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铸雪芽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17:09 2010年11月20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Foodbk (Talk | 贡献)

←上一个
当前修订版本 (01:00 2017年6月26日) (编辑) (undo)
Lmjiao (Talk | 贡献)
(新页面: category:食品category:rcategory:茶叶   日铸雪芽,简称日铸茶,又有“兰雪”之名,是一种中国传统名茶,属炒青绿茶之今古名茶。由...)
 
第1行: 第1行:
-<!--请按照以下格式填写,注意只在等号(=)后填写内容,并预览、保存,不要任意修改格式、删除符号-->+ 
-{{公司介绍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下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category:食品]][[category:r]][[category:茶叶]]
-|介绍 =杭州钰钦贸易有限公司位于中国杭州,是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贡牌西湖龙井[[茶经]]销商,台湾宜龙茶具浙江地区代理商,主要经营西湖龙井茶,台湾宜龙茶具,台湾[[乌龙茶]]、台湾陶艺家个性陶瓷茶具,[[武夷岩茶]]、单枞茶、[[普洱茶]]、等的有限责任公司。+ 
-|主营产品或服务= 绿茶;西湖龙井;茶具;宜龙茶具;贡牌;嘉木清芬;茶点;台湾乌龙;武夷岩茶;单枞茶;普洱茶;陶作坊;+  日铸雪芽,简称日铸茶,又有“兰雪”之名,是一种中国传统名茶,属炒青绿茶之今古名茶。由浙江省绍兴县东南会稽山日铸岭的当地茶农创制于北宋年间。因芽细而尖,遍生雪白茸毛,故名。其地古木交荫,野竹丛生,接近岭有上祝、下祝两村,为该茶产地。御茶湾在下祝村下,为著名产地之一。产区云雾缭绕,土质肥沃,年均气温16.5℃,年均降水量1418毫米,全年无霜期230天左右。该地茶树较其他茶园地势低,萌芽期来得迟缓一些。
-|主营行业 = 茶具 广告促销礼品 熏香及熏香炉 绿茶 陶器工艺品 瓷器工艺品+ 
-|企业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简介
-|经营模式 =经销批发+ 
-|注册资本 = 人民币 100 万+  日铸雪芽又名“日铸茶”、“日注茶”。产于浙江绍兴会稽山山麓王化乡的日铸岭,日铸岭下分上祝和下祝两个自然村,下祝村御茶湾所产的日铸雪芽,味醇香异,为日铸茶的绝品。其地古木交荫,野竹丛生。该茶经开水冲泡后,雪芽直竖,茶芽细而尖,遍生雪白茸毛,如兰似雪,故又称“兰雪”。
-|公司注册地 = 中国 浙江 杭州+ 
-|员工人数 = 5 - 10 人+  始盛宋朝,因品质优异引起许多文人墨客的兴趣,写下了不少的优美诗句,载入了史册。最早记载日铸茶的史籍是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北宋诗人晏殊《烹日注茶》诗:“稽山新茗绿如烟,静挈都篮煮惠泉,未向人间杀风景,更持醪醑醉花前”。南宋大诗人陆游对故乡的日铸茶更是
-|公司成立时间 = 2007 年+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张潇红+  赞不绝口,在他吟咏的诗中曾多次高度赞赏日铸茶,其《南堂》诗:“取泉石井试日铸,吾诗邂逅亦已成。”又说:“日铸贮以小瓶蜡纸丹印封之,顾渚贮以红兰缣囊,皆有岁贡”。可见,日铸雪芽在宋朝已茶名极盛,誉满全国,列为贡品。到了清朝,康熙帝巡游江南时,品尝了醇香扑鼻的日铸茶,赞不绝口,从此日铸茶岁岁朝贡,日铸岭下采制日铸茶之处得名“御茶湾”。更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浙江的炒青茶始于日铸茶,清代金武祥《粟香之笔》一卷中,称日铸茶“遂开千古茶饮之宗”。
-|主要客户 = 茶商,茶店,茶楼,直接消费者+ 
-|年营业额 =人民币 100 万元/年 - 200 万元/年+  历史渊源
-|主要经营地点 =杭州+ 
-|主要市场 =+  日铸茶始盛于北宋,历代多有文人为之赋诗写文。最早有欧阳修称“两浙之茶,日铸第一”,又有陆游“囊中日铸传天下”之句等等,不可胜数。康熙下江南尝日铸茶,喜之,为贡茶。尤需一提的是,宋代浙江炒青茶始于日铸茶,故有日铸“开千古茶饮之宗”之说。炒青日铸茶在明代以“兰雪”之名盛行京师,非兰雪不饮之人众多,此为日铸茶之鼎盛时期。
