短,高级类型的上颌骨特化为没有牙齿的骨棒,牙齿集中到前颌骨上,尾鳍变成了完全对称尾或称正形尾,内骨骼高度骨化,奇鳍和偶鳍均表现出各式各样的形状,腹鳍也常常由腹部移到紧挨头部,鳞片变得很薄,呈圆形。真骨鱼类的内外结构均具备了完善的水生适应构造,从白垩纪开始,沿着许多的辐射适应的路线发展,使它们成为地球表面一切水域的生活者。
动物价值
营养价值
●鳙、鲢鱼提供健康所需脂肪酸
鲢、鳙鱼是淡水养殖的重要品种,其肌肉中含有大量的n-6必需脂肪酸和抗动脉硬化的n-3系列脂肪酸。浮游植物是脂肪酸的最初来源,而鱼类的脂肪酸组成受饵料中脂类的影响。如果在鲢、鳙鱼中能将饵料中的18碳n-6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去饱和并延长为20碳和22碳去饱和脂肪酸。摄食浮游生物的鲢、鳙鱼富含20碳5烯酸和22碳6烯酸,草鱼、鲤鱼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试验证明:常食鲢、鳙鱼对人体健康有益,可预防动脉硬化,尤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
●鳙鱼头豆腐汤能健脑
鳙鱼头豆腐汤,不仅汤浓味鲜,而且食之对补脑益寿颇有好处。常喝鱼头豆腐汤之所以能健脑,关键在于鳙鱼头和嫩豆腐均为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二者均含有丰富的健脑物质-卵磷脂,该物质可增加记忆、思维和分析能力,让人变得聪明。
营养学家对鳙鱼头做过化学分析,表明鳙鱼头是众多鱼头中的上品,其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脑的发育极为重要,可增进大脑细胞活跃,使判断力增强。因此,常吃鳙鱼头豆腐汤不仅可以健脑,而且中老年人常吃还可延缓脑力衰退。
●吃鱼吃出健康来
鱼营养丰富,食之有味,对人体有保健功能。人们爱吃鱼,但鱼的种类多,不同的鱼具有不同的保健功能,并不是人人清楚。这里介绍几种常见淡水鱼的保健功能。
鳙鱼,有暖胃养血、祛头风、益脑髓之功效,对月经不调痛经及风邪所致的头晕眼花和产后头痛、头晕有一定的疗效。
草鱼,有暖胃平肝祛风等功能,是温中补虚养生食品。
鲮鱼,具有健筋骨、补中开胃、活血引气、逐水利湿的作用。
鲢鱼,有温中益气、暖胃、润肌肤等功能,是温中补气养生食品。
观赏价值
世界最早饲养的观赏鱼—金鱼
金鱼是世界上最早开发的观赏鱼,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观赏鱼之一。金鱼原产于中国,最早发现其观赏价值而饲养可追溯到宋朝初年,人们在天然水体中发现野生的红鲫鱼,将其移入鱼池中饲养,使其繁殖后代,并开始选种和培育,经历了近八百年的时间,通过池养、盆(缸)养等阶段,逐渐家化成为现代品种繁多的金鱼家族。
金鱼的品系大体可分为草种、文种、龙种、蛋种和龙背种五大类。
1.草种金鱼:又称金鲫种。它是金鱼的祖先,外观体形似鲫鱼,身体扁平纺锤形,背鳍正常,尾鳍单一。
草种分两型,一类短尾为金鲫型,另一类长尾燕尾型。
2.文种金鱼:一般身体较短,各鳍较长,又背鳍,尾鳍分叉为四;眼球平直不突出。名贵品种有鹤顶红、珍珠、虎头等。
文种分六大类:头顶光滑为文鱼型;头顶部具肉瘤为高头型;头顶肉瘤发达包向两颊,眼陷于肉内为虎头型;鼻膜发达形成双绒球为绒球型;鳃盖翻转生长为翻转型;眼球外带有半透明的泡为水泡眼型。
3.龙种金鱼:外形与文种相似,不同处为眼球凸出于眼眶外。自古以来视龙种为金鱼正宗。龙种金鱼有50多个品种,名贵品种有风尾龙睛、黑龙睛、喜鹊龙睛、玛瑙眼、葡萄眼、灯泡眼等。
