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苯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在11:57 2008年5月23日由Wangfeifeitian (Talk | 贡献)所做的修订版本
(差异) ←更早版本 | 查看当前版本 (差异) | 更新版本→ (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文名称:乙酰苯 英文名称:Acetyl benzene;Phenyl methyl detone 别 名:苯乙酮;甲基苯基甲酮

理化常数:

分子式 C8H8O;C6H5COCH3 外观与性状 无色或淡黄色低熔点固体,低挥发性,有水果香味 分子量 120.14 蒸汽压 0.133kPa/15℃ 闪点:82℃ 熔 点 19.7℃ 沸点:202.3℃ 溶解性 不溶于水,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不溶于甘油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1.03(20℃);相对密度(空气=1)4.14 稳定性 稳定 危险标记 主要用途 用于制造香皂和纸烟,也用作有机化学合成的中间体,纤维树脂等溶剂和塑料的增塑剂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人吞服本品可发生麻醉的止痛作用。对人的危害主要是对眼和皮肤的刺激作用,可引起皮肤局部灼伤。除热蒸气外,一般吸入和在工业操作过程中不会引起中毒危害。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50900~3000mg/kg(大鼠经口);1070mg/kg(小鼠腹腔内)
 危险特性: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的危险。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实验室监测方法:

色谱/质谱法《固体废弃物试验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环境标准: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5mg/m3(皮) 前苏联(1975) 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最大允许浓度 0.003mg/m3(最大值、昼夜均值) 前苏联(1975) 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0.1mg/L 空气中嗅觉阈浓度 2ppb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泄漏应急处理:

 切断火源。戴好防毒面具,穿一般消防防护服。用清洁的铲子收集于干燥净洁有盖的容器中,在专用废弃场所深层掩埋。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废弃物处置方法: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防毒面具。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食入:误服者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灭火方法: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