-|经营品牌 =<p>嘉木清芬</p>+ 
-|管理体系认证 =+  制茶历史
-|公司主页 =+ 
-}}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上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茶艺
-{{公司联系方式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下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电话 = 86 571 88178157+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移动电话 = 13777428062+ 
-|传真 = +  (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地址 = 中国 浙江 杭州市 上城区劳动路40号+ 
-|邮编 =310002+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
-}}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上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 
-{{公司工商注册信息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下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四)从蒸青到炒青。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
-|公司名称 = 杭州钰钦贸易有限公司+ 
-|注册号 =330105000024354+  发展历史
-|注册地址 =中国浙江杭州拱墅区美都广场E座407室+ 
-|法定代表人 =张潇红+  绍兴日铸岭产茶历史悠久,茶圣陆羽曾评其为珍贵仙茗。北宋欧阳修称:“两浙之茶,日铸第一。”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是绍兴人,则更加喜爱其家乡所产的日铸,在外出游历时,行囊中也往往带上日铸茶和烹茶器皿,寻觅到名泉佳水时,即就地烹煎品尝,即兴赋诗。如有诗曰:“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日铸茶在北宋时即成为名传天下的贡品了。将其作为专供朝廷御用的茶产地,称为“御茶湾”。
-|注册资本 =人民币100万元+ 
-|企业类型 = 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炒青制法亦约于北宋时开始,至明代“兰雪”之名盛行京师,达官贵人非“兰雪”不饮,于是形成了其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日铸雪芽被列入中国名茶。
-|成立日期 = 2007年12月05日+ 
-|营业期限 = 2007-12-05 至 2027-12-05+  品质特点
-|经营范围 =针织品、服装、定型包装食品(含冷冻和冷藏食品)(食品卫生许可证有效期至2012年5月13日)、日用百货、化妆品、陶瓷制品、玻璃制品、工艺美术品、纸制品、办公用品的销售;其他无需报经审批的一切合法项目。+ 
-|登记机关 = 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拱墅分局+  日铸茶的品质,历史上有许多评价,茶圣陆羽曾评其为珍贵仙茗。北宋杨彦龄《杨公笔录》中述:“会稽日铸山……茶尤奇,所收绝少,其真者,芽长寸余,自有麝气”。南宋王十朋《会稽风俗赋》述:“日铸雪芽者,……其芽纤白而长……雪,言其白也”。对日铸茶品尝、贮藏方面也有载述:宋代陆游《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中述:“……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会尝”。“汲泉煮日铸,舌本方味永……”(陆游《信手翻古人诗随所得次韵》)。在《安国院试茶》中曰:“我是江南桑苎家,汲泉闲品故园茶,只应碧缶苍鹰爪,可压红囊白雪芽”。又一诗注:“日铸贮以小瓶蜡纸丹印封之,顾渚贮以红兰缣囊,皆有岁贡”。明人张岱《陶庵梦忆》中载:“兰雪茶。日铸者,……茶味棱棱有金石之气……”目前,正在进一步扩大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绍兴日铸岭产茶历史悠久,茶圣陆羽曾评其为珍贵仙茗。