龙种分七型:光顶光滑为龙睛型;头顶部具肉瘤为虎头龙睛型;鼻膜发达形成双绒球为龙球型;鳃盖翻转生长为龙睛翻鳃型;眼球微凸,头呈三角形为扯旗蛤蟆头型;眼球向上生长为扯旗朝天龙型;眼球角膜突出为灯泡眼型。
4.蛋种金鱼:外形与鲫鱼有较大差异。体短而肥,眼球不凸出,背部平直无背鳍。名贵品种有红蛋、绒球蛋、凤蛋、水泡眼、狮子头等。
蛋种分七型:尾短为蛋鱼型;尾长为蛋凤型;头部肉瘤仅限于顶部为鹅头型;头部肉瘤发达并包向两颊,眼陷于肉内为狮头型;鼻膜发达形成双绒球为蛋球型;鳃盖翻转生长为翻鳃型;眼球外带半透明泡为水泡眼型。5.龙背种金鱼:外形与蛋种相似,不同处为眼球凸出于眼眶外。名贵品种有朝天龙、龙背、龙背灯泡眼、虎头龙背灯泡眼、蛤蟆头等。
龙背种分七型:尾短为龙背型;头顶具肉瘤为虎头龙背型;鼻膜发达形成双绒球为龙背球型;头呈三角形为蛤蟆头型;眼向上生长为朝天龙型;鳃盖翻转生长为龙背翻鳃型;角膜凸出为龙背灯泡眼型。
世界之最
最大淡水鱼
来自17个国家的科学家将对世界最大的淡水鱼类进行研究,以寻求更好的淡水生态物种保护方法。寻找世界最大淡水鱼的科学活动以东南亚的湄公河为起点,研究人员还将继续向更远更宽的范围搜索,将从亚马逊河一直到达蒙古草原周围的河流。他们的目标是:评估巨型鲶鱼、黄貂鱼、雀鳝、鲤鱼、鲑鱼、鲟鱼和其它至少可以生长到2米长100公斤重的淡水鱼种类的保护状况。
据科学家猜测,由于捕捞过度和生活环境被破坏,许多水生巨物的生存已经受到严重威胁。但是,因为这些鱼一般生活在偏僻地区黑暗的深水中,所以人们对它们知之甚少。
研究人员也希望通过这次调查确定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种类。根据吉尼斯世界记录,目前世界上最大淡水鱼的记录保持者是湄公河巨型鲶鱼,可能与之一争高下的挑战者是来自柬埔寨一条大河的黄貂鱼和来自中国长江的中华鲟。
这项科学活动由世界野生动物基金(WWF)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共同支助,由来自17个国家的一百多位科学家组成。WWF淡水保护生物学家罗宾-艾贝尔说,这项研究应该有助于确定需要优先保护的动物种类,并且提高人们对这些知之甚少的种类的认知度。她说:“这些巨鱼种类相当于淡水中的大象和犀牛。如果在陆地上的我们可以随处看见它们,那么一旦它们消失后,这个世界也不会维持多久。这项研究将给我们新的视角,去了解这些物种的生活习性和生存威胁。”
生物学家埃达-浩甘是这项研究的主要科学家,他也是一位世界野生动物保护者,埃达说:“这是第一次对世界上所有的巨型淡水鱼进行调查研究,与过去对珊瑚礁和深海的研究一样,这项研究也将成为通向人们很少看见的奇妙水下世界的一个窗口。”
浩甘目前在柬埔寨的湄公河流域收集数据资料,这个地区是许多淡水巨鱼的家乡,这儿的湄公河巨型鲶鱼重量可达300多公斤,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值得注意的湄公河巨鱼种类,包括巨型鲤鱼,Pangasius 鲶鱼和巨型黄貂鱼。下个月浩甘和其他研究员将沿着柬埔寨湄公河搜寻关于过去和当前这些巨型鱼类分布状况的线索,科学家们将询问当地渔夫以确定这些鱼可能出现的地点。
湄公河巨型鲶鱼被认为是东南亚最有绝种危险的鱼类,去年世界保护联合会将其列入了濒危物种的名单。
浩甘认为,这种鱼的灭绝危险主要来自过度捕捞,大坝建筑和存在争议的湄公河航海工程,他提到:“湄公河航海工程在巨型鲶鱼产卵的地方进行挖泥和爆破作业,这对巨型鲶鱼的生存来说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浩甘指出,像巨型鲤鱼这样的物种,一旦长到300公斤,它们就对捕鱼的负面影响极其敏感,因为它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长到性成熟期。他说:“这种大鱼拥有巨大的生殖潜力,一个好的产卵年可能对数量造成极大的变化,但是捕杀过多的成年鱼,也可能使数量急剧锐减。”
