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07:39 2007年8月12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122.5.20.238 (Talk) ←上一个 |
当前修订版本 (05:03 2012年4月12日)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
||
第23行: | 第23行: | ||
性味归经:微寒;辛、苦;归肺、肝经 | 性味归经:微寒;辛、苦;归肺、肝经 | ||
- |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 + |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漱口或淋洗。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漱口或淋洗。 | ||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 |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 | ||
+ | |||
+ | [[category:y]] |
当前修订版本
名称:野菊花
类别:
拼音:YE JU HUA
拉丁:Flos Chrysanthemi Indici
别名:野菊
药用部位:头状花序
药材性状:本品呈类球形,直径0.3~lcm,棕黄色。总苞由4~5层苞片组成,外层苞片卵形或条形,外表面中部灰绿色或淡棕色,通常被有白毛,边缘膜质;内层苞片长椭圆形,膜质,外表面无毛。总苞基部有的残留总花梗。舌状花1轮,黄色,皱缩卷曲;管状花多数,深黄色。体轻。气芳香,味苦。
产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收加工:11~12月间采挖。晒干,或蒸后晒干。
地道沿革:
栽培要点:
性味归经:微寒;辛、苦;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漱口或淋洗。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