-|年检时间 = 2009年(最近)+ 
-}}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上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日铸雪芽外形条索浑圆,紧细略钩曲,形似鹰爪,银毫显露,色泽绿翠,香清鲜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
-==分类==+ 
-[[Category: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Category:经销批发]] [[Category:中国]] [[Category:浙江]] [[Category:杭州]]+  功效
 + 
 +  1、抗衰老。绿茶所含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抵抗老化。因为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过氧化,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容易老化,也会使细胞受伤。SOD(超氧化物歧化)是自由基清除剂,能有效清除过剩自由基,阻止自由基对人体的损伤。绿茶中的儿茶素能显著提高SOD的活性,清除自由基。
 + 
 +  2.抗菌。研究显示,绿茶中儿茶素对引起人体致病的部分细菌有抑制效果,同时又不致伤害肠内有益菌的繁衍,因此绿茶具备整肠的功能。
 + 
 +  3、降血脂。科学家做的动物实验表明,茶中的儿茶素能降低血浆中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之量,同时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人体的实验表明则有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动脉硬化发生率。绿茶含有黄酮醇类,有抗氧化作用,亦可防止血液凝块及血小板成团,降低心血管疾病。
 + 
 +  4、瘦身减脂。绿茶含有茶碱及咖啡因,可以经由许多作用活化蛋白质激酶及三酸甘油酯解脂酶,减少脂肪细胞堆积,因此达到减肥功效。
 + 
 +  5、防龋齿、清口臭。绿茶含有氟,其中儿茶素可以抑制生龋菌作用,减少牙菌斑及牙周炎的发生。茶所含的单宁酸,具有杀菌作用,能阻止食物渣屑繁殖细菌,故可以有效防止口臭。
 + 
 +  6、防癌。绿茶对某些癌症有抑制作用,但其原理皆限于推论阶段。对防癌症的发生,多喝茶必然是有其正向的鼓励作用
 + 
 +  7、美白及防紫外线作用。专家们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绿茶中的儿茶素类物质能抗UV-B所引发之皮肤癌。
 + 
 +  8、可改善消化不良情况。近年的研究报告显示,绿茶能够帮助改善消化不良的情况,比如由细菌引起的急性腹泻,可喝一点绿茶减轻病况。
 + 
 +  生长环境
 + 
 +  日铸岭上峰峦叠嶂,地势高峻,苍松翠竹,溪流潺潺,云雾缭绕,气候湿润,乌砂壤土,土质肥沃,适宜茶树生长。在御茶湾的山坡上,一畦畦梯田式的茶园,生长着郁郁葱葱的茶蓬,吐出细嫩肥壮的芽梢,是适制雪芽的理想原料。日铸雪芽,简称日铸茶,又有“兰雪”之名,属炒青绿茶之今古名茶。日铸茶产于浙江省绍兴县东南会稽山日铸岭。因芽细而尖,遍生雪白茸毛,故名。其地古木交荫,野竹丛生,接近岭有上祝、下祝两村,为该茶产地。御茶湾在下祝村下,为著名产地之一。产区云雾缭绕,土质肥沃,年均气温16.5℃,年均降水量1418毫米,全年无霜期230天左右。该地茶树较其他茶园地势低,萌芽期来得迟缓一些。
 + 
 +  采制工艺
 + 
 +  宋代,日铸岭茶区对唐代用蒸青研碾法制作团饼型茶的制茶方法作了重大改革,改蒸为炒,改碾为揉,改研膏团茶为条形散茶,遂创制成日铸茶。问世以来,列为贡品,享誉全国,并在之后的多个朝代享有盛名。
 + 
