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当前修订版本

板蓝根 Radix Isatidis

(英) Indigowoad Root

【草药名】: 板蓝根

【内容介绍】:

板蓝根 (《纲目》)

【异名】靛青根(《本草便读》),蓝靛根(《分类草药性》),靛根(《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篮和草大青的根;或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及根。

【植物形态】①菘蓝(《唐本草》),又名:大蓝(《救荒本草》)。

二年生草本。

主根深长,直径5~8毫米,外皮灰黄色。

茎直立,高40~90厘米。

叶互生;基生叶较大,具柄,叶片长圆状椭圆形;茎生叶长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在下部的叶较大,渐上渐小,长3.5~11厘米,宽0.5~3厘米,先端钝尖,基部箭形,半抱茎,全缘或有不明显的细锯齿。

阔总状花序:花小,直径3~4毫米,无苞,花梗细长;花萼4,绿色;花瓣4,黄色,倒卵形;雄蕊6,4强;雌蕊1,长圆形。

长角果长圆形,扁平翅状,具中肋。

种子1枚。

花期5月。

果期6月。

分布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贵州等地,常为栽培。

②草大青与上种极相似,所不同者,本种的叶基部耳圆形,果实顶端钝圆而凹块,或全截形。

花期5月。

果期6月。

分布于长江流域,江苏、甘肃等地有栽培。

③马蓝(《本草图经》),又名:葴(《尔雅》),大叶冬蓝(《尔雅》郭璞注),大蓝(刘禹锡《传信方》),青蓝(《履巉岩本草》),板蓝(《纲目》),山蓝。

多年生草本,灌木状。

茎直立,高达1米许,茎节显明,有钝棱。

叶对生;叶柄长1~2厘米;叫片倒卵状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或椭圆披针形,长5~16厘米,宽2.5~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浅锯齿。

穗状花序顶生;苞片叶状,长1~2厘米,早落;萼5全裂,其中4裂线形,另1片较大;花冠漏斗形,淡紫色,5裂,裂片短阔;雄蕊4,2强,着生于花冠筒的上方;子房上位,花柱细长。

蒴果,内含种子4枚。

生于山地林缘较潮湿的地方。

野生或栽培。

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等地。

上述植物的叶或带幼枝的叶(大青叶)以及叶的加工制成品(青黛、蓝靛)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初冬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晒干。

【药材】①板蓝根又名:大蓝根。

为植物菘蓝或草大青的干燥根。

呈细长圆柱形,长约10~20~30厘米,直径3~8毫米。

表面浅灰黄色,粗糙,有纵皱纹及横斑痕,并有支根痕,根头部略膨大,顶端有一凹窝,周边有暗绿色的叶柄残基,较粗的根并现密集的疣状突起及轮状排列的灰棕色的叶柄痕。

质坚实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至浅棕色,木质部黄色。

气微弱,味微甘。

以根平直粗壮、坚实、粉性大者为佳。

主产河北、江苏、安徽等地。

②马蓝根(《本草便读》) 又名:蓝龙根、土龙根。

为植物马蓝的干燥根茎及根,全长10~30厘米,灰褐色。

根茎圆柱形,径约2~6毫米,上部带有短的地上茎,地上茎有对生分枝,根茎有膨大的节,节上分生稍粗的根茎及细长的须根。

根细长而稍弯曲,表面有细皱纹。

根茎及地上茎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略显纤维状,中央有大形的髓;根部质较柔韧。

气无,味淡。

以条长、粗细均匀者为佳。

主产于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等地。

【化学成分】菘蓝的根部含靛甙、β-谷甾醇、靛红、板蓝根结晶乙、板蓝根结晶丙、板蓝根结晶丁。

又含植物性蛋白、树脂状物、糖类等。

根中氨基酸有精氨酸、脯氨酸、谷氨酸、酪氨酸、γ-氨基丁酸、缬氨酸和亮氨酸。

又含芥子甙。

还含有抗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抑菌物质及动力精。

马蓝根含蒽醌类、β-谷甾醇。

【药理作用】①抗菌抗病毒作用菘蓝根对多种细菌有作用。

水浸液对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八联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甲杆菌、痢疾(志贺氏、弗氏)杆菌、肠炎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丙酮浸出液也有类似作用,且对溶血性链球菌有效(皆用琼脂小孔平板法)。

对A型脑膜炎球菌之抑菌作用与大蒜、金银花相似。

板蓝根、大青叶抗菌、抗病毒的有效成分,有人认为是靛甙。

实验证明,靛甙在体内外皆无抗菌作用;体外抗病毒作用亦不突出;在体内排泄又快,故认为它无明显生理和抗菌的活性作用。

其有效成分尚待研究。

②抗钩端螺旋体作用 1:100以上的板蓝根或大青叶,在试管内均有杀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③解毒作用据报道,犬用板蓝根、黄连粉与藜芦同服(各2.0克/公斤),能解藜芦毒,降低死亡率;若藜芦中毒后再用之,则无效;分别单用板蓝根粉或黄连粉,效果亦不好。

