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银梭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17:09 2010年11月20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Foodbk (Talk | 贡献)

←上一个
当前修订版本 (01:12 2017年6月26日) (编辑) (undo)
Lmjiao (Talk | 贡献)
(新页面: category:食品category:hcategory:绿茶   汉水银梭,属于新创半炒半烘型绿茶,是江北名茶之一,产于陕南汉中地区南郑县,茶叶因外形...)
 
第1行: 第1行:
-<!--请按照以下格式填写,注意只在等号(=)后填写内容,并预览、保存,不要任意修改格式、删除符号-->+ 
-{{公司介绍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下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category:食品]][[category:h]][[category:绿茶]]
-|介绍 =虞学芬(个体经营)是塑料制品、吸塑泡壳、透[[明胶]]盒、圆筒、天地盖、食品托盘、三折立式、吸卡、蛋糕盒、[[月饼]]盒、美甲盒、工艺、礼品、折叠式、饰品、电子产品包装等产品专业生产加工的个体经营,公司总部设在国际商贸城,虞学芬(个体经营)拥有完整、[[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虞学芬(个体经营)的诚信、实力和产品质量获得业界的认可。欢迎各界朋友莅临虞学芬(个体经营)参观、指导和业务洽谈。+ 
-|主营产品或服务= 塑料制品;吸塑泡壳;透明胶盒;圆筒;天地盖;食品托盘;三折立式;吸卡;蛋糕盒;月饼盒;美甲盒;工艺;礼品;折叠式;饰品;电子产品包装;+  汉水银梭,属于新创半炒半烘型绿茶,是江北名茶之一,产于陕南汉中地区南郑县,茶叶因外形扁平似梭有白毫,产于汉水上游,故名。精选多毫的一芽一叶到一芽两叶制成,色泽绿、滋味醇、香高、汤色绿明、叶底绿明,以其“香高、味醇、色翠、形美”享誉市场,先后荣获国际、国内等17项大奖,远销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并被指定为国宴用茶。
-|主营行业 = 电子产品包装 吸塑加工 包装产品加工 环保包装 医药盒 其他食品包装+ 
-|企业类型 =个体经营+  简介
-|经营模式 =生产加工+ 
-|注册资本 = 无需验资+  汉水银梭,产于陕南汉中地区南郑县洪山丘陵区,由王国志、钟继红等人创制。于1984年由南郑县蚕茶果开发公司开始研制,1986年通过鉴定。
-|公司注册地 = 中国 浙江 金华+ 
-|员工人数 = 11 - 50 人+  汉水银梭以生长在高山云雾中良种茶树为资源,采其柔嫩多毫的芽叶,运用精湛技术选用多毫的一芽一叶初展鲜叶为原料精制加工制成。外型扁平似梭,翠绿披毫,嫩香持久,汤色浅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耐泡回甘。该茶由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鉴评并命名,主要用于社会名流及接待贵宾饮用的上乘佳品。
-|公司成立时间 = 2005 年+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虞学芬+  产地
-|主要客户 = 外贸公司+ 
-|年营业额 =+  南郑县位于汉中盆地西南部,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誉,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县域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旺仓县接壤,边界长度分别为48.7公里、94.2公里、15.8公里;西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边界长度分别为37公里、83公里;东与城固县、西乡县毗连,边界长度分别为79.3公里和39公里;北与汉中市汉台区隔江想望,边界长度为40公里,县界总长度围437公里。县境东西最长直线距离83公里,南北79公里,全县总面积2823平方公里。
-|主要经营地点 =国际商贸城+ 
-|主要市场 =大陆+  南郑县种茶历史悠久,可追溯于夏商时期,唐代已有“梁州出名茶”的记载。北宋“茶马贸易”的繁荣正是南郑茶业兴盛的写照。全县茶园总面积已达6.02万亩,茶叶总产1745吨,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成为陕西省六大茶叶优势产区之一。茶区地处秦岭以北,巴山南麓,汉水上游,为陕西古老茶区。境内丘陵起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茶园垂直分布于海拔500——1300米处,鲜叶品质优异。中科院院士、茶学泰斗陈宗懋曾赞誉“南郑茶园的生态条件是中国最好的”。
-|经营品牌 =<p>金信吸塑</p>+ 
-|管理体系认证 =+  品质
-|公司主页 =+ 
-}}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上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成品扁平似梭,翠绿批毫;