 +  日铸雪芽,清明时节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采回的鲜叶经过拣剔摊放,失水5%左右进行炒制。炒制的主要工艺有杀青、整形理条、干燥三道工序。
 + 
 +  杀青:高温杀青,锅温190——200℃时投入摊放叶800——1000克,杀透杀匀,适度起锅,摊凉后再入锅揉炒做形。
 + 
 +  整形理条:锅温70——80℃,采用揉、炒结合,揉中有炒,炒中有揉的方法,达到形似鹰爪紧细略钩的目的。当于度达七、八成干时起锅摊凉。
 + 
 +  干燥:采用烘笼进行。分毛火和足火两个过程,毛火烘温90——100℃,足火烘温70——80℃,烘至足干,含水量6%以下,捻茶即碎为适。下烘后的茶叶经摊凉、收灰密封包装贮藏。
 + 
 +  制作工艺
 + 
 +  炒制
 + 
 +  采制工艺与茶质:由于其萌发期较迟,一般于谷雨后采摘一芽一、二叶初展,经炒青精制,其成品茶条索紧细,芽身满披白色茸毛,带有兰花芳香,味甘而滋,气厚醇永,汤色呈乳白色,经五次冲泡,香味依然存在。
 + 
 +  1、杀青。工艺其杀青、揉捻基本上与眉茶、珠茶相同,仅干燥过程中采用烘焙。初制工序中的杀青,基本上与眉茶操作方法相同。
 + 
 +  2、揉捻。至于揉捻工序,大部分内销耐泡、条索完整的要求特点,揉捻程度要比眉茶轻些。揉捻时最好采用分筛复揉,(老嫩混杂叶)。
 + 
 +  3、干燥。干燥工序,分为毛火烘焙和足火烘焙两种,
 + 
 +  现分述如下:
 + 
 +  毛火烘焙:采用高温薄摊,快速烘干法。温度80-90℃,每笼摊叶3-4斤,均匀摊在烘笼口,中心较厚,四周稍薄,叶摊好后,再置于火炉上。每隔3-4分钟翻一次,手离摊叶5cm处有热感,感到有温度,将烘笼取下,置于竹盖上,以免茶未落入火炉,产生烟味,影响茶叶质量,烘约15分钟,达六七成干,茶叶稍硬有触手感觉,即可起烘摊晾半小时。
 + 
 +  呈火烘焙:采用低温慢烘法。温度70℃左右,每笼摊叶4-5斤,每隔10分钟翻拌一次,(翻拌方法同毛火一样,手势要轻)。当手揉茶叶成粉末时,即可下烘,呈火烘焙,历时60分钟左右。
 + 
 +  烘干过程
 + 
 +  烘干机烘干:较大的茶厂,一般都采用自动烘干机或手拉的烘干机。烘效率较高。10斤/小时。毛火的进风温度控制在100-200℃。摊叶厚1-2cm,时间大约10-15分钟。毛火下叶摊晾,回潮半小时后再呈火烘焙。呈火温度在90-100℃,约经15分钟,即达干燥程度。烘青烘干,最后烟气,焦气。火功不能偏高。用烘干机烘干,热风炉不能漏烟。用烘笼烘茶,要用优质木炭。必须拣净“柴头”防止燃烧冒烟。火力要求均匀,切总明火上帘。下下焙茶,操作宜轻,防止碎茶落入火炉中产生烟气。不论机械烘干或烘笼烘干,都要正确掌握火温和茶叶干燥程度,防止焦茶或火功偏高。烘青大多作为茶素坏,进窖行制花茶。关于花茶窖制单独做为一个章节进行阐述。主要原理:利用茶叶吸附性和鲜花吐香性,合理地进行拌和窖制,从而形成具有花香又有茶味的成品茶,对提高茶叶的经济价值起到很大作用。日铸茶的品质,历史上有许多评价,北宋杨彦龄《杨公笔录》中述:“会稽日铸山……茶尤奇,所收绝少,其真者,芽长寸余,自有麝气”。南宋王十朋《会稽风俗赋》述:“日铸雪芽者,……其芽纤白而长……雪,言其白也”。
 + 
 +  社会评价
 + 
 +  日铸茶在新中国成立后日铸雪芽被列入中国名茶。1988年通过鉴定,并被评为绍兴市二类名茶,产品以组合包装投放市场,受到消费者的赞赏,目前,正在进一步扩大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 
 +  茶史追溯
 + 
 +  日铸茶,为我国历史名茶之一,自宋朝始就被列为贡品。唐代陆羽《茶经》中称:"浙东,以越州上"(越州即是今日绍兴),盛赞绍兴茶。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铸第一。" 南宋的《剡录》云:"会稽山茶,以日铸名天下。" 明代,"兰雪"之名盛行京师,达官贵人,非"兰雪"不饮,于是形成其鼎盛时期。清代康熙帝亦甚爱日铸茶,地方官员曾专门在日铸岭内辟"御茶湾",每年采制特级茶叶若干,专门进贡康熙皇帝。至解放前,日铸茶几濒失传。解放后,方得到逐步恢复。
 + 
 +  名茶鉴赏
 + 
 +  日铸茶外形条索细紧略钩曲,形似鹰爪,乌绿油亮,因表面有霜雪似的"茶毛"。此茶不宜用开水冲泡,而是以70摄氏度的水浸泡,茶色由乳白渐转青绿,通杯澄碧,滋味鲜醇,香气清香持久,汤色澄黄明亮,别有风韵。该茶经冲泡后,雪芽直竖,故称"日铸雪芽",又称"兰雪",经5次冲泡后,香味依然存在。据说鲁迅先生很爱喝这种珠茶,在《鲁迅日记》中就记载宋紫佩等亲友馈珠茶的事。