【炮制】拣净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性味】苦,寒。

①《本草述》:苦,寒,无毒。

②《分类草药性》:凉。

【归经】《本草便读》:入肝、胃血分。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凉血。

治流感,流脑,乙脑,肺炎,丹毒,热毒发斑,神昏吐衄,咽肿,痄腮,火眼,疮疹,舌绛紫暗,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痈肿;可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髓炎。

①《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毒。

②《本草述》:治天行大头热毒。

③《本草便读》:清热解毒,辟疫,杀虫。

④《分类草药性》:解诸毒恶疮,散毒去火,捣汁或服或涂。

⑤《现代实用中药》:马蓝根为清凉、解热、解毒剂,用于丹毒、产褥热等。

⑥《中药志》:清火解毒,凉血止血。

治热病发斑,丹毒,咽喉肿痛,大头瘟,及吐血、衄血等症。

⑦《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肝炎,腮腺炎。

⑧《上海常用中草药》:治感冒发热。

⑨《广西中草药》:治乙脑,流感,流脑,咽喉炎,口腔炎,扁桃体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宜忌】体虚而无实火热毒者忌服。

【选方】①治流行性感冒:板蓝根一两,羌活五钱。

煎汤,一日二次分服,连服二至三日。

(《江苏验方草药选编》) ②治大头天行,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黄芩(酒炒)、黄连(酒炒)五钱,陈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参二钱,连翘、板蓝根、马勃、鼠粘子、薄荷一钱,僵蚕、升麻七分,柴胡、桔梗二钱。

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

(李杲,普济消毒饮) ③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板蓝根、山茨菇各一两,连翘八钱,甘草六钱,青黛一钱(冲服)。

上药用水浸泡半小时,放入大砂锅内,放清水800~1000毫升,煎成500毫升,分为10份,装入小瓶。

4岁以上儿童每天服一次,每次15毫升;1~3岁每次服10毫升,每天一次,温服。

(《全展选编·爱国卫生》) ④治肝炎:板蓝根一两。

水煎服。

(《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肝硬化:板蓝根一两,茵陈四钱,郁金二钱,苡米三钱。

水煎服。

(《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痘疹出不快:板蓝根一两,甘草三分(锉,炒)。

上同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取雄鸡冠血三两点,同温酒少许,食后,同调下。

(《阎氏小儿方论》)

【临床应用】①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用板蓝根3钱煎服,每日1剂,连服5天。

治疗用50%或200%板蓝根注射液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3次。

或用板蓝根煎服,昏迷者行鼻饲,12岁以下每日2两,13岁以上2~4两,1次顿服或2次分服,连服2~3周;亦可每2小时服1次,成人每次用2~2.5钱,15岁以下用1~2钱,待体温降至正常后酌减剂量及次数,2天后停药。

治疗过程中需配合必要的针灸、西药等对症处理及支持疗法。

据临床观察,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消除早期炎性改变,使邪热外达的功效。

早期应用,同时配合对症处理,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据190例的观察,治愈率在90%以上。

绝大多数病例于3天内退热:临床症状除特别严重者外,通常均能在退热后即消失;少数有后遗症,均系疾病过程中持续高热、严重昏迷和抽搐的病例。

②防治流行性腮腺炎用板蓝根2~4两,小儿减半,每日1剂煎服。

同时可将板蓝根配成30%溶液涂患处。

据387例的观察结果,除5例好转、5例无效外,其余均治愈。

对伴有并发症者效果较差。

预防服药11295人次,似有控制流行的作用。

③治疗感冒(包括流感) 用100%板蓝根注射液肌肉注射,视年龄及病情每次1~6毫升,每日2~4次。

治疗80例,治愈78例,无效2例(其中1例合并肺炎)。

一般在1~3天退热,2~5天症状消失。

④治疗传染性肝炎用板蓝根1两,每日1剂煎服;或用板蓝根6斤、蒲公英3斤,糖适量,制成煎剂1000毫升,日服2次,每次50毫升,15~20天为一疗程。

单味煎剂治疗8例均获效果,症状消失平均时间为6天,肝功能恢复为15.7天,肝脏缩小为13天。

疗效优于茵陈蒿汤对照组。

复方煎剂治疗50例,经一个疗程后有50%病例肝功能恢复正常,第一、二疗程累计肝功能恢复正常者达92%。

⑤治疗暴发性红眼用板蓝根制成10%或5%眼药水,每日滴眼4次。

观察235例,4天内治愈率达94.9%。

多数病例用药(10%浓度)1天后球结膜水肿消失或好转,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

治疗早、病情轻者疗效最好。

药液浓度10%的比5%的效果好。

⑥治疗单纯性疱疹性口炎取板蓝根l两,制成60毫升煎液,1~3岁小儿每次10~20毫升,日服3次。

治疗11例,均于第2、3天热退、流涎停止、充血消失、坏死上皮脱落,第4、5天见粘膜再生、溃疡愈合。

⑦治疗扁平疣等用50%板蓝根注射剂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月1~2次,10~20天为一疗程。

