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糯白毫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17:09 2010年11月20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Foodbk (Talk | 贡献)

←上一个
当前修订版本 (00:59 2017年6月29日) (编辑) (undo)
Lmjiao (Talk | 贡献)
(新页面: category:食品category:ncategory:茶叶   南糯白毫,因产于世界“茶树王”所在地——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南糯山而得名。创制于1981...)
 
第1行: 第1行:
-<!--请按照以下格式填写,注意只在等号(=)后填写内容,并预览、保存,不要任意修改格式、删除符号-->+[[category:食品]][[category:n]][[category:茶叶]]
-{{公司介绍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下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南糯白毫,因产于世界“茶树王”所在地——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南糯山而得名。创制于1981年,连续两处被评为中国名茶。其主要工序分摊青,杀青,揉捻和烘干四道工序。其吕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结,有锋苗,身披白毫,香气馥郁清纯,滋味浓厚醇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经饮耐泡。饮后口颊留芳,生津回甘。
-|介绍 =杭州兴伟塑业有限公司是一次性杯子、一次性碗、碟、[[豆浆]]杯、饮料封口杯、一次性饭盒、[[豆腐]]盒等产品专业生产加工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总部设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陈家木桥2号路,杭州兴伟塑业有限公司拥有完整、[[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杭州兴伟塑业有限公司的诚信、实力和产品质量获得业界的认可。欢迎各界朋友莅临杭州兴伟塑业有限公司参观、指导和业务洽谈。+
-|主营产品或服务= 一次性杯子;一次性碗、碟;豆浆杯;饮料封口杯;一次性饭盒;豆腐盒;+
-|主营行业 = 塑料包装制品 塑料容器 饮料包装+
-|企业类型 =私营有限责任公司+
-|经营模式 =生产加工+
-|注册资本 = 人民币 50 万+
-|公司注册地 = 中国 浙江 杭州+
-|员工人数 = +
-|公司成立时间 = 2010 年+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郁连富+
-|主要客户 = +
-|年营业额 =+
-|主要经营地点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陈家木桥2号路+
-|主要市场 =+
-|经营品牌 =+
-|管理体系认证 =+
-|公司主页 =+
-}}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上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公司工商注册信息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下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茶叶简介
-|公司名称 = 杭州兴伟塑业有限公司+ 
-|注册号 =330184000111377+  南糯白毫茶条紧结、壮实、匀整,白毫密布而耀眼,茶汤清澈,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回味甘美,爽口润喉。南糯白毫产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南糯山。这里,哀牢山余脉绵延、澜沧江碧水长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是茶树优良的生长环境,能促进茶叶内含有效物质的蓄积。因此南糯山所产茶叶质地特佳,独具风味,南糯白毫成为云南省茶叶中的珍品。茶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气候宜人,温差明显,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腐殖质层厚,矿物质含量丰富。 南糯白毫采摘以一芽二叶为标准,主要工艺分摊青、杀青、揉捻和烘干四道工序。南糯白毫,中国名茶,外形条索紧结,有锋苗,身披白毫,香气馥郁清纯,滋味浓厚醇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经饮耐泡。饮后口颊留芳,生津回甘。南糯白毫,因产于世界“茶树王”所在地——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南糯山而得名。创制于198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名茶。
