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豆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02:36 2008年10月16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Hyf yl (Talk | 贡献)

←上一个
当前修订版本 (08:41 2013年6月6日)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第7行: 第7行:
  适用量:每次50~70克。   适用量:每次50~70克。
  小编提示:烹调前应将豆筋摘除,否则既影响口感,又不易消化。烹煮时间宜长不宜短,要保证扁豆熟透。扁豆,特别是不经过霜打的鲜扁豆,含有大量和皂甙和血球凝集素。食用时若没有熟透,则会发生中毒。经及时治疗,大多数病人在2~4小时内即可恢复健康,为防止中毒发生,扁豆食前加处理,可用沸水焯透或热油煸,直至变色熟透,方可安全食用。   小编提示:烹调前应将豆筋摘除,否则既影响口感,又不易消化。烹煮时间宜长不宜短,要保证扁豆熟透。扁豆,特别是不经过霜打的鲜扁豆,含有大量和皂甙和血球凝集素。食用时若没有熟透,则会发生中毒。经及时治疗,大多数病人在2~4小时内即可恢复健康,为防止中毒发生,扁豆食前加处理,可用沸水焯透或热油煸,直至变色熟透,方可安全食用。
-  形态和类型 根系较发达。茎蔓生、半蔓生或矮生。初生真叶为单叶,对生;以后的真叶为三出复叶,近心脏形。总状花序腋生,蝶形花。花冠白、黄、淡紫或紫等色。自花传粉,少数能异花传粉。每花序有花数朵至10余朵,一般结2~6荚。荚果长10~20厘米,形状直或稍弯曲,横断面圆形或扁圆形,表皮密被绒毛;嫩荚呈深浅不一的绿、黄、紫红(或有斑纹)等颜色,成熟时黄白至黄褐色。随着豆荚的发育,其背、腹面缝线处的维管束逐渐发达,中、内果皮的厚壁组织层数逐渐增多,鲜食品质因而降低。故嫩荚采收要力求适时。每荚含种子4~8粒,种子肾形,有红、白、黄、黑及斑纹等颜色;千粒重0.3~0.7千克。染色体数2n=22。 +  形态和类型 根系较发达。茎蔓生、半蔓生或矮生。初生真叶为单叶,对生;以后的真叶为三出复叶,近心脏形。总状花序腋生,蝶形花。花冠白、黄、淡紫或紫等色。自花传粉,少数能异花传粉。每花序有花数朵至10余朵,一般结2~6荚。荚果长10~20[[厘米]],形状直或稍弯曲,横断面圆形或扁圆形,表皮密被绒毛;嫩荚呈深浅不一的绿、黄、紫红(或有斑纹)等颜色,成熟时黄白至黄褐色。随着豆荚的发育,其背、腹面缝线处的维管束逐渐发达,中、内果皮的厚壁组织层数逐渐增多,鲜食品质因而降低。故嫩荚采收要力求适时。每荚含种子4~8粒,种子肾形,有红、白、黄、黑及斑纹等颜色;千粒重0.3~0.7千克。染色体数2n=22。
  菜豆按茎的生长习性可分为3种类型:蔓生种菜豆的茎呈左旋性缠绕生长,顶芽为叶芽,各节叶腋可形成侧蔓或花序;生育期一般为100~120天;花序多,开花结荚时间长,产量较高。其矮生变种(P.vulgaris var.humilis)的主茎生长4~8节后顶芽形成,花序不再伸长;各节叶腋发生侧枝或花序,侧枝生长几节后顶芽也形成花序;生育期一般为50~60天;花序少,开花结荚少,产量较低。采收期较集中,适宜机械化栽培。蔓生种与矮生种之间的中间类型为半蔓生种。此外,还可按荚果结构分为硬荚菜豆(荚果内果皮革质发达)和软荚菜豆(嫩荚果肥厚少纤维);按用途分为荚用种和粒用种。   