当前修订版本


  日铸雪芽,简称日铸茶,又有“兰雪”之名,是一种中国传统名茶,属炒青绿茶之今古名茶。由浙江省绍兴县东南会稽山日铸岭的当地茶农创制于北宋年间。因芽细而尖,遍生雪白茸毛,故名。其地古木交荫,野竹丛生,接近岭有上祝、下祝两村,为该茶产地。御茶湾在下祝村下,为著名产地之一。产区云雾缭绕,土质肥沃,年均气温16.5℃,年均降水量1418毫米,全年无霜期230天左右。该地茶树较其他茶园地势低,萌芽期来得迟缓一些。

  简介

  日铸雪芽又名“日铸茶”、“日注茶”。产于浙江绍兴会稽山山麓王化乡的日铸岭,日铸岭下分上祝和下祝两个自然村,下祝村御茶湾所产的日铸雪芽,味醇香异,为日铸茶的绝品。其地古木交荫,野竹丛生。该茶经开水冲泡后,雪芽直竖,茶芽细而尖,遍生雪白茸毛,如兰似雪,故又称“兰雪”。

  始盛宋朝,因品质优异引起许多文人墨客的兴趣,写下了不少的优美诗句,载入了史册。最早记载日铸茶的史籍是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北宋诗人晏殊《烹日注茶》诗:“稽山新茗绿如烟,静挈都篮煮惠泉,未向人间杀风景,更持醪醑醉花前”。南宋大诗人陆游对故乡的日铸茶更是

  赞不绝口,在他吟咏的诗中曾多次高度赞赏日铸茶,其《南堂》诗:“取泉石井试日铸,吾诗邂逅亦已成。”又说:“日铸贮以小瓶蜡纸丹印封之,顾渚贮以红兰缣囊,皆有岁贡”。可见,日铸雪芽在宋朝已茶名极盛,誉满全国,列为贡品。到了清朝,康熙帝巡游江南时,品尝了醇香扑鼻的日铸茶,赞不绝口,从此日铸茶岁岁朝贡,日铸岭下采制日铸茶之处得名“御茶湾”。更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浙江的炒青茶始于日铸茶,清代金武祥《粟香之笔》一卷中,称日铸茶“遂开千古茶饮之宗”。

  历史渊源

  日铸茶始盛于北宋,历代多有文人为之赋诗写文。最早有欧阳修称“两浙之茶,日铸第一”,又有陆游“囊中日铸传天下”之句等等,不可胜数。康熙下江南尝日铸茶,喜之,为贡茶。尤需一提的是,宋代浙江炒青茶始于日铸茶,故有日铸“开千古茶饮之宗”之说。炒青日铸茶在明代以“兰雪”之名盛行京师,非兰雪不饮之人众多,此为日铸茶之鼎盛时期。

  制茶历史

  茶艺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

  (四)从蒸青到炒青。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

  发展历史

  绍兴日铸岭产茶历史悠久,茶圣陆羽曾评其为珍贵仙茗。北宋欧阳修称:“两浙之茶,日铸第一。”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是绍兴人,则更加喜爱其家乡所产的日铸,在外出游历时,行囊中也往往带上日铸茶和烹茶器皿,寻觅到名泉佳水时,即就地烹煎品尝,即兴赋诗。如有诗曰:“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日铸茶在北宋时即成为名传天下的贡品了。将其作为专供朝廷御用的茶产地,称为“御茶湾”。

  炒青制法亦约于北宋时开始,至明代“兰雪”之名盛行京师,达官贵人非“兰雪”不饮,于是形成了其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日铸雪芽被列入中国名茶。

  品质特点

  日铸茶的品质,历史上有许多评价,茶圣陆羽曾评其为珍贵仙茗。北宋杨彦龄《杨公笔录》中述:“会稽日铸山……茶尤奇,所收绝少,其真者,芽长寸余,自有麝气”。南宋王十朋《会稽风俗赋》述:“日铸雪芽者,……其芽纤白而长……雪,言其白也”。对日铸茶品尝、贮藏方面也有载述:宋代陆游《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中述:“……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会尝”。“汲泉煮日铸,舌本方味永……”(陆游《信手翻古人诗随所得次韵》)。在《安国院试茶》中曰:“我是江南桑苎家,汲泉闲品故园茶,只应碧缶苍鹰爪,可压红囊白雪芽”。又一诗注:“日铸贮以小瓶蜡纸丹印封之,顾渚贮以红兰缣囊,皆有岁贡”。明人张岱《陶庵梦忆》中载:“兰雪茶。日铸者,……茶味棱棱有金石之气……”目前,正在进一步扩大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绍兴日铸岭产茶历史悠久,茶圣陆羽曾评其为珍贵仙茗。