-|注册地址 =中国浙江杭州余杭区临平街道陈家木桥社区+ 
-|法定代表人 =郁连富+  一九八二年六月,在商业部召开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经过专家鉴定,从各地推荐的众多优质绿茶、花茶中,评选出全国名茶三十种。南糯白毫光荣获选,榜上有名。
-|注册资本 =人民币50万元+ 
-|企业类型 = 私营有限责任公司+  生态环境
-|成立日期 = 2010年01月27日+ 
-|营业期限 = 2010-01-27 至 2030-01-26+  南糯山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凤尾竹婀娜多姿,涌翠泻玉的茶树,沿山坡铺排到云际。这里终年云雾飘渺,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8-21℃,昼夜温差明显,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土壤肥沃,腐殖质层厚达50厘米左右,俗有海绵地之称。矿物质含量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适宜于茶树生长。 南糯白毫采自云南大叶种,优良品种的大叶种茶树通常外形芽叶肥硕、叶质柔嫩,具有很多茸毫,富含茶多酚,咖啡碱等成份,为南糯白毫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经营范围 =塑料制品生产。 塑料制品销售。+ 
-|登记机关 = 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余杭分局+  南糯白毫属烘青型绿茶。一般只采春茶,3月上旬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主要工艺分摊青、杀青、揉捻和烘干四道工序。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结,有锋苗,身披白毫,香气馥郁清纯,滋味浓厚醇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经饮耐泡。饮后口颊留芳,生津回甘。难怪人们饮后吟诗道:“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十里外,味在一杯中。”
-|年检时间 = + 
-}}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上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采制方法
-==分类==+ 
-[[Category:私营有限责任公司]] [[Category:生产加工]] [[Category:中国]] [[Category:浙江]] [[Category:杭州]]+  中国对采茶机的研究是五十年代末期开始的,近年来进展较快。机器采茶已在部分地区和国营茶场较大面积上试用,全国不少专业研究机构也对机采问题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已取得一定成果。
 + 
 +  采茶机类型与采摘效果
 + 
 +  中国研制并已提供生产上试用、试验的机型有十余种。采茶机的工作原理均属切割式。基本型式有往复切割式、螺旋滚刀式、水平旋转钩刀式三种。动力来源分机动、电动、手动三种。
 + 
 +  采茶机的工效与茶芽生长情况、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及采茶机采摘幅宽度关系较大。机采的生产效率一般要比手采高6-15倍。如江苏芙蓉茶场机动螺旋滚动式采茶机(采摘幅宽270毫米,每台两人轮换工作),台时产量为80-100斤鲜叶,较手采提高15倍。湖北省74-I型手摇软轴传动采茶机(采摘幅270毫米,两人操作),台时产量为73斤鲜叶,较采提高6-8倍。上海农机所和我所试制的JW机动往复切割有茶机(幅宽300毫米,两人操作),台时间量为80-90斤鲜叶,比手采提高10倍左右。
 + 
 +  采茶机的采摘质量,以往复切割式为好,完整芽叶可达60-70%,加上破碎但能制茶的部分鲜叶,可制率达85-90%。水平旋转钩刀式采茶机的完整芽叶为40-55%,可制率在75%以上。螺旋滚切式采茶机的完整芽叶只有30-40%,可制率在50%以上。
 + 
 +  机采茶树树冠的培养
 + 
 +  现有研制的采茶机,没有选择性,只能采摘树冠而上的芽叶。如果茶树树冠不平整,发芽不整齐,生长势不旺盛,往往影响机采的效果,而且也会影响茶叶的质量。因此,必须对机采茶树树冠进行必要的培养,以适应机械采摘。准备实寿机采的茶树,一般应视茶树的生长势和树冠平整度等具体情况,进行深修剪或轻修剪,剪后即可机采,约经二、二年机采后,机采树冠便可形成。根据研究资料和国外的经验,机采茶树树冠的高度,以60-90厘米为宜,过高过低都不便机械操作。如树高超过一米,则应进行深修剪。
 + 
 +  采用何种树冠形状,最适于机械采摘?这是需要从南糯白毫单产、劳动强度、采茶工效等进行综合考虑的问题。树冠形状对茶叶产量的影响,各地的研究结果,不甚一致,有的以弧形产量为高,有的则以水平形产量为高,但一般差异不大显著。从劳动强度、采摘工效考虑,弧形树冠便于机采。因此,一般认为灌木型茶树,宜采用弧形树冠;小乔木型茶树,则可用用水平形树冠。
 + 
