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珊瑚菌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08:14 2007年3月28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月夜 (Talk | 贡献)

←上一个
当前修订版本 (05:05 2012年10月19日)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第7行: 第7行: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或中等,细长,很少分枝却多数丛生一起,紫黄色、紫灰色至紫褐色。高5-14cm,粗0.2-0.6cm,基部有白色绒毛,顶端随着成熟变褐或带黑色,鲜时呈水浸状,近圆柱形至细长呈梭形,扁平或有纵沟条纹。菌肉白色带紫,内部实心变至松软或空心。孢子无色,光滑,椭圆形,6.5-9μm×3-5μm。担子细长, 4小梗。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或中等,细长,很少分枝却多数丛生一起,紫黄色、紫灰色至紫褐色。高5-14cm,粗0.2-0.6cm,基部有白色绒毛,顶端随着成熟变褐或带黑色,鲜时呈水浸状,近圆柱形至细长呈梭形,扁平或有纵沟条纹。菌肉白色带紫,内部实心变至松软或空心。孢子无色,光滑,椭圆形,6.5-9μm×3-5μm。担子细长, 4小梗。
生态习性:夏秋季在松、云杉等针叶林地上或苔藓间成丛生长。 生态习性:夏秋季在松、云杉等针叶林地上或苔藓间成丛生长。
-分布地区:台湾、四川、福建、云南等。 +[[分布]]地区:台湾、四川、福建、云南等。
经济用途:此菌可食用,另外,形色别趣,引人注目,有认为又具观赏价值。 经济用途:此菌可食用,另外,形色别趣,引人注目,有认为又具观赏价值。

当前修订版本

中文学名:紫珊瑚菌 拉丁学名:Clavaria purpurea Muell. : Fr. 中文别名:紫豆芽菌 同物异名: 分类地位:非褶菌目、珊瑚菌科、珊瑚菌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或中等,细长,很少分枝却多数丛生一起,紫黄色、紫灰色至紫褐色。高5-14cm,粗0.2-0.6cm,基部有白色绒毛,顶端随着成熟变褐或带黑色,鲜时呈水浸状,近圆柱形至细长呈梭形,扁平或有纵沟条纹。菌肉白色带紫,内部实心变至松软或空心。孢子无色,光滑,椭圆形,6.5-9μm×3-5μm。担子细长, 4小梗。 生态习性:夏秋季在松、云杉等针叶林地上或苔藓间成丛生长。 分布地区:台湾、四川、福建、云南等。 经济用途:此菌可食用,另外,形色别趣,引人注目,有认为又具观赏价值。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