-{{公司联系方式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下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电话 = 86 0579 83561640+  嫩香持久并带花香,汤色浅绿,清澈明亮,滋味鲜出、耐泡回甘;
-|移动电话 = 15157955807+ 
-|传真 = 86 0579 85120138+  叶底柔嫩、芽头肥壮、黄绿匀亮。汤色澄碧而清冽,气息馥郁而沁芳,数滴入喉,如兰的清香味充满齿颊。
-|地址 = 中国 浙江 义乌市 浙江省义乌市江东街道九联塔下洲新村B区32栋+ 
-|邮编 =322000+  初感有些微苦,徐徐啜饮,后味甘甜,怡情悦性。大口饮之,回肠荡气,顿觉置身翠绿深处,犹如回归自然,神清目朗。
-}}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上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 
-{{公司工商注册信息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下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采制加工
-|公司名称 = 虞学芬(个体经营)+ 
-|注册号 =330782611091672+  清明前后三、四天,嫩芽初迸,叶瓣儿刚“开眼”,形似莲心,条素均匀,身披浓厚的白雾,芽叶新鲜,制一斤汉水银梭,需菜鲜芽六万多个,大约五、六斤,故而极为珍贵,称为上等佳品。一棵很密的茶树上,找不出二、三十个新芽儿,一亩茶园采不了三斤,叶片上白白的茸毛间,散发出一种能洗净肺叶的清香。
-|注册地址 =中国浙江金华中国小商品城国际商贸城F1-10389B号商位+ 
-|法定代表人 =虞学芬+  半斤左右的鲜芽,这大约能炒六、七钱成品。抖、挤、甩、挺、拓、扣、抓、撒、压、磨,这是制高级“银梭”的十大传统手法。随着叶腥味的消失,锅中鲜嫩的叶芽儿就焙炒成了绿中透黄的精品。新制的“银梭”长不足寸半,扁平而两端尖细,大小长短均匀,如毫似梭,别具特色。一色的单叶苞芽,毫芝若霜,据说,营养价值尽在通体的霜色中。简单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其中关键在于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杀青。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了绿茶的品质特征。
-|注册资本 =无需验资+ 
-|企业类型 = 个体经营+  (1)杀青,杀青对茶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红变;同时蒸发叶内的部分水份,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随着水分的蒸发,鲜叶中具有青草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消失,从而是茶叶香气得到改善。
-|成立日期 = 2005年12月14日+ 
-|营业期限 = 2009-11-27 至 2013-11-26+  (2)揉捻,揉捻是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过利用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
-|经营范围 =批发、零售:雨披、袋(凡涉及许可证和专项审批的凭证件经营)+ 
-|登记机关 = 义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3)干燥,干燥的目的,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晒干三种形式。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经过烘干,然后再进行炒干。因揉捻后的茶叶,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会在炒干机的锅内很快结成团块,茶汁易粘结锅壁。故此,茶叶先进行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锅炒的要求。
-|年检时间 = 2010年(最近)+ 
-}}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上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冲泡
-==分类==+ 
-[[Category:个体经营]] [[Category:生产加工]] [[Category:中国]] [[Category:浙江]] [[Category:金华]]+  茶入滚烫的85度开水中,约二、三分钟,汉水银梭开始纷纷舒展嫩绿的蕊芽,摇曳枝头、亭亭玉立在透明的杯底。汤色澄碧而清冽,气息馥郁而沁芳,数滴入喉,如兰的清香味充满齿颊。初感有些微苦,徐徐啜饮,后味甘甜,怡情悦性。大口饮之,回肠荡气,顿觉置身翠绿深处,犹如回归自然,神清目朗。
 + 
 +  头汤淡黄。叶型不整。汤香淡,有青草气。仿佛新雨后走过草地。一水口感淡甜,香气不显。茶汤下咽后,有津。5分钟后有浅豆香。二水入口香气出,和午子仙毫香气接近。雅而长,幽而艳,香气愈浓,明显感觉到汉水银梭的香气极盛,幽艳动人。