 +  机械采茶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
 + 
 +  采茶机在中国使用时间很短,目前,使用面积还不大,处于试验和试用阶段。因此,尚缺乏完整和系统的资料。但在试验和试用过程中,也初步发现了一些问题,取得了一些经验。
 + 
 +  制茶工序
 + 
 +  南糯白毫采制技术,与其他名茶不同。春茶于谷雨后开园,新梢已形成“开面”,采摘标准以对夹二、三叶和一芽二、三叶为主。鲜叶采回后及时板片,将嫩叶(未开面)、老叶(已开面)分离出来炒制瓜片,芽、茎梗和粗老叶炒制“针把子”,作副产品处理。 生锅与熟锅:炒茶锅口径约70厘米,呈30度倾斜,两锅相邻,一生一熟。生锅温度100℃左右,熟锅稍低。投叶量约100克,嫩片酌减,老叶稍增。鲜叶下锅后用竹帚或芦花帚翻炒1—2分钟,主要起杀青作用,炒至叶片变软时,将生锅叶扫入熟锅,整理条形,边炒边拍,使叶子逐渐成为片状,用力大小视鲜叶嫩度不同而异,嫩叶要提炒轻翻,帚把放松,以保色保形。炒老叶则帚把要带紧,以轻拍成片。炒至叶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时即可出锅,及时上烘。
 + 
 +  毛火:用烘笼炭火,每笼投叶约1.5公斤,烘顶温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干即可。拣去黄页、漂叶、红筋、老叶后,将嫩片、老片混匀。
 + 
 +  小火:最迟在毛火后一天进行,每笼投叶2.5—3公斤,火温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干即可。
 + 
 +  老火:又叫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焙,对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极大。老火要求火温高,火势猛。木炭要先排齐挤紧,烧旺烧匀,火焰冲天。每笼投叶3—4公斤,由二人抬烘笼在炭火上烘焙2—3秒钟,即抬下翻茶,依此抬上抬下,边烘边翻。为充分利用炭火,可2—3只烘笼轮流上烘。热浪滚滚,人流不息,实为中国茶叶烘焙技术中别具一格的“火功”。每烘笼茶叶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笼拉来拉去,一个烘焙工一天要走十多公里。直烘至叶片绿中带霜时即可下烘,趁热装入铁筒,分层踩紧,加盖后用焊锡封口贮藏。
 + 
 +  保健功能
 + 
 +  南糯白毫的化学成分具有非常的保健作用。其化学成分是由3.5-7.0%的无机物和93-96.5%的有机物组成。茶叶中的无机矿质元素约有27种,包括磷、钾、硫、镁、锰、氟、铝、钙、钠、铁、铜、锌、硒等多种。南糯白毫中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有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有机酸、色素、香气成分、维生素、皂苷、甾醇等。 南糯白毫中含有20-30%的叶蛋白,但能溶于茶汤的只有3.5%左右。叶中含有1.5-4%的游离氨基酸,种类达20多种,大多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茶叶中含有25-30%的碳水化合物,但能溶于茶汤的只有3-4%。茶叶中含有4-5%的脂质,也是人体必需的。
 + 
 +  含较多的氨基酸、糖类、钙、磷、铁、碘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份,对防治缺碘症、肺病、高血脂、动脉硬化、慢性气管炎等都有药用价值。
 + 
 +  传说故事
 + 
 +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这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宫山上的一口龙井旁有几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但都有去无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刚、志诚和志玉。三人商定轮流去找仙草。这一天,大哥来到洞宫山下,这时路旁走出一位老爷爷告诉他说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上山时只能向前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但忽听一声大喊“你敢往上闯!”,志刚大惊,一回头,立刻变成了这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头。志诚接着去找仙草。
 + 
 +  在爬到半山腰时由于回头也变成了一块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了志玉的头上。她出发后,途中也遇见白发爷爷,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等话,且送她一块烤糍粑,志玉谢后继续往前走,来到乱石岗,奇怪声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终于爬上山顶来到龙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井水浇灌仙草,仙草开花结子,志玉采下种子,立