  日铸雪芽外形条索浑圆,紧细略钩曲,形似鹰爪,银毫显露,色泽绿翠,香清鲜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

  功效

  1、抗衰老。绿茶所含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抵抗老化。因为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过氧化,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容易老化,也会使细胞受伤。SOD(超氧化物歧化)是自由基清除剂,能有效清除过剩自由基,阻止自由基对人体的损伤。绿茶中的儿茶素能显著提高SOD的活性,清除自由基。

  2.抗菌。研究显示,绿茶中儿茶素对引起人体致病的部分细菌有抑制效果,同时又不致伤害肠内有益菌的繁衍,因此绿茶具备整肠的功能。

  3、降血脂。科学家做的动物实验表明,茶中的儿茶素能降低血浆中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之量,同时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人体的实验表明则有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动脉硬化发生率。绿茶含有黄酮醇类,有抗氧化作用,亦可防止血液凝块及血小板成团,降低心血管疾病。

  4、瘦身减脂。绿茶含有茶碱及咖啡因,可以经由许多作用活化蛋白质激酶及三酸甘油酯解脂酶,减少脂肪细胞堆积,因此达到减肥功效。

  5、防龋齿、清口臭。绿茶含有氟,其中儿茶素可以抑制生龋菌作用,减少牙菌斑及牙周炎的发生。茶所含的单宁酸,具有杀菌作用,能阻止食物渣屑繁殖细菌,故可以有效防止口臭。

  6、防癌。绿茶对某些癌症有抑制作用,但其原理皆限于推论阶段。对防癌症的发生,多喝茶必然是有其正向的鼓励作用

  7、美白及防紫外线作用。专家们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绿茶中的儿茶素类物质能抗UV-B所引发之皮肤癌。

  8、可改善消化不良情况。近年的研究报告显示,绿茶能够帮助改善消化不良的情况,比如由细菌引起的急性腹泻,可喝一点绿茶减轻病况。

  生长环境

  日铸岭上峰峦叠嶂,地势高峻,苍松翠竹,溪流潺潺,云雾缭绕,气候湿润,乌砂壤土,土质肥沃,适宜茶树生长。在御茶湾的山坡上,一畦畦梯田式的茶园,生长着郁郁葱葱的茶蓬,吐出细嫩肥壮的芽梢,是适制雪芽的理想原料。日铸雪芽,简称日铸茶,又有“兰雪”之名,属炒青绿茶之今古名茶。日铸茶产于浙江省绍兴县东南会稽山日铸岭。因芽细而尖,遍生雪白茸毛,故名。其地古木交荫,野竹丛生,接近岭有上祝、下祝两村,为该茶产地。御茶湾在下祝村下,为著名产地之一。产区云雾缭绕,土质肥沃,年均气温16.5℃,年均降水量1418毫米,全年无霜期230天左右。该地茶树较其他茶园地势低,萌芽期来得迟缓一些。

  采制工艺

  宋代,日铸岭茶区对唐代用蒸青研碾法制作团饼型茶的制茶方法作了重大改革,改蒸为炒,改碾为揉,改研膏团茶为条形散茶,遂创制成日铸茶。问世以来,列为贡品,享誉全国,并在之后的多个朝代享有盛名。

  日铸雪芽,清明时节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采回的鲜叶经过拣剔摊放,失水5%左右进行炒制。炒制的主要工艺有杀青、整形理条、干燥三道工序。

  杀青:高温杀青,锅温190——200℃时投入摊放叶800——1000克,杀透杀匀,适度起锅,摊凉后再入锅揉炒做形。

  整形理条:锅温70——80℃,采用揉、炒结合,揉中有炒,炒中有揉的方法,达到形似鹰爪紧细略钩的目的。当于度达七、八成干时起锅摊凉。

  干燥:采用烘笼进行。分毛火和足火两个过程,毛火烘温90——100℃,足火烘温70——80℃,烘至足干,含水量6%以下,捻茶即碎为适。下烘后的茶叶经摊凉、收灰密封包装贮藏。

  制作工艺

  炒制

  采制工艺与茶质:由于其萌发期较迟,一般于谷雨后采摘一芽一、二叶初展,经炒青精制,其成品茶条索紧细,芽身满披白色茸毛,带有兰花芳香,味甘而滋,气厚醇永,汤色呈乳白色,经五次冲泡,香味依然存在。