菜豆按茎的生长习性可分为3种类型:蔓生种菜豆的茎呈左旋性缠绕生长,顶芽为叶芽,各节叶腋可形成侧蔓或花序;生育期一般为100~120天;花序多,开花结荚时间长,产量较高。其矮生变种(P.vulgaris var.humilis)的主茎生长4~8节后顶芽形成,花序不再伸长;各节叶腋发生侧枝或花序,侧枝生长几节后顶芽也形成花序;生育期一般为50~60天;花序少,开花结荚少,产量较低。采收期较集中,适宜机械化栽培。蔓生种与矮生种之间的中间类型为半蔓生种。此外,还可按荚果结构分为硬荚菜豆(荚果内果皮革质发达)和软荚菜豆(嫩荚果肥厚少纤维);按用途分为荚用种和粒用种。
  栽培 菜豆为喜温植物。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开花结荚适温为20~25℃,10℃以下低温或30℃以上高温会影响生长和正常授粉结荚。属短日照植物,但多数品种对日照长短的要求不严格,栽培季节主要受温度的制约。中国的西北和东北地区在春夏栽培;华北、长江流域和华南行春播和秋播。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pH5.5~7的壤土或砂壤土为宜。排水良好、土质疏松、有机质多的土壤有利于根系生长和根瘤形成。忌连作,宜实行2~3年轮作。要求光照充足,光照弱时容易落花落荚。蔓生种多采用支架栽培,株行距宜较宽,一般亩栽7000株左右;矮生种株行距可较小,一般亩栽约 15000株。为了保持茎叶生长良好和提高结荚率,除施用有机肥作基肥外,开花后要多施追肥。一般在花后10天左右即可采收嫩豆荚。主要病害有枯萎病、锈病和炭疽病等;主要虫害有豆荚螟、豆秆蝇等。   栽培 菜豆为喜温植物。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开花结荚适温为20~25℃,10℃以下低温或30℃以上高温会影响生长和正常授粉结荚。属短日照植物,但多数品种对日照长短的要求不严格,栽培季节主要受温度的制约。中国的西北和东北地区在春夏栽培;华北、长江流域和华南行春播和秋播。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pH5.5~7的壤土或砂壤土为宜。排水良好、土质疏松、有机质多的土壤有利于根系生长和根瘤形成。忌连作,宜实行2~3年轮作。要求光照充足,光照弱时容易落花落荚。蔓生种多采用支架栽培,株行距宜较宽,一般亩栽7000株左右;矮生种株行距可较小,一般亩栽约 15000株。为了保持茎叶生长良好和提高结荚率,除施用有机肥作基肥外,开花后要多施追肥。一般在花后10天左右即可采收嫩豆荚。主要病害有枯萎病、锈病和炭疽病等;主要虫害有豆荚螟、豆秆蝇等。

当前修订版本

编辑词条四季豆   四季豆的英文译名:Phaseolus vulgaris L.   又叫菜豆、架豆、芸豆、刀豆、扁豆、玉豆、去豆等,是餐桌上的常见蔬菜之一。无论单独清炒,还是和肉类同炖,亦或是焯熟凉拌,都很符合人们的口味。   四季豆的功效:扁豆富含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经常食用能健脾胃,增进食欲。夏天多吃一些扁豆有消暑、清品的作用。祖国医学认为:扁豆有调和脏腑、安养精神、益气健脾、消暑化湿和利水消肿的功效。   适合人群:一般人都可食用。妇女白带者、皮肤瘙痒、急性肠炎等肠胃不适者更适合食用。   适用量:每次50~70克。   小编提示:烹调前应将豆筋摘除,否则既影响口感,又不易消化。烹煮时间宜长不宜短,要保证扁豆熟透。