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子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16:56 2010年11月20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Foodbk (Talk | 贡献)

←上一个
01:36 2016年7月4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undo)
Lmjiao (Talk | 贡献)
(新页面: category:hcategory:食品category:水产品   蚶子是蚶类动物的总称,是双壳纲中比较原始的类型。蚶子的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沿海各...)
下一个→
第1行: 第1行:
-<!--请按照以下格式填写,注意只在等号(=)后填写内容,并预览、保存,不要任意修改格式、删除符号-->+[[category:h]][[category:食品]][[category:水产品]]
-{{公司介绍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下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介绍 =位于浙江 义乌市,主营 包装 等。公司秉承“顾客至上,锐意进取”的经营理念,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欢迎惠顾!+
-|主营产品或服务= 无纺布袋;内衣袋;真空复合包装袋;纸袋;纸盒.彩盒;PVC.PP.PET;盒子.吸塑;卡片;激光仿伪商标;不干胶;等一条龙服务;+
-|主营行业 = 不干胶标签 环保包装 其他食品包装 广告促销礼品 化妆品包装 电子产品包装+
-|企业类型 =个体经营+
-|经营模式 =生产加工+
-|注册资本 = 无需验资+
-|公司注册地 = 中国 浙江 温州+
-|员工人数 = 11 - 50 人+
-|公司成立时间 = 2009 年+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林德创+
-|主要客户 = +
-|年营业额 =+
-|主要经营地点 =义乌福田二区15栋一单元+
-|主要市场 =+
-|经营品牌 =<p>苍南振邦塑料包装厂</p>+
-|管理体系认证 =+
-|公司主页 =http://www.wztianrui888.cn+
-}}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上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蚶子是蚶类动物的总称,是双壳纲中比较原始的类型。蚶子的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沿海各地普遍食用的海产品。中国蚶子的种类很多,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有毛蚶、泥蚶和魁蚶等。
-{{公司联系方式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下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电话 = 86 0577 64485608+  '''蚶子简介'''
-|移动电话 = 13566960585+ 
-|传真 = 86 0577 64485608+  蚶子喜欢生活在内湾河口附近的软泥底质中,因为它没有水管,所以潜入泥面下的深度不大,只是在泥底的表层埋栖。蚶子有两扇很厚很坚固的贝壳,这两个贝壳都很凸,所以合起来差不多呈圆球形。蚶子的两扇贝壳在背部咬合的部分很窄,呈直线形,上面生有一列互相嵌合的小齿。蚶子的身体里面有两块闭壳肌,它们的两端分别固着在左右两个贝壳的内面。当肌肉收缩时,可以把两扇贝壳拉近、拉紧,使它关闭起来;当肌肉舒张时,贝壳张开,足可以从前方伸出来活动。蚶子的前后两个闭壳肌的大小差不多,所以属于等柱类。
-|地址 = 中国 浙江 苍南县 温州市苍南县钱库马安桥兴安路165号+ 
-|邮编 =322000+  '''营养价值'''
-}}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上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 
-{{公司工商注册信息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下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蚶子,个大壳薄肉厚,肉质极嫩、异常鲜美。宁波当地人在食用蚶子时取用粗铅丝篓,把蚶子置于其中,放进沸水锅中反复摇动篓子,至蚶烫熟,故名。历代文人都视其为珍品。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特别记载了此菜的几种吃法:“蚶有三吃法:用热水喷之半熟,去盖、加酒、秋油醉之;或用鸡汤滚熟,去盖入汤;或全去其盖作羹亦可,但宜速起,迟则肉枯。”如今宁波仍然保持着这种烹调方法。
