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纹鳗鲶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08:53 2008年8月5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Foodbk (Talk | 贡献)

←上一个
当前修订版本 (17:53 2014年7月29日)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第1行: 第1行:
http://photo.ezlife.com.cn/data/media/8/114.jpg http://photo.ezlife.com.cn/data/media/8/114.jpg
-  线纹鳗鲶俗名:坑鳒、沙毛、海土虱栖所生态:为少数生活于珊瑚礁区之鲶鱼,也常可发现于潮池、河口域或开放性的沿岸海域。群集性鱼类,平常大多成群结队活动,白天栖息在岩礁或珊瑚礁洞隙中,晚上才出来觅食,以小虾或小鱼为食,属夜行性鱼类。当幼鱼出外活动,遇惊扰时会聚集成一浓密的球形群体,称为「鲶球」,以求保护。鳗鲶背鳍及胸鳍之硬棘呈锯齿状并有毒腺,故被剌伤时会极疼痛。最大体长:20 cm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部、红海,东至萨摩亚,北至韩国、日本,南至澳洲、罗得豪岛皆有发现。注:其毒刺所分泌的毒液含有鳗鲶神经毒和鳗鲶溶血毒,一旦被刺到,会引起长达48小时以上的抽痛、痉挛及痲痹等症状,甚至引起破伤风,是危险的海洋生物。+  线纹鳗鲶俗名:坑鳒、沙毛、海土虱栖所生态:为少数生活于珊瑚礁区之鲶鱼,也常可发现于潮池、河口域或开放性的沿岸海域。群集性鱼类,平常大多成群结队活动,白天栖息在岩礁或珊瑚礁洞隙中,晚上才出来觅食,以小虾或小鱼为食,属夜行性鱼类。当幼鱼出外活动,遇惊扰时会聚集成一浓密的球形群体,称为「鲶球」,以求保护。鳗鲶背鳍及胸鳍之硬棘呈锯齿状并有毒腺,故被剌伤时会极疼痛。最大体长:20 cm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部、红海,东至萨摩亚,北至韩国、日本,南至澳洲、罗得豪岛皆有发现。注:其毒刺所分泌的毒液含有鳗鲶神经毒和鳗鲶溶血毒,一旦被刺到,会引起长达48小时以上的抽痛、痉挛及痲痹等症状,甚至引起破伤风,是危险的海洋生物。
[[category:鱼类]][[category:x]] [[category:鱼类]][[category:x]]

当前修订版本

114.jpg

  线纹鳗鲶俗名:坑鳒、沙毛、海土虱栖所生态:为少数生活于珊瑚礁区之鲶鱼,也常可发现于潮池、河口域或开放性的沿岸海域。群集性鱼类,平常大多成群结队活动,白天栖息在岩礁或珊瑚礁洞隙中,晚上才出来觅食,以小虾或小鱼为食,属夜行性鱼类。当幼鱼出外活动,遇惊扰时会聚集成一浓密的球形群体,称为「鲶球」,以求保护。鳗鲶背鳍及胸鳍之硬棘呈锯齿状并有毒腺,故被剌伤时会极疼痛。最大体长:20 cm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部、红海,东至萨摩亚,北至韩国、日本,南至澳洲、罗得豪岛皆有发现。注:其毒刺所分泌的毒液含有鳗鲶神经毒和鳗鲶溶血毒,一旦被刺到,会引起长达48小时以上的抽痛、痉挛及痲痹等症状,甚至引起破伤风,是危险的海洋生物。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