当前修订版本

  南糯白毫,因产于世界“茶树王”所在地——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南糯山而得名。创制于1981年,连续两处被评为中国名茶。其主要工序分摊青,杀青,揉捻和烘干四道工序。其吕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结,有锋苗,身披白毫,香气馥郁清纯,滋味浓厚醇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经饮耐泡。饮后口颊留芳,生津回甘。

  茶叶简介

  南糯白毫茶条紧结、壮实、匀整,白毫密布而耀眼,茶汤清澈,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回味甘美,爽口润喉。南糯白毫产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南糯山。这里,哀牢山余脉绵延、澜沧江碧水长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是茶树优良的生长环境,能促进茶叶内含有效物质的蓄积。因此南糯山所产茶叶质地特佳,独具风味,南糯白毫成为云南省茶叶中的珍品。茶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气候宜人,温差明显,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腐殖质层厚,矿物质含量丰富。 南糯白毫采摘以一芽二叶为标准,主要工艺分摊青、杀青、揉捻和烘干四道工序。南糯白毫,中国名茶,外形条索紧结,有锋苗,身披白毫,香气馥郁清纯,滋味浓厚醇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经饮耐泡。饮后口颊留芳,生津回甘。南糯白毫,因产于世界“茶树王”所在地——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南糯山而得名。创制于198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名茶。

  一九八二年六月,在商业部召开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经过专家鉴定,从各地推荐的众多优质绿茶、花茶中,评选出全国名茶三十种。南糯白毫光荣获选,榜上有名。

  生态环境

  南糯山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凤尾竹婀娜多姿,涌翠泻玉的茶树,沿山坡铺排到云际。这里终年云雾飘渺,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8-21℃,昼夜温差明显,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土壤肥沃,腐殖质层厚达50厘米左右,俗有海绵地之称。矿物质含量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适宜于茶树生长。 南糯白毫采自云南大叶种,优良品种的大叶种茶树通常外形芽叶肥硕、叶质柔嫩,具有很多茸毫,富含茶多酚,咖啡碱等成份,为南糯白毫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南糯白毫属烘青型绿茶。一般只采春茶,3月上旬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主要工艺分摊青、杀青、揉捻和烘干四道工序。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结,有锋苗,身披白毫,香气馥郁清纯,滋味浓厚醇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经饮耐泡。饮后口颊留芳,生津回甘。难怪人们饮后吟诗道:“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十里外,味在一杯中。”

  采制方法

  中国对采茶机的研究是五十年代末期开始的,近年来进展较快。机器采茶已在部分地区和国营茶场较大面积上试用,全国不少专业研究机构也对机采问题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已取得一定成果。

  采茶机类型与采摘效果

  中国研制并已提供生产上试用、试验的机型有十余种。采茶机的工作原理均属切割式。基本型式有往复切割式、螺旋滚刀式、水平旋转钩刀式三种。动力来源分机动、电动、手动三种。

  采茶机的工效与茶芽生长情况、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及采茶机采摘幅宽度关系较大。机采的生产效率一般要比手采高6-15倍。如江苏芙蓉茶场机动螺旋滚动式采茶机(采摘幅宽270毫米,每台两人轮换工作),台时产量为80-100斤鲜叶,较手采提高15倍。湖北省74-I型手摇软轴传动采茶机(采摘幅270毫米,两人操作),台时产量为73斤鲜叶,较采提高6-8倍。上海农机所和我所试制的JW机动往复切割有茶机(幅宽300毫米,两人操作),台时间量为80-90斤鲜叶,比手采提高10倍左右。

  采茶机的采摘质量,以往复切割式为好,完整芽叶可达60-70%,加上破碎但能制茶的部分鲜叶,可制率达85-90%。水平旋转钩刀式采茶机的完整芽叶为40-55%,可制率在75%以上。螺旋滚切式采茶机的完整芽叶只有30-40%,可制率在50%以上。

  机采茶树树冠的培养

  现有研制的采茶机,没有选择性,只能采摘树冠而上的芽叶。如果茶树树冠不平整,发芽不整齐,生长势不旺盛,往往影响机采的效果,而且也会影响茶叶的质量。因此,必须对机采茶树树冠进行必要的培养,以适应机械采摘。准备实寿机采的茶树,一般应视茶树的生长势和树冠平整度等具体情况,进行深修剪或轻修剪,剪后即可机采,约经二、二年机采后,机采树冠便可形成。根据研究资料和国外的经验,机采茶树树冠的高度,以60-90厘米为宜,过高过低都不便机械操作。如树高超过一米,则应进行深修剪。