-|公司名称 = 苍南振邦塑料包装厂+ 
-|注册号 =330327610006595+  '''烹饪方法'''
-|注册地址 =中国浙江温州苍南县巴曹镇马鞍桥村兴安路165号+ 
-|法定代表人 =林德创+  将蚶子放在钵中,倒入清水,用竹帚洗刷(要连续刷洗,不能中断,防止蚶子吸入泥水),至壳发白,倒掉泥水,再用清水淘洗干净,放入沸水中略烫(不要烫得太熟,以免肉色发紫,没有鲜味),随即取出。如壳不易剥开,可将蚶子翻动几下,再放入沸水中略烫。将烫好的蚶子剥去半边壳,放入盘中,撒姜末,葱末,淋上酱油、酒、麻油即成。
-|注册资本 =无需验资+ 
-|企业类型 = 个体经营+  '''形态特征'''
-|成立日期 = 2009年02月09日+ 
-|营业期限 = 2009-02-09 至 2013-02-08+  魁蚶
-|经营范围 =一般经营项目:纸塑包装、无纺布加工(法律、法规禁止和限制的经营项目除外)+ 
-|登记机关 = 苍南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贝壳斜卵圆形,坚厚,一般壳长80——104mrn,高62——85mm,大者长可达122mm,高102mm。两壳合抱,左壳比右壳稍大,极膨胀,壳顶突出,向内弯曲,稍超过韧带面。韧带梭形,具黑褐色角质厚皮。背部两侧略呈钝角,壳前缘及肤缘均呈圆形;后缘延伸呈截形。放射肋宽,平滑整齐,无明显结节,约42——48条,以43——44条较多见,生长轮脉明显,壳面白色,被棕褐色绒毛状壳皮,壳顶部壳皮带脱落,使壳顶呈白色。壳内面白色,铰合部直,铰合齿60——70枚,中间者细小直立,两端渐大而外斜。闭壳肌痕明显,前痕小,卵形;后痕大呈梨形,外套痕明显,鳃黄赤色。壳边缘厚,有与放射肋沟相应的齿状突起。
-|年检时间 = 2010年(最近)+ 
-}}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上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生活于潮下带5m至10——30m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
-==分类==+ 
-[[Category:个体经营]] [[Category:生产加工]] [[Category:中国]] [[Category:浙江]] [[Category:温州]]+  分布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以辽宁、山东产量最多。
 + 
 +  泥蚶
 + 
 +  海产贝类。壳高大于壳宽,约为长度的2/3,壳顶突出且向内卷,约在壳前方1/3处,其间距离较远,壳表被有棕色壳皮,极易脱落,尤以顶部为甚,故壳常呈白色,壳背面具放射肋纹18条,肋间沟较肋纹为宽;放射纹仅后方数条光滑,其余均由粒状突起排列而成,顶端细密,至腹面粗糙;壳之前端钝圆,向后延伸,背面斜下,故后端尖瘦。韧带为黑褐色角质皮,呈矛头状,壳顶前方部分较后部大,铰合部直,铰合齿约为40枚,两端粗而稀,向中央渐渐细密。壳内面边缘有与肋纹相应的凹陷,无肋,但在中部前方有稍稍突起的细放射花纹,约占2/3的面积;闭壳骨痕较明显,略似圆形,后者大于前者,外套膜较发达,边缘呈与放射肋相应的波状。无足丝。生活于浅海软泥滩中。
 + 
 +  分布在中国沿海地区,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皆有养殖。
 + 
 +  毛蚶
 + 
 +  壳高大于壳宽,约为壳长的3/4——4/5,壳顶突出,而尖端又向内卷入,位于背前方,壳表被有棕褐色茸毛,顶部者极易脱落,故壳常呈白色,壳前端边缘均圆,向后逐渐延伸,背面斜下,使壳的后端呈瓣状,左壳稍大于右壳, 每壳具放射肋纹30——34条,以31条者较多,肋纹与肋间沟宽度相等,壳的边缘亦有相同数目与肋纹及肋间沟相当的凹陷。两壳的肋纹显然不同,右壳除前端数条有突起外,其余均极平滑,而左壳则只有后端10余条较为平滑,其余则均由长方形小突起排列而成,放射肋在顶端细弱,向下变粗壮,两壳壳顶距离较远,韧带呈披针形,铰合部直,铰合齿50枚左右,两端粗而稀疏,向中央则渐渐细密。壳内面亦有与肋纹相当的突起,无肋纹,但有很细密的线形花纹;闭壳肌痕显明,前闭壳肌痕呈卵形,较小,下端尖,后闭壳肌痕呈鸡心形。两壳之中上部极膨胀。外套膜边缘厚,呈波纹状,外侧印有与贝壳边缘相同之齿纹。足不很发达。无足丝。
 + 
 +  生活于浅海泥沙底,尤其喜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
 + 
 +  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以山东半岛的羊角沟,天津的汉沽和塘沽,辽宁的辽河口等处为多。