  1、杀青。工艺其杀青、揉捻基本上与眉茶、珠茶相同,仅干燥过程中采用烘焙。初制工序中的杀青,基本上与眉茶操作方法相同。

  2、揉捻。至于揉捻工序,大部分内销耐泡、条索完整的要求特点,揉捻程度要比眉茶轻些。揉捻时最好采用分筛复揉,(老嫩混杂叶)。

  3、干燥。干燥工序,分为毛火烘焙和足火烘焙两种,

  现分述如下:

  毛火烘焙:采用高温薄摊,快速烘干法。温度80-90℃,每笼摊叶3-4斤,均匀摊在烘笼口,中心较厚,四周稍薄,叶摊好后,再置于火炉上。每隔3-4分钟翻一次,手离摊叶5cm处有热感,感到有温度,将烘笼取下,置于竹盖上,以免茶未落入火炉,产生烟味,影响茶叶质量,烘约15分钟,达六七成干,茶叶稍硬有触手感觉,即可起烘摊晾半小时。

  呈火烘焙:采用低温慢烘法。温度70℃左右,每笼摊叶4-5斤,每隔10分钟翻拌一次,(翻拌方法同毛火一样,手势要轻)。当手揉茶叶成粉末时,即可下烘,呈火烘焙,历时60分钟左右。

  烘干过程

  烘干机烘干:较大的茶厂,一般都采用自动烘干机或手拉的烘干机。烘效率较高。10斤/小时。毛火的进风温度控制在100-200℃。摊叶厚1-2cm,时间大约10-15分钟。毛火下叶摊晾,回潮半小时后再呈火烘焙。呈火温度在90-100℃,约经15分钟,即达干燥程度。烘青烘干,最后烟气,焦气。火功不能偏高。用烘干机烘干,热风炉不能漏烟。用烘笼烘茶,要用优质木炭。必须拣净“柴头”防止燃烧冒烟。火力要求均匀,切总明火上帘。下下焙茶,操作宜轻,防止碎茶落入火炉中产生烟气。不论机械烘干或烘笼烘干,都要正确掌握火温和茶叶干燥程度,防止焦茶或火功偏高。烘青大多作为茶素坏,进窖行制花茶。关于花茶窖制单独做为一个章节进行阐述。主要原理:利用茶叶吸附性和鲜花吐香性,合理地进行拌和窖制,从而形成具有花香又有茶味的成品茶,对提高茶叶的经济价值起到很大作用。日铸茶的品质,历史上有许多评价,北宋杨彦龄《杨公笔录》中述:“会稽日铸山……茶尤奇,所收绝少,其真者,芽长寸余,自有麝气”。南宋王十朋《会稽风俗赋》述:“日铸雪芽者,……其芽纤白而长……雪,言其白也”。

  社会评价

  日铸茶在新中国成立后日铸雪芽被列入中国名茶。1988年通过鉴定,并被评为绍兴市二类名茶,产品以组合包装投放市场,受到消费者的赞赏,目前,正在进一步扩大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茶史追溯

  日铸茶,为我国历史名茶之一,自宋朝始就被列为贡品。唐代陆羽《茶经》中称:"浙东,以越州上"(越州即是今日绍兴),盛赞绍兴茶。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铸第一。" 南宋的《剡录》云:"会稽山茶,以日铸名天下。" 明代,"兰雪"之名盛行京师,达官贵人,非"兰雪"不饮,于是形成其鼎盛时期。清代康熙帝亦甚爱日铸茶,地方官员曾专门在日铸岭内辟"御茶湾",每年采制特级茶叶若干,专门进贡康熙皇帝。至解放前,日铸茶几濒失传。解放后,方得到逐步恢复。

  名茶鉴赏

  日铸茶外形条索细紧略钩曲,形似鹰爪,乌绿油亮,因表面有霜雪似的"茶毛"。此茶不宜用开水冲泡,而是以70摄氏度的水浸泡,茶色由乳白渐转青绿,通杯澄碧,滋味鲜醇,香气清香持久,汤色澄黄明亮,别有风韵。该茶经冲泡后,雪芽直竖,故称"日铸雪芽",又称"兰雪",经5次冲泡后,香味依然存在。据说鲁迅先生很爱喝这种珠茶,在《鲁迅日记》中就记载宋紫佩等亲友馈珠茶的事。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