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茶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08:53 2007年4月19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Violin (Talk | 贡献)

←上一个
当前修订版本 (01:17 2017年7月27日) (编辑) (undo)
Lmjiao (Talk | 贡献)

 
(One intermediate revision not shown.)
第1行: 第1行:
-蒙顶茶+[[category:食品]][[category:m]][[category:绿茶]]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蒙顶茶自唐朝起就被列为“贡茶”,品质优异,人人皆知。可是,知道它的来历的人却并不多。相传,很古的时候,青衣江有条仙鱼,经过千年修炼,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女。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到几颗茶籽,这里正巧碰见一个采花的青年,名叫吴理真,两人一见钟情。鱼仙掏出茶籽,赠送给吴理真,订了终身,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鱼仙就前来和理真成亲。鱼仙走后,吴理真就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第二年春天,茶籽发芽了,鱼仙出现了,两人成亲之后,相亲相爱,共同劳作,培育茶苗。鱼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纱抛向空中,顿时白雾弥漫,笼罩了蒙山顶,滋润着茶苗, 茶树越长越旺。鱼仙生下一儿一女,每年采茶制茶,生活倒也美满。但好景不长,鱼仙偷离水晶宫,私与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发现了。河神下令鱼仙立即回宫。天命难违,无奈何,鱼仙只得忍痛离去。临走前,嘱咐儿女要帮父亲培植好满山茶树,并把那块能变云化雾的白纱留下,让它永远笼罩蒙山,滋润茶树。吴理真一生种茶,活到八十,因思念鱼仙,最终投入古井而逝。后来有个皇帝,因吴理真种茶有功,追封他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蒙顶茶因此世代相传,朝朝进贡。贡茶一到,皇帝便下令派专人去扬子江取水,取水人要净身焚香,午夜驾小船至江心,用锡壶沉入江底,灌满江水,快马送到京城,煮沸冲沏那珍贵的蒙顶茶,先祭先皇列祖列宗,然后与朝臣分享香醇的清茶。 +  蒙顶茶是中国传统绿茶,产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产地全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000——2200mm,常细雨蒙蒙、烟霞满山。这种生态环境,能减弱太阳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有利于茶叶中合氮物质的形成。
-[[category:茶叶]]+ 
 +  其外汤色碧清微黄,清澈明亮,滋味鲜爽,浓郁回甜。
 + 
 +  相传西汉时,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吴理真,“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吴理真在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久饮该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寿,故有“仙茶”之誉。
 + 
 +  发展历史
 + 
 +  蒙顶茶,据古籍、古碑和清代《四川通志》载,自西汉名山茶农吴理真手植七株茶树于蒙山之颠,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吴氏在蒙顶植茶成功之后,蒙山茶农历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将蒙茶繁育、扩展到整个蒙山全境,到唐代,蒙山茶已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品质和数量都超过了其它地区,并在中国享有很高的声誉。
 + 
 +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蒙顶茶成为贡品,作为土特产入贡皇室。
 + 
 +  宪宗元和8年(公元813年)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严道县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 
 +  公元816年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蜀茶得名蒙顶,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
 + 
 +  公元825年李肇撰《唐国史补》: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 
 +  文宗开成5年(公元840年)蒙顶茶传入日本。
 + 
 +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杨烨的《膳夫经手录》说:“蜀茶得名蒙顶,元和(唐宪宗年号)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是以蒙顶先后之人竟栽茶以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可见当时蒙顶茶之兴旺、之珍贵,而且成了“蜀茶”的代表,蜀茶皆因蒙顶而出名。
 + 
 +  宋神宗熙宁7年(公元1074年)、9年(公元1076年)提举茶马司先后在名山、百丈设置“茶场”,尽“榷”全县茶叶。
 + 
 +  神宗元丰4年(公元1081年)皇帝下诏:“专以雅州名山茶为易马用”。
 + 
 +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7年)重申神宗原诏:“用名山茶易蕃马”并“定为永法”。
 + 
 +  孝宗淳熙13年(公元1186年)蒙顶茶创始人吴理真,被封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
 + 
 +  明清时期,茶业日益繁荣,各地名茶更加普遍,茶书、专著也越来越多,蒙顶茶在激烈竞争中仍以质量取胜。
 + 
 +  清蒙顶“仙茶”演变为皇室祭祀太庙之物,“皇茶园”外所产茶叶,开始列为正贡,副贡和陪贡。
