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砂仁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07:06 2007年4月9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月夜 (Talk | 贡献)

←上一个
当前修订版本 (07:28 2013年12月2日)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第5行: 第5行:
文献来源:Amomum longiligulare T.L. Wu海南植物志,附录(1977);中国植物志(1981)*;新华本草纲要(1988). 文献来源:Amomum longiligulare T.L. Wu海南植物志,附录(1977);中国植物志(1981)*;新华本草纲要(1988).
描述字段:直立草本,高1—1.5米,具匍匐根茎。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0—30厘米,宽2.5—3厘米,先端尾状细尖,基部渐狭,两面无毛;叶柄长约5毫米;叶舌披针形,长2—4.5厘米,膜质,无毛。花序梗长1—3厘米,被长约5毫米的宿存鳞片;苞片披针形,长2—2.5厘米,褐色;小苞片长约2厘米,包住萼管;花白色,萼管长2—2.2厘米,先端具3齿;花冠管稍长于花萼,裂片长圆形,长约1.5厘米,唇瓣圆匙形,长与宽约2厘米,白色,先端突出2裂的黄色短尖头,中脉隆起,紫色;雄蕊长约1厘米,药隔附属体3裂,中裂片半圆形,两侧裂片近圆形。蒴果卵圆形,具钝三棱,长1.5—2.2厘米,宽0.8—1.2厘米,被片状分裂的柔刺,刺长不过1毫米;种子紫褐色,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花期4—6月,果期6—9月。 描述字段:直立草本,高1—1.5米,具匍匐根茎。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0—30厘米,宽2.5—3厘米,先端尾状细尖,基部渐狭,两面无毛;叶柄长约5毫米;叶舌披针形,长2—4.5厘米,膜质,无毛。花序梗长1—3厘米,被长约5毫米的宿存鳞片;苞片披针形,长2—2.5厘米,褐色;小苞片长约2厘米,包住萼管;花白色,萼管长2—2.2厘米,先端具3齿;花冠管稍长于花萼,裂片长圆形,长约1.5厘米,唇瓣圆匙形,长与宽约2厘米,白色,先端突出2裂的黄色短尖头,中脉隆起,紫色;雄蕊长约1厘米,药隔附属体3裂,中裂片半圆形,两侧裂片近圆形。蒴果卵圆形,具钝三棱,长1.5—2.2厘米,宽0.8—1.2厘米,被片状分裂的柔刺,刺长不过1毫米;种子紫褐色,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花期4—6月,果期6—9月。
-分布及生境:西双版纳有引种;广东、海南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广东崖县。+[[分布]]及生境:西双版纳有引种;广东、海南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广东崖县。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果实药用,功效同砂仁。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果实药用,功效同砂仁。

当前修订版本

所属卷:Amomum Roxb. 所属科:Zingiberaceae 中文名:海南砂仁 文献来源:Amomum longiligulare T.L. Wu海南植物志,附录(1977);中国植物志(1981)*;新华本草纲要(1988). 描述字段:直立草本,高1—1.5米,具匍匐根茎。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0—30厘米,宽2.5—3厘米,先端尾状细尖,基部渐狭,两面无毛;叶柄长约5毫米;叶舌披针形,长2—4.5厘米,膜质,无毛。花序梗长1—3厘米,被长约5毫米的宿存鳞片;苞片披针形,长2—2.5厘米,褐色;小苞片长约2厘米,包住萼管;花白色,萼管长2—2.2厘米,先端具3齿;花冠管稍长于花萼,裂片长圆形,长约1.5厘米,唇瓣圆匙形,长与宽约2厘米,白色,先端突出2裂的黄色短尖头,中脉隆起,紫色;雄蕊长约1厘米,药隔附属体3裂,中裂片半圆形,两侧裂片近圆形。蒴果卵圆形,具钝三棱,长1.5—2.2厘米,宽0.8—1.2厘米,被片状分裂的柔刺,刺长不过1毫米;种子紫褐色,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花期4—6月,果期6—9月。 分布及生境:西双版纳有引种;广东、海南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广东崖县。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果实药用,功效同砂仁。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