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豆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10:16 2008年6月10日的修订版本


  蚕豆:豆科巢菜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又称胡豆、佛豆、川豆、倭豆、罗汉豆。为粮食、蔬菜和饲料、绿肥兼用作物。蚕豆一般认为起源于西南亚和北非。中国蚕豆相传为西汉张骞自西域引入。自热带至北纬63°地区均有种植。中国以四川最多,次为云南、湖南、湖北、江苏、浙江、青海等省。蚕豆株高30~180厘米。茎直立,四棱,中空,四角上的维管束较大。羽状复叶。总状花序,花蝶形。荚果,种子扁平,略呈矩圆形或近于球形。蚕豆为长日照作物。喜温暖湿润气候和pH6.2~8的粘壤土。需水量较大,但土壤过湿易生立枯病和锈病。蚕豆可单作或间、套作,忌连作。可点播、条播或撒播。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根瘤菌能与其共生固氮。主要病害有锈病、赤斑病、立枯病。主要害虫是蚕豆象。蚕豆子粒蛋白质含量约25%~28%,含8种必需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含量47%~60%。可食用,也可制酱、酱油、粉丝、粉皮和作蔬菜。还可作饲料、绿肥和蜜源植物种植。
   蚕豆的病虫害防治,除了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和整枝,搞好防旱排渍,增施磷钾肥,增强蚕豆抗性外,药剂防治也是很必要的。 1、赤斑病:叶片上先生出赤色小点,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严重时各部位均变成黑色、枯腐。茎杆内壁有黑色菌核。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喷施1:2:100的波尔多液。以后,每隔10天,喷50%多菌灵500倍液1次,连喷2-3次。实践证明:初期喷波尔多液比喷多菌灵好。以后喷多菌灵,防效又高于波尔多液。 2、锈病:叶片上出现锈斑,直至叶片干枯。严重时植株全部枯死。药剂防治:可用15%粉锈宁50克,对水50-60千克喷施。每亩用药液40-60千克。施药后20天左右,再喷药1次。要注意在早期及时施药,否则,防效不佳。 3、枯萎病:主要是根部发病变黑,主根短小,侧根少,叶色变黄,植株呈蔫萎状,顶部茎叶萎垂。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用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浇施根部。用药2-3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蚕豆象:以幼虫钻进蚕豆籽实中危害。致使籽实食味变苦,重量减轻,引起减产,质量变差。药剂防治:在蚕豆初花期至盛花期每亩用速灭杀丁20毫升对水60千克喷雾毒杀成虫。7天后再喷1次,效果良好。在蚕豆终花期,喷施40%乐果1000倍液,毒杀幼虫,也有良好效果。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无毛,高30—180厘米。羽状复叶有小叶1—3对,顶端卷须不发达而为针状;托叶大,半箭头状。花1至数朵,腋生在极短的总花梗上;花白色带红,有紫色的斑块;萼钟形,萼齿5,披针形。荚果大而肥厚;种子卵圆形,略扁。花果期4—5月。
   原产里海南部至非洲北部,公元一世纪时始由欧洲传入我国,现我国南方各地广为栽培。
   种子供食用;茎、叶富含氮素,为良好的冬季绿肥;江苏除徐州、淮阴专区外广为栽种;花、果荚、种壳、种子及叶均可入药,有止血、利尿、解毒、消肿的功用。为蜜源植物。
   蚕豆在我国各地都有种植,是重要的粮、菜、肥兼用型作物。主要用于稻、麦田套种和中耕作物行间间种,摘青嫩荚果做蔬菜或收子食用,茎杆翻压作绿肥。主要的优良品种有四川青胡豆、南翔白皮、兴宁、莆田、等。蚕豆适合于较温暖而略湿润的气候,需水较多,但又不能受渍,耐寒性较差,也不耐高温和干旱。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左右,适于多种土壤栽培,以耕层有机质含量高,排水良好的粘质壤土或比较肥沃的砂质壤土最好;在pH值6~8之间的土壤上可生长良好,所以可广泛适应我国各地的红壤水稻土、紫色土以及滨海的盐碱地水稻田生长。 
   播种可采用条播、点播等方法,一般行距33厘米左右,株距为12~18厘米。降雨量大的地区,最好采用深沟高畦。南方稻田种植冬蚕豆时,应在水稻收割后抢时播种,长江沿岸播种时间为寒露到霜降之间,华南双季稻地区在小雪前后。北方一般在春季解冻之后抓紧时间播种。播种量每亩在8~10公斤。播种前也应施用磷肥和有机肥。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