科学家认为,巨型黄貂鱼在湄公河这样的河流中也有灭绝的危险。有报道说这种鱼可以达到500公斤,5米长,如果真是如此,那它就超过了目前的世界记录保持者湄公河巨型鲶鱼。
浩甘说:“根据渔夫的原始报告,我们相信大黄貂鱼可能仍然出现在柬埔寨北部的深水池中,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人明确表示发现了这个种类。”
淡水鱼之最
最大鲶鱼
一条被捕于泰国湄公河的巨型鲶鱼,重293公斤。
“杀手库诺”(Kuno the Killer),一条鲶鱼,发现泰国湄公河的巨型鲶鱼前,于以往被认最大的淡水鱼,因呑过一只狗而闻名世界。
大头鱼
最有名最毒
河鲀
最小食用
海蜒
十大凶猛
亚马逊河鱼
白鲟
大头鱼
尼罗河鲈鱼
新几内亚鲈鱼
哲罗鱼
六须鲇
巨骨舌鱼
大鳞大马哈鱼
鳄雀鳝
养育
淡水鱼混养是在水库、池塘投放鱼种的过程中,逐年增加异种、异龄鱼的混养比例的-种饲养方式。从目前鲜鱼市场看,淡水鱼混养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淡水鱼混养的好处有。
(1)充分利用水体
水库和池塘的水体是-个立体空间,特别是池塘,大多数面积小,深度浅,一般只有水层区和水底区之分。在投放鱼种时,根据养殖鱼类各自的生活习性,合理搭配各种鱼种、鱼龄的放养比例使养殖水体中呈现"池塘如楼房,层层鱼游荡"的生动活泼的景象,使水体得到充分使用。
(2)广泛利用饵料
淡水鱼的饵料包括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水体中的天然饵料为浮游生物、底栖动物以及底生藻类和有机屑三大类;人工投喂饲料为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要达到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水中天然饵料和提高人工投料利用率的目的,就必须在同一水体同时养殖各种食性的鱼类,以确保各类饵料资源都能分别为各种生活习性鱼类所利用,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成本,增加产量。
(3)利用鱼类共生
淡水鱼混养可以以草鱼为主,兼养鲤鱼、白鲢、花鲢、鲫鱼、罗非鱼、鳝鱼、甲龟等十几种鱼类,这些鱼类混养在同一水体中除投喂一定的饲料外,还可以通过"自体施肥"来获得食料。因以养草鱼为主,投喂的日粮主要是牧草。草鱼吃剩下的碎渣沉淀到水底,成为鲤鱼、罗非鱼等杂食性鱼类的饵料,而草鱼、鲫鱼、罗非鱼不断地排出粪便,增加了水质的肥性,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鲢鱼,鳙鱼提供了饵料。鲢鱼、鳙鱼摄食浮游生物,有效地防止了因浮游生物过多而导致水体过肥,为草鱼的生长提供了保障。黄鳝、甲鱼等在养殖过程中能够翻松底泥,加速有机质分解,为鱼类提供饵料。
(4)节省育种费用
混养成鱼的水塘,实行异种、异龄鱼不同规格套养,既不影响成鱼的生长,又可扩大鱼种来源,在某种程度上解决鱼种供应问题,节省购种费用。而且,这种养殖不需要增加鱼种池和管理人员,省地、省工、省成本。
(5)效益好
淡水鱼混养,不仅年均鱼产量有较大幅度地提高,而且上市的鲜鱼品种也明显增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疾病防治
