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龙科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当前修订版本


鳄龙科是离龙目最常见的一科,也是这群生物的代表。鳄龙在1876年由Cope首次被描述,来自于蒙大拿州的晚白垩纪地层。鳄龙外表类似恒河鳄或马来长吻鳄。这动物的头骨有长而细的口鼻部,布满小而锐利的圆锥状牙齿。这导因于鳄龙与恒河鳄拥有相似的生态位:在河流与沼泽中猎食小型水生猎物。这是个Evolutionary relay的典型例子。更原始的离龙类有更短、更宽广的口鼻部。


它们跟恒河鳄与其他鳄鱼的主要差别在于头颅。眼眶在头颅的前方,头颅后部则是球根状膨胀且内部空间有许多复杂的 骨弓。这些空间可能容纳巨大的下颚肌肉。其他关于这些空间的假设,例如耳部感应器官所在,但已被推翻,因为证据很少。外部鼻孔在喙部尖端上发现。这显示当鳄龙浸泡在水里,在河床或湖床上休息时,将它们的喙部上的鼻孔伸出水面来呼吸。鳄鱼与植龙目的鼻孔分别是位在它们的喙部背部以及头颅。这些位置让它们在水面下休息。


鳄龙的头骨非常类似蜥蜴的头骨,但较沉重。这让某些研究人员认为鳄龙科属于有鳞下纲。但是,鳄龙缺乏有鳞下纲的复杂方骨。因为同时拥有双弓动物两个生物群的特征,离龙目在种系上的位置非常地不明确。


离龙目的其他特征,包括沉重且骨化的腹膜肋,以及改造过的四肢末端,前肢被当作桨来使用。此外,鳄龙的肋骨是短 而巨大的,如同其他水生爬行动物。胸部呈背腹平坦状,尾巴的侧向呈扁状,有助于游泳。在鳄龙化石上发现的皮肤压痕,显示鳞片非常小且不互相重叠,皮肤没有鳞甲,而鳄鱼身上有鳞甲。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