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舌草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当前修订版本


  鸭舌草   鸭舌草为雨久花科植物鸭舌草MonochoiavaginaliS ( Burm.f. )

  PreslexKunth. 的嫩茎叶,又名水锦葵。鸭舌草鲜品每百克含水分97 克,蛋白质0.6 克,脂肪0.1 克,纤维素0.6 克,钙40 毫克,磷80 毫克,还含有多种维生素。

  鸭舌草性味苦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治痢疾、肠炎、急性扁桃体炎、丹毒、疔疮等。

  【别名】水玉簪、肥菜、合菜

  【来源】雨久花科雨久花属植物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 (Burm. f.) Presl,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归经】甘,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肠炎,痢疾,咽喉肿痛,牙龈脓肿;外用治虫蛇咬伤,疮疖。

  【用法用量】 1~2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选方】   ①治吐血:鸭舌草一至二两。炖猪瘦肉服。(江西《草药手册》)   ②治赤白痢疾:鸭舌草适量,晒干。每日泡茶服,连服三至四日。(《江苏药材志》)   ③治疔疮:鸭舌草加桐油捣敷患处。(江西《草药手册》)   ④拔牙:水玉簪二钱,玉簪花根二钱,信石一钱,鲫鱼一条(约一斤重)。前三味药共研细 粉,去鱼肠杂,装药缝合,挂阴凉通风处约50天后,鱼鳞上即可生出霜样物,即所用的药粉 。用时先轻微剥离牙龈,点上此药(约一个鳞片上的药量),片刻以后,牙即可拔下。此药不 可咽下,以免中毒。(《陕西中草药》离骨散)   ⑤治蛇、虫咬伤:鲜鸭舌草,捣敷。(江西《草药手册》)   ①治咳血:鲜少花鸭舌草一至二两。捣烂绞汁,调蜜服。   ②治尿血:鲜少花鸭舌草一至二两,鲜灯芯草一至二两。水煎服。   ③治风火赤眼:少花鸭舌草鲜叶,捣烂外敷眼脸。   ④治丹毒,痈肿,疗疮:鲜少花鸭舌草适量。捣烂敷患处(选方出《福建中草药》)

  形态特征 根状茎极短,具柔软须根。茎直立或斜上,高12~35厘米。全株光滑无毛,叶基生或茎生,叶片形状和大小变化较大,由心形、宽卵形、长卵形至披针形,长2~7厘米,宽0.8~5厘米,顶端短突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浅心形,全缘、具弧状脉。叶柄长10~20厘米,基部扩大成开裂的鞘。鞘长2~4厘米,顶端有舌状体,长约0.7~1厘米。总状花序从叶柄中部抽出。该处叶柄扩大成鞘状。花序梗短,长1~1.5厘米,基部有1披针形苞片。花序在花期直立,果期下弯,花通常3~5朵(稀有10余朵),或有1~3朵,蓝色。花被片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1~1.5厘米,花梗长到1厘米,雄蕊6枚。蒴果卵形至长圆形,长约1厘米。种子多数,长约0.1厘米,灰褐色,具纵条纹。

  生物学特性 (1)休眠与萌发 种子有较长的休眠期,早春休眠解除。种子萌发的起点温度为13~15℃,较稗草略高,变温有利于萌发,最适温度为20~25℃,30℃以上萌发受到抑制。鸭舌草是典型的水生杂草,可缺氧萌发,萌发需较高的水分,在淹水或土壤水分超饱和的条件下萌发较好,湿润条件下发芽较慢,但水层超过1厘米以上,发芽又转慢。鸭舌草种子较小,千粒重仅为稗草的4%~5%,下胚轴伸长受到限制,只能浅层萌发,以土层0~1厘米萌发最好,1~2厘米较差,2厘米以下不能萌发。 (2)营养生长 鸭舌草植株较大,根系较浅,需水、肥多,营养生长与温度、水分、光照、肥力关系密切。鸭舌草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此时,水分适宜,每3~4天即生长1片叶,以6月下旬至7月上旬生长最为迅速。鸭舌草在土壤水分超饱和或略有薄水的条件下生长最好。鸭舌草叶片较大,在稻田中,漫射光照条件下亦能正常生长,但过于荫蔽生长较差,在同一块稻田中,稻株间的鸭舌草与中心沟、田边鸭舌草生物量相差1倍以上,但由于鸭舌草叶片大而薄,直射光照过强,亦不利于生长。鸭舌草根系较浅,植株较大,生长迅速,需肥量特别是氮肥较多,如过多地使用速效氮肥作追肥更有利于鸭舌草根系的吸收。鸭舌草叶片肥嫩,易受多种害虫侵袭,稻田治虫频繁及使用广谱性杀虫剂过多过滥亦有利于鸭舌草的生长。 (3)开花结实 鸭舌草于7月以后陆续开花结实,开花结实后植株不立即枯萎仍能继续生长。开花结实与光照关系密切,以中心沟、田边结实率较高。在水分饱和状态下,种子寿命可达2年以上,在干燥土壤中寿命1~2年,土层2~3厘米以下寿命较长,土表寿命较短。

  分布与危害 鸭舌草分布全国,尤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危害严重,其中又以稻麦连作田,灌排条件好、有稳定灌水水源及施肥水平高特别是速效氮肥施用量大的田块危害较重。鸭舌草与矮慈姑生态条件相似,喜水、喜肥、耐荫,往往构成群落,成为稻田中后期危害的重要杂草组合。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