扁豆,特别是不经过霜打的鲜扁豆,含有大量和皂甙和血球凝集素。食用时若没有熟透,则会发生中毒。经及时治疗,大多数病人在2~4小时内即可恢复健康,为防止中毒发生,扁豆食前加处理,可用沸水焯透或热油煸,直至变色熟透,方可安全食用。   形态和类型 根系较发达。茎蔓生、半蔓生或矮生。初生真叶为单叶,对生;以后的真叶为三出复叶,近心脏形。总状花序腋生,蝶形花。花冠白、黄、淡紫或紫等色。自花传粉,少数能异花传粉。每花序有花数朵至10余朵,一般结2~6荚。荚果长10~20厘米,形状直或稍弯曲,横断面圆形或扁圆形,表皮密被绒毛;嫩荚呈深浅不一的绿、黄、紫红(或有斑纹)等颜色,成熟时黄白至黄褐色。随着豆荚的发育,其背、腹面缝线处的维管束逐渐发达,中、内果皮的厚壁组织层数逐渐增多,鲜食品质因而降低。故嫩荚采收要力求适时。每荚含种子4~8粒,种子肾形,有红、白、黄、黑及斑纹等颜色;千粒重0.3~0.7千克。染色体数2n=22。   菜豆按茎的生长习性可分为3种类型:蔓生种菜豆的茎呈左旋性缠绕生长,顶芽为叶芽,各节叶腋可形成侧蔓或花序;生育期一般为100~120天;花序多,开花结荚时间长,产量较高。其矮生变种(P.vulgaris var.humilis)的主茎生长4~8节后顶芽形成,花序不再伸长;各节叶腋发生侧枝或花序,侧枝生长几节后顶芽也形成花序;生育期一般为50~60天;花序少,开花结荚少,产量较低。采收期较集中,适宜机械化栽培。蔓生种与矮生种之间的中间类型为半蔓生种。此外,还可按荚果结构分为硬荚菜豆(荚果内果皮革质发达)和软荚菜豆(嫩荚果肥厚少纤维);按用途分为荚用种和粒用种。   栽培 菜豆为喜温植物。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开花结荚适温为20~25℃,10℃以下低温或30℃以上高温会影响生长和正常授粉结荚。属短日照植物,但多数品种对日照长短的要求不严格,栽培季节主要受温度的制约。中国的西北和东北地区在春夏栽培;华北、长江流域和华南行春播和秋播。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pH5.5~7的壤土或砂壤土为宜。排水良好、土质疏松、有机质多的土壤有利于根系生长和根瘤形成。忌连作,宜实行2~3年轮作。要求光照充足,光照弱时容易落花落荚。蔓生种多采用支架栽培,株行距宜较宽,一般亩栽7000株左右;矮生种株行距可较小,一般亩栽约 15000株。为了保持茎叶生长良好和提高结荚率,除施用有机肥作基肥外,开花后要多施追肥。一般在花后10天左右即可采收嫩豆荚。主要病害有枯萎病、锈病和炭疽病等;主要虫害有豆荚螟、豆秆蝇等。   用途 嫩荚约含蛋白质6%,纤维10%,糖1~3%。干豆粒约含蛋白质22.5%,淀粉59.6%。鲜嫩荚可作蔬菜食用,也可脱水或制罐头。 编辑本段烹饪指导   四季豆无论单独清炒,还是和肉类同炖,亦或是焯熟凉拌都很符合人们的口味。但是要注意的是,   1、烹调前应将豆筋摘除,否则既影响口感,又不易消化。   2、烹煮时间宜长不宜短,要保证四季豆熟透,否则会发生中毒。   3、为防止中毒发生,扁豆食前应加处理,可用沸水焯透或热油煸,直至变色熟透,方可安全食用。 编辑本段食疗作用   四季豆性甘、淡、微温,归脾、胃经;   化湿而不燥烈,健脾而不滞腻,为脾虚湿停常用之品;   有调和脏腑、安养精神、益气健脾、消暑化湿和利水消肿的功效;   主治脾虚兼湿、食少便溏,湿浊下注、妇女带下过多,还可用于暑湿伤中、吐泻转筋等证。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