  采用何种树冠形状,最适于机械采摘?这是需要从南糯白毫单产、劳动强度、采茶工效等进行综合考虑的问题。树冠形状对茶叶产量的影响,各地的研究结果,不甚一致,有的以弧形产量为高,有的则以水平形产量为高,但一般差异不大显著。从劳动强度、采摘工效考虑,弧形树冠便于机采。因此,一般认为灌木型茶树,宜采用弧形树冠;小乔木型茶树,则可用用水平形树冠。

  机械采茶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

  采茶机在中国使用时间很短,目前,使用面积还不大,处于试验和试用阶段。因此,尚缺乏完整和系统的资料。但在试验和试用过程中,也初步发现了一些问题,取得了一些经验。

  制茶工序

  南糯白毫采制技术,与其他名茶不同。春茶于谷雨后开园,新梢已形成“开面”,采摘标准以对夹二、三叶和一芽二、三叶为主。鲜叶采回后及时板片,将嫩叶(未开面)、老叶(已开面)分离出来炒制瓜片,芽、茎梗和粗老叶炒制“针把子”,作副产品处理。 生锅与熟锅:炒茶锅口径约70厘米,呈30度倾斜,两锅相邻,一生一熟。生锅温度100℃左右,熟锅稍低。投叶量约100克,嫩片酌减,老叶稍增。鲜叶下锅后用竹帚或芦花帚翻炒1—2分钟,主要起杀青作用,炒至叶片变软时,将生锅叶扫入熟锅,整理条形,边炒边拍,使叶子逐渐成为片状,用力大小视鲜叶嫩度不同而异,嫩叶要提炒轻翻,帚把放松,以保色保形。炒老叶则帚把要带紧,以轻拍成片。炒至叶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时即可出锅,及时上烘。

  毛火:用烘笼炭火,每笼投叶约1.5公斤,烘顶温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干即可。拣去黄页、漂叶、红筋、老叶后,将嫩片、老片混匀。

  小火:最迟在毛火后一天进行,每笼投叶2.5—3公斤,火温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干即可。

  老火:又叫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焙,对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极大。老火要求火温高,火势猛。木炭要先排齐挤紧,烧旺烧匀,火焰冲天。每笼投叶3—4公斤,由二人抬烘笼在炭火上烘焙2—3秒钟,即抬下翻茶,依此抬上抬下,边烘边翻。为充分利用炭火,可2—3只烘笼轮流上烘。热浪滚滚,人流不息,实为中国茶叶烘焙技术中别具一格的“火功”。每烘笼茶叶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笼拉来拉去,一个烘焙工一天要走十多公里。直烘至叶片绿中带霜时即可下烘,趁热装入铁筒,分层踩紧,加盖后用焊锡封口贮藏。

  保健功能

  南糯白毫的化学成分具有非常的保健作用。其化学成分是由3.5-7.0%的无机物和93-96.5%的有机物组成。茶叶中的无机矿质元素约有27种,包括磷、钾、硫、镁、锰、氟、铝、钙、钠、铁、铜、锌、硒等多种。南糯白毫中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有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有机酸、色素、香气成分、维生素、皂苷、甾醇等。 南糯白毫中含有20-30%的叶蛋白,但能溶于茶汤的只有3.5%左右。叶中含有1.5-4%的游离氨基酸,种类达20多种,大多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茶叶中含有25-30%的碳水化合物,但能溶于茶汤的只有3-4%。茶叶中含有4-5%的脂质,也是人体必需的。

  含较多的氨基酸、糖类、钙、磷、铁、碘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份,对防治缺碘症、肺病、高血脂、动脉硬化、慢性气管炎等都有药用价值。

  传说故事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这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宫山上的一口龙井旁有几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但都有去无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刚、志诚和志玉。三人商定轮流去找仙草。这一天,大哥来到洞宫山下,这时路旁走出一位老爷爷告诉他说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上山时只能向前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但忽听一声大喊“你敢往上闯!”,志刚大惊,一回头,立刻变成了这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头。志诚接着去找仙草。

  在爬到半山腰时由于回头也变成了一块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了志玉的头上。她出发后,途中也遇见白发爷爷,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等话,且送她一块烤糍粑,志玉谢后继续往前走,来到乱石岗,奇怪声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终于爬上山顶来到龙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井水浇灌仙草,仙草开花结子,志玉采下种子,立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