 + 
 +  德宗光绪32年(公元1906年)名山王恒升、李裕公等18家茶商,为抵制印茶侵销西藏,集资5万两白银筹建“名山茶叶有限公司”。
 + 
 +  公元1937年名山县成立茶业同业公会,入会会员172人。
 + 
 +  1958年名山县组织800余人上蒙顶山开荒种茶。并以净居庵为场部,建立了茶叶培植场。
 + 
 +  1959年“蒙顶甘露”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 
 +  1963年成立“四川省国营蒙山茶场”。1979年国营蒙山茶场李家光等人在蒙顶山中部海拔1400米处柴山岗娄子岩,发现四株千年古茶树。
 + 
 +  1981年“蒙顶”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2003年“蒙山茶场”改制为“四川省蒙顶皇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 
 +  2004年《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在蒙顶山发表,明确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确立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地位。
 + 
 +  2010年“蒙顶”获得了四川省著名商标称号,蒙顶皇茶是唯一拥有蒙顶茶商标的公司。
 + 
 +  生态环境
 + 
 +  蒙顶茶产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蒙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西部,由上清、玉女、井泉、甘露、菱角等五峰组成。诸峰相对,状若莲花,山势巍峨,峻峭挺拔。全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000——2200mm,常细雨蒙蒙、烟霞满山。这种云雾弥漫的生态环境,能减弱太阳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有利于茶叶中合氮物质的形成,也增加了氨基酸、蛋白质、咖啡碱、茶素、维生素C的含量。
 + 
 +  品质特点
 + 
 +  外形紧卷多毫,嫩绿色润;内质香气馥郁,芬芳鲜嫩;汤色碧清微黄,清澈明亮,滋味鲜爽,浓郁回甜,叶底嫩芽秀丽、匀整。
 + 
 +  制作工序
 + 
 +  上乘的蒙顶皇茶,每年只采摘一季,从采摘到制作成成品,要经过十三重工序。
 + 
 +  每年清明时节,采茶姑娘或提着茶蓝,穿行于茶林之间,开始采摘新茶。采摘标准十分严格,雨、露水芽不采,病虫芽不采,芽叶长度都在1.5——2厘米之间,不够或超过长度的都不采,每个芽头必须由采茶姑娘用食指和拇指挟住从茶树上折下来,而绝不能用指甲去掐。如此采摘的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每斤成品茶约有茶芽4——5.5万个叶片。
 + 
 +  每一盒蒙顶皇茶,在采摘之后,还要经过以下这样的工艺流程:鲜叶摊放→杀青→摊凉→头揉→炒(烘)二青→摊凉→二揉→干燥(炒或烘)→做形提毫→烘干→整理→拼配→烘焙提香→定量装箱入库。
 + 
 +  这样精心制作的蒙山皇茶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扁形茶、外形扁平黄亮,卷形茶紧、细、卷曲披毫,针形茶紧、细、圆、直、显毫,这已经不仅仅是茶叶,更称得上是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了。
 + 
 +  功效作用
 + 
 +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真茶性冷,惟雅州蒙顶山出者温而主祛疾……”也清楚地表明了蒙顶山茶是唯一中性茶这一无可比拟的功效。
 + 
 +  而现代医学对蒙顶山绿茶的研究表明,常饮蒙顶山绿茶,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
 + 
 +  据全国茶叶研究所化验专家分析,蒙顶山茶中含物质丰富,如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而且在全国第三届防治食道癌学术论文集中,华西医大研究人员以蒙顶山绿茶为实验品作食道癌防治的论文中已证明蒙顶山绿茶对防治食道癌有明显功效。
 + 
 +  在夏季,蒙顶山绿茶更可作为人们消夏的首选饮品。因为蒙顶山绿茶鲜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有85%以上,而这些物质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叶所不及。所以,人们若在暑热天喝蒙顶山绿茶,自然可以定心安神、消暑去热。所以蒙顶山绿茶不啻为充满功效的、无热量的天然健康饮料。
 + 
 +  获得荣誉
 + 
 +  蒙茶在历代名茶中的地位较高。要说“评比”的话,历代都是冠军、金奖,然而古代一般没有这样的评比。唐代称“第一”五代称“尤佳”,宋代称“最佳”、“独珍”,明代称“最上”,清代称“最佳”“最好”、“均佳”。这里的“第一”、“最”、“尤”都是至好的意思,都是“含金量”百分之百的“足赤”。[2]
 + 
 +  蒙顶茶号称天下第一,是唐宋时期的故实。
 + 
 +  茶叶文化
 + 
 +  文化特征
 + 
 +  雅州旧八景有句日:“蒙顶仙山石芽茶。”有一幅清朝《蒙山全景图》真迹的图题赫然4个大字:“蒙顶仙茶”。图顶部有文日:“贡茶园甘露井甘露石室俱在绝顶五峰之心。”神圣仙气乃蒙顶茶文化之首要特征。
 + 
 +  文化标志
 + 
 +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出自元代文人李德载《赠茶肆》(中吕·喜春来)曲:“蒙山顶上春来早,扬子江心水位高。陶家学士更风骚。应笑倒,销金帐,饮羊羔。”而今,这两句诗已成了蒙顶茶文化的标志:在馆名雅致的茶馆,常见“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的楹联;有关蒙茶仙姑与茶祖吴理真的民间传说故事很多,以他们茶缘姻缘为主题的作品相继问世;还有一些高雅的茶艺表演。
 + 
 +  茶艺文化
 + 
 +  指蒙顶山“禅茶”中所独创的十八道献茶技艺。 相传,“龙行十八式”茶技是北宋高僧禅惠大师在蒙
 + 
 +  蒙顶山茶道“龙行十八式”图片
 + 
 +  蒙顶山茶道“龙行十八式”图片(20张)
 + 
 +  顶山结庐清修时所创。过去,作为僧人修行的一门功课,“龙行十八式”茶艺只在蒙顶山僧人中流传,直到清代才逐渐传入民间。 创下融茶道、武术、舞蹈、禅学、易理为一体的茶技——蒙顶派“龙行十八式”。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水乳交融,更奠定了蒙山作为世界茶文化圣山的至尊地位。[9]

