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韵铁观音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01:05 2017年8月4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Lmjiao (Talk | 贡献)
(新页面: category:食品category:zcategory:茶叶   正韵铁观音是指沿袭古法精髓,严格按照传统制作工艺和生态种植理念,在选种、生态、培育三...)
←上一个
当前修订版本 (01:10 2017年8月4日) (编辑) (undo)
Lmjiao (Talk | 贡献)

 
第1行: 第1行:
-[[category:食品]][[category:z]][[category:茶叶]]+[[category:食品]][[category:z]][[category:乌龙茶]]
  正韵铁观音是指沿袭古法精髓,严格按照传统制作工艺和生态种植理念,在选种、生态、培育三大方面有别与其他铁观音的一种传统铁观音制作方法;正韵铁观音分为清香和浓香两类,浓香正韵铁观音的做法在清香铁观音的基础上加了一道焙火工序。   正韵铁观音是指沿袭古法精髓,严格按照传统制作工艺和生态种植理念,在选种、生态、培育三大方面有别与其他铁观音的一种传统铁观音制作方法;正韵铁观音分为清香和浓香两类,浓香正韵铁观音的做法在清香铁观音的基础上加了一道焙火工序。

当前修订版本


  正韵铁观音是指沿袭古法精髓,严格按照传统制作工艺和生态种植理念,在选种、生态、培育三大方面有别与其他铁观音的一种传统铁观音制作方法;正韵铁观音分为清香和浓香两类,浓香正韵铁观音的做法在清香铁观音的基础上加了一道焙火工序。

  制作工艺

  正韵铁观音由于品质要求很高,制作工艺上,正韵铁观音更加遵循自然规律,按照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的手法进行凉青、晒青、凉青、做青(摇青摊置)、炒青、揉捻、初焙、复焙、复包揉、文火慢烤、拣簸、挑梗等工序才制成成品茶。2013年华祥苑正式推出“正韵铁观音系列产品,口感包括清香正韵和浓香正韵,在包装上掀起了一股低碳环保时尚风,李冰冰出席了新品发布活动,在业界引起极大反响。

  品种特点

  正韵铁观音作为茶叶界中的重量级品种,是品质和生态的代名词。其外形条索紧结、干茶黛绿、色泽较暗不鲜活,但回甘明显,唇齿留香。其三大特点如下:

  1、产自铁观音发祥地“安溪”,只有安溪本土的铁观音,才能制成颇具风味的独特口感,天地精华,四季温润,正脉之源,成就正韵第一价值;

  2、生态高山茶园,山泉灌溉、天敌防虫,遵循自然生长规律,只有正育生态的生态,才能成就品质好茶,这是正韵第二价值;

  3、秉持传统制茶技艺,沿袭手工古法精髓,严格把控走水、发酵、烘焙环节,恰如其分,以正艺传承,才能成就正韵第三价值。

  在安溪有句茶谚:“品茶评茶讲学问,看色闻香比喉韵。”所指色、香、韵,即为正韵品鉴之道。铁观音得名虽在清朝,但茶史已逾千年。历代文人骚客,皆有留下对正韵铁观音的咏叹。其中,元代刘秉忠的《咏云芝茶》所评,尤其精妙:“未得天真味,先闻圣妙香”;而陆游诗句“舌根常留甘尽日”也意蕴深长。我们尽可从其中,品得正韵铁观音“色、香、韵”之美。

  正韵如何辨别

  产地和品种

  1. 纯种茶树:制作出好的正韵铁观音,必须是安溪本地纯种红心铁观音,品种上要求非常严苛,只有好的品种,才能孕育好的茶品;其他地区外乡铁观音茶叶口感各方面和安溪本地还是有一定差异。

  2. 北纬24.57,东经11.74,平均海拔高度750米,全年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在16——18℃之间,无霜期300多天,年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

  生态要求

  1.采用“头带帽、腰缠带,脚穿鞋”的方式科学规划茶山,维持茶山生态的多样化、平衡化,确保茶园可持续发展,生生不息;

  2.采用富含生态质和矿物质的天然泉水灌溉,施用生态肥

  3.利用生物链引入天敌益虫,灯光诱杀、性诱杀、糖醋诱杀防治害虫,不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剂;

  制作要求

  1.多摇少摊,确保走水顺畅、发酵充分

  2.在摇青完成后,至杀青时间,不能超过次日的中午(即第二天的12点之前);

  3.烘焙环节更加充分,确保茶多酚、生物碱等成份酵解,使得茶性温醇不伤胃。

  品鉴方法

  1.看形:条索圆结,色泽乌暗,质朴无华;

  2.观色:金黄浅翠,清亮见底;

  3.闻香:飘渺幽雅、忽远忽近、若有若无的王者兰香,清纯持久,高雅纯正(一泡暗弱,二泡渐显,第三、四泡兰香最明显)

  4.品味:入口化甘,强劲的回甘涌现,齿颊生津,“喉韵”甘醇。

  正韵三悟

  茶有正韵三品人有正韵三悟

  1.正脉之源(产自安溪,铁观音发祥地)一悟其心,正持本心,不移其志

  2.正育生态(遵循自然规律的微生态平衡种植)二悟其行,遵循规律,不逾其矩

  3.正艺传承(传承300年手工古法精粹,对走水、发酵、烘焙的“度”的拿捏恰到好处。三悟其法,权衡分寸,不失其度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