01:36 2016年7月4日的修订版本


  蚶子是蚶类动物的总称,是双壳纲中比较原始的类型。蚶子的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沿海各地普遍食用的海产品。中国蚶子的种类很多,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有毛蚶、泥蚶和魁蚶等。

  蚶子简介

  蚶子喜欢生活在内湾河口附近的软泥底质中,因为它没有水管,所以潜入泥面下的深度不大,只是在泥底的表层埋栖。蚶子有两扇很厚很坚固的贝壳,这两个贝壳都很凸,所以合起来差不多呈圆球形。蚶子的两扇贝壳在背部咬合的部分很窄,呈直线形,上面生有一列互相嵌合的小齿。蚶子的身体里面有两块闭壳肌,它们的两端分别固着在左右两个贝壳的内面。当肌肉收缩时,可以把两扇贝壳拉近、拉紧,使它关闭起来;当肌肉舒张时,贝壳张开,足可以从前方伸出来活动。蚶子的前后两个闭壳肌的大小差不多,所以属于等柱类。

  营养价值

  蚶子,个大壳薄肉厚,肉质极嫩、异常鲜美。宁波当地人在食用蚶子时取用粗铅丝篓,把蚶子置于其中,放进沸水锅中反复摇动篓子,至蚶烫熟,故名。历代文人都视其为珍品。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特别记载了此菜的几种吃法:“蚶有三吃法:用热水喷之半熟,去盖、加酒、秋油醉之;或用鸡汤滚熟,去盖入汤;或全去其盖作羹亦可,但宜速起,迟则肉枯。”如今宁波仍然保持着这种烹调方法。

  烹饪方法

  将蚶子放在钵中,倒入清水,用竹帚洗刷(要连续刷洗,不能中断,防止蚶子吸入泥水),至壳发白,倒掉泥水,再用清水淘洗干净,放入沸水中略烫(不要烫得太熟,以免肉色发紫,没有鲜味),随即取出。如壳不易剥开,可将蚶子翻动几下,再放入沸水中略烫。将烫好的蚶子剥去半边壳,放入盘中,撒姜末,葱末,淋上酱油、酒、麻油即成。

  形态特征

  魁蚶

  贝壳斜卵圆形,坚厚,一般壳长80——104mrn,高62——85mm,大者长可达122mm,高102mm。两壳合抱,左壳比右壳稍大,极膨胀,壳顶突出,向内弯曲,稍超过韧带面。韧带梭形,具黑褐色角质厚皮。背部两侧略呈钝角,壳前缘及肤缘均呈圆形;后缘延伸呈截形。放射肋宽,平滑整齐,无明显结节,约42——48条,以43——44条较多见,生长轮脉明显,壳面白色,被棕褐色绒毛状壳皮,壳顶部壳皮带脱落,使壳顶呈白色。壳内面白色,铰合部直,铰合齿60——70枚,中间者细小直立,两端渐大而外斜。闭壳肌痕明显,前痕小,卵形;后痕大呈梨形,外套痕明显,鳃黄赤色。壳边缘厚,有与放射肋沟相应的齿状突起。

  生活于潮下带5m至10——30m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

  分布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以辽宁、山东产量最多。

  泥蚶

  海产贝类。壳高大于壳宽,约为长度的2/3,壳顶突出且向内卷,约在壳前方1/3处,其间距离较远,壳表被有棕色壳皮,极易脱落,尤以顶部为甚,故壳常呈白色,壳背面具放射肋纹18条,肋间沟较肋纹为宽;放射纹仅后方数条光滑,其余均由粒状突起排列而成,顶端细密,至腹面粗糙;壳之前端钝圆,向后延伸,背面斜下,故后端尖瘦。韧带为黑褐色角质皮,呈矛头状,壳顶前方部分较后部大,铰合部直,铰合齿约为40枚,两端粗而稀,向中央渐渐细密。壳内面边缘有与肋纹相应的凹陷,无肋,但在中部前方有稍稍突起的细放射花纹,约占2/3的面积;闭壳骨痕较明显,略似圆形,后者大于前者,外套膜较发达,边缘呈与放射肋相应的波状。无足丝。生活于浅海软泥滩中。

  分布在中国沿海地区,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皆有养殖。

  毛蚶

  壳高大于壳宽,约为壳长的3/4——4/5,壳顶突出,而尖端又向内卷入,位于背前方,壳表被有棕褐色茸毛,顶部者极易脱落,故壳常呈白色,壳前端边缘均圆,向后逐渐延伸,背面斜下,使壳的后端呈瓣状,左壳稍大于右壳, 每壳具放射肋纹30——34条,以31条者较多,肋纹与肋间沟宽度相等,壳的边缘亦有相同数目与肋纹及肋间沟相当的凹陷。两壳的肋纹显然不同,右壳除前端数条有突起外,其余均极平滑,而左壳则只有后端10余条较为平滑,其余则均由长方形小突起排列而成,放射肋在顶端细弱,向下变粗壮,两壳壳顶距离较远,韧带呈披针形,铰合部直,铰合齿50枚左右,两端粗而稀疏,向中央则渐渐细密。壳内面亦有与肋纹相当的突起,无肋纹,但有很细密的线形花纹;闭壳肌痕显明,前闭壳肌痕呈卵形,较小,下端尖,后闭壳肌痕呈鸡心形。两壳之中上部极膨胀。外套膜边缘厚,呈波纹状,外侧印有与贝壳边缘相同之齿纹。足不很发达。无足丝。

  生活于浅海泥沙底,尤其喜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

  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以山东半岛的羊角沟,天津的汉沽和塘沽,辽宁的辽河口等处为多。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