儿童可用成人剂量。

观察45例,39例获得治愈或进步。

一般于2~15天开始见效,治愈时间7~45天不等。

但皮损较多、范围较广泛者多无效果。

此外,用板蓝根煎剂治疗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喉,用板蓝根配合大青叶、羌活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用板蓝根肌肉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单纯疱疹及流行性腹泻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曾有报道,1例上呼吸道炎患者肌注板蓝根注射液2毫升后15分钟,即出现头晕眼花,胸闷气短,心慌烦乱,四肢麻木、发胀、奇痒,两前臂及两小腿满布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现象,经及时处理后恢复。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板蓝根

  (一)概述

  别名大靛。

  为十字花科植物移蓝(Isatis tinctoria L.),以根、叶入药。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作用。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热病发斑、丹毒、蛇咬伤。主产河北安国、江苏南通、浙江等地。目前各地都有引种。

  (二)植物特性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33~66厘米,根白色细长,圆柱形。第一年生根叶,当年入药,第二年5月份开花结种子,茎直立,多分枝,互生叶,根生叶大,有柄,长椭圆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小黄花,长圆形角果,扁平有翅。

  (三)生长特性

  适应性很强,对自然环境和土壤要求不严,耐寒、喜温暖,是深根植物,宜种植在土壤深厚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忌低洼地,易乱根,故雨季注意排水。

  (四)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肥沃的壤土,前茬收获后翻耕晒地,越深越好,利于根的下伸、顺直、光滑、不分杈。每公顷施是肥450~600千克,把基肥撒均匀后再翻耕一次,耙细整平作畦。备播种用。

  2.繁殖方法

  主要种子繁殖,种子发芽率70%,温度在16-21度,湿度适宜,播种5天即可出苗。分春播、夏播、秋播。春播3月下旬至4月上旬,夏播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秋播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方法基本都相同。只是秋播在结冻前浇一次冻水,保护苗越冬,在做好的畦上按23-26厘米行距划4.5厘米左右浅沟,种子均匀撒人沟内,覆

  土0.6~1厘米,每公顷播种量22.5~30千克。

  3.选留良种

  采收板蓝根时,选无病虫害的,主根粗大健壮无分杈的根条作为种子,按行株距50厘米*26~33厘米移栽到苗种田内。浇水以后加强管理,结冻之前薄薄的铺上一层马粪或圈肥防寒。次年秧苗返青时及时浇水,松土。苗高6厘米时追肥灌水,以利秧苗旺盛生长,抽薹开花时再施一次追肥,5月份种子成熟,割下晒干,脱粒,收过种子的板蓝根如木质化,根不能作药用。

  4.间套作

  在留种地里可以和蔬菜、玉米间作,玉米在畦梗上66厘米交叉种植,还可和药间作如桔梗、防风等植物,充分利用不同采收季节和植物的特性,因地制宜的进行间套作。

  5,田间管理

  当苗高6厘米左右时,要及时间苗、补苗、除草,除草一般3~4次,松土,定苗株距6~10厘米,5月份追一次肥,每公顷施硫酸铵150千克,尿素112.5千克,撒入行间。如果施饼肥每公顷0.6~7.5千克。割取大青叶后施第二次肥,水肥充足大青叶生长的好,一般浇水6~7次。

  6.病虫害防治

  (1)霜霉病

  主要危害叶片,在叶子的背面产生白色或灰白色霉状物,病班不明显,严重的可使叶枯黄。

  防治方法:收获后烧掉病残株,减少越冬菌原。发病前和发病初期用50%退菌特1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粉500倍液喷雾防治,注意通风透光和排水。

  (2)菜白蝶和小菜蛾

  菜白蝶的幼虫危害叶片,把叶子吃成孔洞、缺刻,严重者仅留叶脉。

  防治方法:根收后,集中烧毁地上部,幼虫幼龄期喷90%敌百虫800倍液或2.5%鱼藤精乳油500~800倍液。

  蚜虫:用200倍乐果液喷洒。

  (五)采收加工

  由于播种期不同,采收时间各有差异,如果秋播的大青叶种子,于第二年5月份开花,5月末至6月份种子逐渐成熟,种子变成黑色时,割取地上部晒干,脱粒,种子装在布袋或麻袋里,放在通风阴冻干燥处,或者马上进行复播。春播的种子,待苗高16~20厘米时,6月份割取第一次叶子,若割口从基部开始留1.6~2.6厘米,新叶长出后8月份再割一次,如果少量栽培,可在周围采叶子,留中间的进行生长。10月末挖取板蓝根,刨根时在畦子一侧挖50-60厘米左右的深沟,顺沟刨收,勿伤根。刨出后去掉泥土,晒干六、七成,捆成小捆,再进行晾晒至干为止,每公顷收干根2250~3000千克。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