当前修订版本


  汉水银梭,属于新创半炒半烘型绿茶,是江北名茶之一,产于陕南汉中地区南郑县,茶叶因外形扁平似梭有白毫,产于汉水上游,故名。精选多毫的一芽一叶到一芽两叶制成,色泽绿、滋味醇、香高、汤色绿明、叶底绿明,以其“香高、味醇、色翠、形美”享誉市场,先后荣获国际、国内等17项大奖,远销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并被指定为国宴用茶。

  简介

  汉水银梭,产于陕南汉中地区南郑县洪山丘陵区,由王国志、钟继红等人创制。于1984年由南郑县蚕茶果开发公司开始研制,1986年通过鉴定。

  汉水银梭以生长在高山云雾中良种茶树为资源,采其柔嫩多毫的芽叶,运用精湛技术选用多毫的一芽一叶初展鲜叶为原料精制加工制成。外型扁平似梭,翠绿披毫,嫩香持久,汤色浅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耐泡回甘。该茶由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鉴评并命名,主要用于社会名流及接待贵宾饮用的上乘佳品。

  产地

  南郑县位于汉中盆地西南部,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誉,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县域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旺仓县接壤,边界长度分别为48.7公里、94.2公里、15.8公里;西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边界长度分别为37公里、83公里;东与城固县、西乡县毗连,边界长度分别为79.3公里和39公里;北与汉中市汉台区隔江想望,边界长度为40公里,县界总长度围437公里。县境东西最长直线距离83公里,南北79公里,全县总面积2823平方公里。

  南郑县种茶历史悠久,可追溯于夏商时期,唐代已有“梁州出名茶”的记载。北宋“茶马贸易”的繁荣正是南郑茶业兴盛的写照。全县茶园总面积已达6.02万亩,茶叶总产1745吨,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成为陕西省六大茶叶优势产区之一。茶区地处秦岭以北,巴山南麓,汉水上游,为陕西古老茶区。境内丘陵起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茶园垂直分布于海拔500——1300米处,鲜叶品质优异。中科院院士、茶学泰斗陈宗懋曾赞誉“南郑茶园的生态条件是中国最好的”。

  品质

  成品扁平似梭,翠绿批毫;

  嫩香持久并带花香,汤色浅绿,清澈明亮,滋味鲜出、耐泡回甘;

  叶底柔嫩、芽头肥壮、黄绿匀亮。汤色澄碧而清冽,气息馥郁而沁芳,数滴入喉,如兰的清香味充满齿颊。

  初感有些微苦,徐徐啜饮,后味甘甜,怡情悦性。大口饮之,回肠荡气,顿觉置身翠绿深处,犹如回归自然,神清目朗。

  采制加工

  清明前后三、四天,嫩芽初迸,叶瓣儿刚“开眼”,形似莲心,条素均匀,身披浓厚的白雾,芽叶新鲜,制一斤汉水银梭,需菜鲜芽六万多个,大约五、六斤,故而极为珍贵,称为上等佳品。一棵很密的茶树上,找不出二、三十个新芽儿,一亩茶园采不了三斤,叶片上白白的茸毛间,散发出一种能洗净肺叶的清香。

  半斤左右的鲜芽,这大约能炒六、七钱成品。抖、挤、甩、挺、拓、扣、抓、撒、压、磨,这是制高级“银梭”的十大传统手法。随着叶腥味的消失,锅中鲜嫩的叶芽儿就焙炒成了绿中透黄的精品。新制的“银梭”长不足寸半,扁平而两端尖细,大小长短均匀,如毫似梭,别具特色。一色的单叶苞芽,毫芝若霜,据说,营养价值尽在通体的霜色中。简单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其中关键在于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杀青。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了绿茶的品质特征。

  (1)杀青,杀青对茶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红变;同时蒸发叶内的部分水份,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随着水分的蒸发,鲜叶中具有青草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消失,从而是茶叶香气得到改善。

  (2)揉捻,揉捻是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过利用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

  (3)干燥,干燥的目的,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晒干三种形式。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经过烘干,然后再进行炒干。因揉捻后的茶叶,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会在炒干机的锅内很快结成团块,茶汁易粘结锅壁。故此,茶叶先进行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锅炒的要求。

  冲泡

  茶入滚烫的85度开水中,约二、三分钟,汉水银梭开始纷纷舒展嫩绿的蕊芽,摇曳枝头、亭亭玉立在透明的杯底。汤色澄碧而清冽,气息馥郁而沁芳,数滴入喉,如兰的清香味充满齿颊。初感有些微苦,徐徐啜饮,后味甘甜,怡情悦性。大口饮之,回肠荡气,顿觉置身翠绿深处,犹如回归自然,神清目朗。

  头汤淡黄。叶型不整。汤香淡,有青草气。仿佛新雨后走过草地。一水口感淡甜,香气不显。茶汤下咽后,有津。5分钟后有浅豆香。二水入口香气出,和午子仙毫香气接近。雅而长,幽而艳,香气愈浓,明显感觉到汉水银梭的香气极盛,幽艳动人。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