当前修订版本


  蒙顶茶是中国传统绿茶,产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产地全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000——2200mm,常细雨蒙蒙、烟霞满山。这种生态环境,能减弱太阳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有利于茶叶中合氮物质的形成。

  其外汤色碧清微黄,清澈明亮,滋味鲜爽,浓郁回甜。

  相传西汉时,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吴理真,“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吴理真在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久饮该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寿,故有“仙茶”之誉。

  发展历史

  蒙顶茶,据古籍、古碑和清代《四川通志》载,自西汉名山茶农吴理真手植七株茶树于蒙山之颠,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吴氏在蒙顶植茶成功之后,蒙山茶农历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将蒙茶繁育、扩展到整个蒙山全境,到唐代,蒙山茶已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品质和数量都超过了其它地区,并在中国享有很高的声誉。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蒙顶茶成为贡品,作为土特产入贡皇室。

  宪宗元和8年(公元813年)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严道县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公元816年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蜀茶得名蒙顶,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

  公元825年李肇撰《唐国史补》: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文宗开成5年(公元840年)蒙顶茶传入日本。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杨烨的《膳夫经手录》说:“蜀茶得名蒙顶,元和(唐宪宗年号)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是以蒙顶先后之人竟栽茶以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可见当时蒙顶茶之兴旺、之珍贵,而且成了“蜀茶”的代表,蜀茶皆因蒙顶而出名。

  宋神宗熙宁7年(公元1074年)、9年(公元1076年)提举茶马司先后在名山、百丈设置“茶场”,尽“榷”全县茶叶。

  神宗元丰4年(公元1081年)皇帝下诏:“专以雅州名山茶为易马用”。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7年)重申神宗原诏:“用名山茶易蕃马”并“定为永法”。

  孝宗淳熙13年(公元1186年)蒙顶茶创始人吴理真,被封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

  明清时期,茶业日益繁荣,各地名茶更加普遍,茶书、专著也越来越多,蒙顶茶在激烈竞争中仍以质量取胜。

  清蒙顶“仙茶”演变为皇室祭祀太庙之物,“皇茶园”外所产茶叶,开始列为正贡,副贡和陪贡。

  德宗光绪32年(公元1906年)名山王恒升、李裕公等18家茶商,为抵制印茶侵销西藏,集资5万两白银筹建“名山茶叶有限公司”。

  公元1937年名山县成立茶业同业公会,入会会员172人。

  1958年名山县组织800余人上蒙顶山开荒种茶。并以净居庵为场部,建立了茶叶培植场。

  1959年“蒙顶甘露”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1963年成立“四川省国营蒙山茶场”。1979年国营蒙山茶场李家光等人在蒙顶山中部海拔1400米处柴山岗娄子岩,发现四株千年古茶树。

  1981年“蒙顶”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2003年“蒙山茶场”改制为“四川省蒙顶皇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2004年《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在蒙顶山发表,明确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确立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地位。

  2010年“蒙顶”获得了四川省著名商标称号,蒙顶皇茶是唯一拥有蒙顶茶商标的公司。

  生态环境

  蒙顶茶产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蒙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西部,由上清、玉女、井泉、甘露、菱角等五峰组成。诸峰相对,状若莲花,山势巍峨,峻峭挺拔。全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000——2200mm,常细雨蒙蒙、烟霞满山。这种云雾弥漫的生态环境,能减弱太阳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有利于茶叶中合氮物质的形成,也增加了氨基酸、蛋白质、咖啡碱、茶素、维生素C的含量。