近年来,由于养殖户盲目追求淡水鱼的产量,提高养殖密度以及颗粒饲料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发生比较多。
症状与诊断患病早期,病鱼口腔、腹部、鳃盖、眼眶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而后病情加重,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解剖时可见肝、脾肿大,肠道充血、无食,鳃丝灰白,严重时鳃丝呈紫色,末端腐烂。3—4月份,病鱼多表现为头、口腔、鳃盖、眼眶等部位以及鱼体表两侧充血发炎。5月份以后病鱼多表现为鳃盖下缘、鳍基和内脏充血发炎。
发病原因 (1)放养密度高;(2)池塘水质差;(3)近亲繁殖,导致鱼种体质下降;(4)过多投喂商品饲料,天然饲料少导致鱼体内脂肪过多、抵抗力下降、死亡率增高;(5)养殖户缺乏防病意识,乱扔病死鱼导致天然水域病原体增多;(6)冬季拉网过程中,消毒工作不到位导致病原体入侵鱼体受伤部位发病。
预防措施食场周围定期消毒,发现病情及时处理。将病死鱼及时捞出深埋,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消毒。及时开启增氧机、加注新水。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提高鱼体抗病能力。控制投喂量,保持良好水质。
治疗措施 (1)内服硫酸庆大霉素每100公斤鱼体重用5支,对治疗鲫鱼、鳊鱼出血病效果显著。(2)锚头鱼蚤等寄生虫感染也会诱发此病,第一天杀灭鱼体外寄生虫;第二天使用水体消毒剂消毒,隔天再消毒1次;同时每公斤饲料中拌入2——2.5克恩诺沙星,连喂5——7天(投药前应停食1天);第六天左右全池用生石灰化浆泼洒1次调节水质。
白皮病
白皮病亦称“白尾病”,细菌性鱼病之一。该病主要是水质不好、使病菌繁衍,或是在养殖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病菌趁机侵入引起的。
病原体:白皮假单胞菌,大小为0.8X0.4微米。
流行情况:是花鲢、白鲢鱼种阶段的主要疾病之一,每年6——8月份为流行季节,尤其在夏花分塘前后,因操作不慎,碰伤鱼体或外表有大量车轮虫等原生动物寄生而损伤鱼体时,病原菌趁机而入,导致爆发流行。主要危害鲢鱼及鳙鱼,草鱼和青鱼有时也可受害从发病到死亡只要2——3天时间,死亡率高达50%以上。
病症:发病初期,病鱼背鳍下方或尾柄处出现白点,尾柄处发白,并迅速蔓延扩大。随着病情发展,以致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俗称“白皮花腰”。病情严重时,病鱼的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即死亡。
病程:病程短,发病时来势凶猛,流行地区广,从发病到死亡仅2——3天,死亡率高,鱼种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每年5——8月为流行期。
防治方法:1.预防措施:一、池塘要彻底清塘,发病季节要挂药篓或投药饵预防;二、夏花苗应及时分塘,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发现体表有寄生虫时,应及时杀灭;保持鱼池水质清洁,不使用未发酵的粪肥。
预防:1)彻底清池消毒,定期喷洒霉菌净25ml/亩·米或二硫氰基甲烷25ml/亩·米;
2)内服:氟苯尼考粉或鱼畅欢+高能免疫VC拌饵投喂。连用5-7天。
治疗:上述方案加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