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篮子鱼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08:09 2009年3月24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艺艺 (Talk | 贡献)

←上一个
当前修订版本 (05:38 2011年11月28日)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第9行: 第9行:
介绍: 介绍:
-体侧扁,椭圆形。头脸似兔,故英语有兔鱼之称。腹鳍两侧有硬刺,中间为软条。体褐色,散布着许多白点。尾鳍后缘弯入。其背鳍、尾鳍和腹鳍的刺有毒腺。体长达40厘米,重可达l千克。头小,口略突出。体黄绿或黄褐色,密布白点及小黑斑。背鳍、腹鳍与臀鳍的硬棘强大且皆具毒腺,尾鳍略凹。与长鳍篮子鱼(S. canaliculatus)相似,但后者鱼体上的白点较小且密集。+体侧扁,椭圆形。头脸似兔,故英语有兔鱼之称。腹鳍两侧有硬刺,中间为软条。体褐色,散布着许多白点。尾鳍后缘弯入。其背鳍、尾鳍和腹鳍的刺有毒腺。体长达40[[厘米]],重可达l千克。头小,口略突出。体黄绿或黄褐色,密布白点及小黑斑。背鳍、腹鳍与臀鳍的硬棘强大且皆具毒腺,尾鳍略凹。与长鳍篮子鱼(S. canaliculatus)相似,但后者鱼体上的白点较小且密集。
习性: 习性:

当前修订版本

俗名: 褐篮子鱼

纲目: 篮子鱼科

产地及产期:

生息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礁石和珊瑚中。喜食海藻、海中浮游生物和附着物,故肉质有独特风味。

介绍:

体侧扁,椭圆形。头脸似兔,故英语有兔鱼之称。腹鳍两侧有硬刺,中间为软条。体褐色,散布着许多白点。尾鳍后缘弯入。其背鳍、尾鳍和腹鳍的刺有毒腺。体长达40厘米,重可达l千克。头小,口略突出。体黄绿或黄褐色,密布白点及小黑斑。背鳍、腹鳍与臀鳍的硬棘强大且皆具毒腺,尾鳍略凹。与长鳍篮子鱼(S. canaliculatus)相似,但后者鱼体上的白点较小且密集。

习性:

生活於1~50公尺海域,幼鱼常在潮池中发现,成鱼栖息于海藻茂盛的礁石平台、缓坡或礁沙混合区。杂食性,以藻类及小型底栖动物为主。夏季繁殖,产黏著卵。

分布:

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包括台湾四周海域。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