  品质特点

  外形紧卷多毫,嫩绿色润;内质香气馥郁,芬芳鲜嫩;汤色碧清微黄,清澈明亮,滋味鲜爽,浓郁回甜,叶底嫩芽秀丽、匀整。

  制作工序

  上乘的蒙顶皇茶,每年只采摘一季,从采摘到制作成成品,要经过十三重工序。

  每年清明时节,采茶姑娘或提着茶蓝,穿行于茶林之间,开始采摘新茶。采摘标准十分严格,雨、露水芽不采,病虫芽不采,芽叶长度都在1.5——2厘米之间,不够或超过长度的都不采,每个芽头必须由采茶姑娘用食指和拇指挟住从茶树上折下来,而绝不能用指甲去掐。如此采摘的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每斤成品茶约有茶芽4——5.5万个叶片。

  每一盒蒙顶皇茶,在采摘之后,还要经过以下这样的工艺流程:鲜叶摊放→杀青→摊凉→头揉→炒(烘)二青→摊凉→二揉→干燥(炒或烘)→做形提毫→烘干→整理→拼配→烘焙提香→定量装箱入库。

  这样精心制作的蒙山皇茶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扁形茶、外形扁平黄亮,卷形茶紧、细、卷曲披毫,针形茶紧、细、圆、直、显毫,这已经不仅仅是茶叶,更称得上是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了。

  功效作用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真茶性冷,惟雅州蒙顶山出者温而主祛疾……”也清楚地表明了蒙顶山茶是唯一中性茶这一无可比拟的功效。

  而现代医学对蒙顶山绿茶的研究表明,常饮蒙顶山绿茶,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

  据全国茶叶研究所化验专家分析,蒙顶山茶中含物质丰富,如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而且在全国第三届防治食道癌学术论文集中,华西医大研究人员以蒙顶山绿茶为实验品作食道癌防治的论文中已证明蒙顶山绿茶对防治食道癌有明显功效。

  在夏季,蒙顶山绿茶更可作为人们消夏的首选饮品。因为蒙顶山绿茶鲜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有85%以上,而这些物质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叶所不及。所以,人们若在暑热天喝蒙顶山绿茶,自然可以定心安神、消暑去热。所以蒙顶山绿茶不啻为充满功效的、无热量的天然健康饮料。

  获得荣誉

  蒙茶在历代名茶中的地位较高。要说“评比”的话,历代都是冠军、金奖,然而古代一般没有这样的评比。唐代称“第一”五代称“尤佳”,宋代称“最佳”、“独珍”,明代称“最上”,清代称“最佳”“最好”、“均佳”。这里的“第一”、“最”、“尤”都是至好的意思,都是“含金量”百分之百的“足赤”。[2]

  蒙顶茶号称天下第一,是唐宋时期的故实。

  茶叶文化

  文化特征

  雅州旧八景有句日:“蒙顶仙山石芽茶。”有一幅清朝《蒙山全景图》真迹的图题赫然4个大字:“蒙顶仙茶”。图顶部有文日:“贡茶园甘露井甘露石室俱在绝顶五峰之心。”神圣仙气乃蒙顶茶文化之首要特征。

  文化标志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出自元代文人李德载《赠茶肆》(中吕·喜春来)曲:“蒙山顶上春来早,扬子江心水位高。陶家学士更风骚。应笑倒,销金帐,饮羊羔。”而今,这两句诗已成了蒙顶茶文化的标志:在馆名雅致的茶馆,常见“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的楹联;有关蒙茶仙姑与茶祖吴理真的民间传说故事很多,以他们茶缘姻缘为主题的作品相继问世;还有一些高雅的茶艺表演。

  茶艺文化

  指蒙顶山“禅茶”中所独创的十八道献茶技艺。 相传,“龙行十八式”茶技是北宋高僧禅惠大师在蒙

  蒙顶山茶道“龙行十八式”图片

  蒙顶山茶道“龙行十八式”图片(20张)

  顶山结庐清修时所创。过去,作为僧人修行的一门功课,“龙行十八式”茶艺只在蒙顶山僧人中流传,直到清代才逐渐传入民间。 创下融茶道、武术、舞蹈、禅学、易理为一体的茶技——蒙顶派“龙行十八式”。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水乳交融,更奠定了蒙山作为世界茶文化圣山的至尊地位。[9]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